他知道,这次西行,带回的不仅是药材和种子,更是一种信念——世界再大,草木再异,只要怀着交流的善意,就能让不同的智慧生根发芽,结出共通的果实。就像他带的紫苏籽,能在西域的沙土里生长;西域的乳香,也能在中原的药罐里散发芬芳。
离村庄越来越近,远远能看见药圃的轮廓,青禾或许正在暖棚里照看新苗,赵平应该在盐坊忙碌,红丫说不定又画了新的草药图……林辰笑了,拍了拍骆驼的脖子,加快了脚步。
他的行囊里,西域的风沙还未散尽,却已迫不及待要把远方的药香,撒进故乡的泥土里。
泉州港的码头就热闹起来。林辰站在“顺风号”的甲板上,望着岸边挥手的人群,青禾的蓝布裙在攒动的人头中格外显眼,手里举着个布包,想必是新烙的紫苏饼。
“林大哥,这船真要往‘扶桑’去?”赵平扶着船舷,望着远处的海平面,有些晕船的他脸色发白,却难掩兴奋。这次西行后,林辰总念叨着“海比陆宽,岛外有岛”,硬是拉着赵平、阿木加入了泉州商人吴掌柜的船队,要去传说中的东瀛和南洋。
“去,”林辰笑着拍他的肩,“吴掌柜说,扶桑有种‘山椒’,辣味比咱们的花椒还烈;南洋的‘肉豆蔻’,既能调味又能入药,都得去瞧瞧。”他从行囊里掏出个小陶罐,里面装着西域带回的芝麻种子,“还有这个,先在船上试试发芽,到了岛上,看看能不能种活。”
船笛长鸣,“顺风号”缓缓驶离码头,白帆鼓起风,像展翅的大鸟。林辰站在船头,看着熟悉的海岸线渐渐缩小,心里既有对未知的期待,也有对家的牵挂——临行前,青禾把那包紫苏饼塞进他怀里,小声说:“记得带些能治病的草回来,苏先生说,海边的人易受湿气,说不定用得上。”
航行半月,船队抵达琉球群岛。岛上的土着穿着草裙,见船队靠岸,举着椰子、香蕉围上来。吴掌柜笑着递过丝绸,换来几筐新鲜水果,指着林辰对土着首领说:“这位是中原的草药先生,懂草木治病。”
首领眼睛一亮,拉着林辰往村里走。茅草屋里,个老婆婆正咳嗽不止,脸涨得通红。林辰掏出随身携带的紫苏叶,让土着取来热水,泡了碗浓茶:“让她慢慢喝,能止咳。”他又拿出从西域带回的乳香,研成粉末,“这个和蜂蜜调在一起,敷在关节上,能治疼痛。”
三天后,老婆婆的咳嗽好了许多,首领带着全族的人来谢林辰,送了他些当地的草药:叶片宽大的“海芙蓉”,能治风湿;根茎粗壮的“牛膝”,比中原的更粗壮。“这是‘刺桐’的种子,”首领指着岸边的大树,“花开得像火,木材能造船,树皮能退烧。”
林辰小心地收好种子,把中原的白术苗送给首领:“这个种在土里,根茎能健脾,你们试试。”他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白术的种植方法,首领看得认真,让族人用贝壳在石板上刻下来。
离开琉球时,土着们驾着独木舟送了很远,船上的人唱着渔歌,像海浪的声音。林辰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消失的岛屿,忽然觉得,草木真是神奇的使者,能跨越语言的障碍,让陌生的人彼此信任。
船队继续东行,二十天后抵达扶桑。这里的建筑与中原相似,只是屋顶更陡,街道上的人穿着木屐,见了“顺风号”,好奇地围上来。吴掌柜带着林辰去拜访当地的“医师”,是个留着长须的老者,案几上摆着本手抄的《伤寒论》。
“久闻中原医术高明,”老医师用毛笔写下汉字,“我这里有种‘川芎’,比中原的叶片小,不知药效如何?”
林辰仔细比对了药材,又闻了闻气味:“药性相近,只是更烈些。”他从行囊里拿出中原的川芎,“这个炮制时用酒炒,能活血,你们可以试试。”他指着老医师案几上的“海带”,“这东西能软坚散结,我们中原很少见,能给些干货吗?”
老医师欣然应允,还带着林辰去了当地的药田。田埂上种着“地黄”“桔梗”,都是中原常见的草药,只是种植方式略有不同——扶桑人用稻草覆盖土壤,说是能保墒。林辰记下这个法子,打算回去在药圃试试。
“我们的‘山椒’熟了,”老医师指着片矮树丛,上面挂着鲜红的小果实,“比花椒辣,能驱寒,还能腌菜。”他摘了些递给林辰,“换你的紫苏籽,如何?”
林辰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换!再多给些!”他知道,青禾最擅长做腌菜,有了山椒,盐坊的腊味肯定更开胃。
离开扶桑时,老医师送了他本手绘的《大和本草》,里面画着当地的草木,旁边用汉字标注着药效。林辰回赠了《中原草药图谱》,上面有他西行时补画的西域草药,老医师捧着图谱,激动得胡子都在抖。
船队一路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洋海域。这里的风带着湿热的气息,椰树的影子在甲板上晃动,林辰的草药知识又添了新内容:能治瘴气的“槟榔”,可做染料的“苏木”,还有种叫“巴豆”的果实,毒性烈,却能泻下逐水。
在爪哇岛,他见到了传说中的“肉豆蔻”,长在高大的树上,果实像个小芒果,剥开外壳,里面的果仁散发着浓烈的香气。当地土人说,这东西能治呕吐,还能当香料。林辰用带来的芝麻种子换了些果仁,打算回去试试用在盐坊的腌肉里。
“林大哥,你看这是什么?”阿木从沙滩上捡回个块茎,像个大芋头,表皮有绒毛,“土人说能吃,煮熟了粉粉的。”
林辰拿在手里掂了掂,想起之前商人说的“土豆”:“这是土豆!能高产!快问问土人要些种子!”他用十斤新盐换了满满一袋土豆种,小心地放在通风的货舱里,心里盘算着——村里的旱地多,这东西肯定能派上大用场。
返航时,“顺风号”的货舱里堆满了各地的药材、种子:扶桑的山椒、琉球的刺桐、南洋的肉豆蔻、土豆……还有林辰沿途记下的草药笔记,详细记录着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炮制方法、药用功效。
船抵泉州港时,已是冬至。青禾带着孩子们来接他,红丫举着幅画,上面是艘插着药草旗的大船,写着“林先生的药船”。“林先生,您带回啥好东西了?”红丫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
林辰跳上岸,抱起红丫,笑着打开行囊:“你看,这是扶桑的山椒,能让青禾姐做辣腌菜;这是南洋的土豆,能当粮食;还有这个,是西域的芝麻,能榨香油……”
青禾接过他递来的山椒,指尖触到他粗糙的手掌,上面布满了风沙和劳作的痕迹,眼眶一下子红了:“回来就好,灶上炖着羊肉汤,加了你带的肉豆蔻,香得很。”
赵平凑过来看土豆,用手掂了掂:“这东西真能亩产千斤?那咱们村的荒地可就有用了!”
苏文轩捻着胡须,看着满地的奇珍异草,笑道:“看来,咱们的‘万国药苑’,又要添新成员了。你这趟远行,带回的不只是草木,更是把四海的智慧,都种进了咱们这方土地啊。”
林辰望着眼前的亲人,看着远处熟悉的村庄和药圃,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知道,周游世界的意义,不在于踏遍多少土地,而在于把远方的草木、知识、善意带回故乡,让不同的智慧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属于所有人的果实。
那个冬夜,药铺的灯亮到很晚。林辰铺开世界地图的草图,上面标满了他走过的路线、见过的草木。青禾给他端来一碗姜汤,里面加了扶桑的山椒,暖得人从里到外都热乎起来。
“以后,还出去吗?”青禾轻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