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连下了三天,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村头的小河冻得结结实实,能跑开牛车。药铺的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棱,像一串串透明的水晶,太阳一照,折射出七彩的光。林辰裹紧棉袄,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往暖棚走去——那里育着岭南来的五指毛桃种子,是眼下最让人惦记的宝贝。
暖棚用竹竿搭架,蒙着厚厚的油布,门口挂着两层棉布帘,掀开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混着泥土的腥气和淡淡的药香。棚里架着炭火盆,温度比外面高了近二十度,地上摆着十几个陶盆,盆里的土松松软软,几株嫩绿的芽正从土里探出头,叶片呈淡淡的锯齿状,像张开的小手。
“总算发芽了!”林辰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拨开盆土,根须已经扎得浅浅的,白白嫩嫩。他给陶盆浇了点温水,水里掺了些稀释的紫苏露,“这芽娇气,水不能太凉,也不能浇多了,不然容易烂根。”
赵平搓着手走进来,手里捧着个陶罐:“林大哥,我给暖棚加了些新炭,王师傅说他那两个徒弟在高邮湖也搭了暖棚,正等着咱们的育苗法子呢。”他凑过来看新苗,眼睛瞪得圆圆的,“这就是五指毛桃?看着跟咱们的薄荷苗有点像啊。”
“等长开了就不一样了,”林辰笑着说,“它的叶子会分成五瓣,像人的手指,到时候你就认得了。”他从陶罐里舀出些草木灰,小心地撒在盆土表面,“这是草木灰,能杀菌,还能补钾肥,让苗长得壮实。”
棚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柳轻烟带着学堂的孩子们来了,一个个裹得像棉花包,手里捧着画纸。“我们来画新苗啦,”柳轻烟掀开棉帘,带进一股寒气,“孩子们听说岭南的药材发芽了,吵着要来看看。”
红丫踮着脚,从人缝里往里看,小手指着新苗:“柳老师,它的叶子好小啊,什么时候能长成像书上画的那样?”
“得等开春呢,”林辰给她让了个位置,“就像你们长个子,得一天天长,急不得。”他指着旁边一盆长得略高些的苗,“这是上个月育的紫苏苗,你们看,它的茎是紫色的,很好认吧?”
孩子们立刻围过去,拿出画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有的画新苗,有的画暖棚,红丫还在画纸角落画了个小小的雪人,说要让新苗知道外面在下雪。
青禾和阿芷、阿芸提着食盒来送点心,是用新磨的米粉做的米糕,蒸得暄软,上面撒了层紫苏籽碎,又香又甜。“快趁热吃,”青禾给每个人递过米糕,“我还煮了姜枣茶,放在炭盆上温着,喝了暖和。”
阿芸捧着米糕,看着棚里的新苗,小声对青禾说:“青禾姐,等这些苗长大了,真的能像秦郎中说的那样,用来做药膳吗?”
“当然能,”青禾点头,“王师傅说五指毛桃炖鸡汤最补,能治咳嗽,还能健脾,等明年结果了,咱们就试试做。”
盐坊那边,阿木正带着后生们在冰面上凿洞。大雪封了盐池,他们得凿开冰层,把过滤好的卤水倒进结晶池。“林大哥说,大雪天的卤水浓度最高,”阿木抡着镐头,冰屑溅得满身都是,“虽然冷点,煮出来的盐最纯,正好给苏州府和杭州府送年礼。”
后生们哈着白气,手里的活却不停,凿开的冰洞冒着白汽,像一个个小小的温泉。“阿木哥,今年的年礼要不要加点新东西?”一个后生问,“比如青禾姐做的紫苏糖,孩子们肯定喜欢。”
“好主意!”阿木直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我这就去跟青禾姐说,多做些紫苏糖、薄荷糕,装在好看的盒子里,让外面的人也尝尝咱们村的年味。”
午后雪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雪地反射出刺眼的光。苏文轩和王师傅坐在药铺的火炉边,翻看着《南北草药图谱》,上面贴着各种药材的标本,有北方的黄芪、柴胡,也有南方的五指毛桃、牛大力,都是林辰和柳轻烟一点点收集的。
“这图谱做得好,”王师傅指着一页标本,“你看这牛大力的根,和咱们的山药有点像,都是补气血的好东西。等明年我从岭南捎些种子来,咱们也试试种。”
苏文轩点头:“南北药材能在一处生长,这图谱才算真的有用。我打算让柳姑娘把它刻印出来,不光咱们村的学堂用,还要送到苏州府、杭州府的药铺去,让更多人认识这些草木的好处。”
林辰走进来,手里拿着封信,是苏州府的晚晴写的。“晚晴说要派阿芷和阿芸回来过年,”他笑着说,“还说苏州府的百姓盼着咱们的年礼呢,尤其是紫苏盐和薄荷糖,去年送的都说好。”
“让她们回来正好,”青禾从厨房探出头,“我教她们做腊味,带回苏州府去,让晚晴师傅也尝尝咱们的手艺。”
王师傅的两个徒弟也凑过来看信,其中一个说:“师傅,咱们也给高邮湖的乡亲带点年礼吧?就带这里的白术和新盐,都是好东西。”
王师傅笑着点头:“好啊,顺便把暖棚育苗的法子也带回去,让他们开春也试试种新药材。”
傍晚时分,药铺的厨房里飘出肉香。青禾在炖腊排骨汤,里面加了些当归和枸杞,汤面上浮着层油花,香气漫了满村。杭州来的两个药童小栓和小石头正跟着苏明贴春联,红纸黑字,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这上联‘药圃藏珍迎新春’,下联‘盐池聚宝庆丰年’,”小石头念着春联,“写得真好,把咱们村的营生都写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