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蚀灵玄途 > 第857章 春风吹新绿,学子踏香来

第857章 春风吹新绿,学子踏香来(1 / 2)

立春刚过,药圃里的积雪还没化尽,向阳的田埂上已冒出星星点点的新绿。青禾蹲在畦边,手里捏着株刚抽芽的薄荷,嫩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晨露,指尖一碰,清凉的香气就漫了开来。

“青禾姐,苏州府的学徒到村口了!”阿木从东边跑过来,粗布短褂的领口沾着草屑,手里挥舞着封书信,“晚晴姑娘的信,说让咱们多照拂些,这几个孩子都是她药铺里最伶俐的。”

青禾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知道了,我这就去迎迎。”她往药铺走时,特意绕到盐坊看了眼——林辰正带着两个后生检修淋卤池,新换的芦苇席铺得平平整整,沉淀池里的卤水泛着琥珀色的光,是开春第一拨准备煎煮的新盐。

“林辰大哥,苏州府的学徒到了。”青禾站在盐坊外喊了声。

林辰直起身,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他用袖子擦了擦,笑道:“我这就来。”他叮嘱后生们,“沉淀池的坡度再核对一遍,三成坡不能差,不然过滤不净。”

村口的老槐树下,停着辆乌篷车,车旁站着三个半大的少年,穿着靛蓝布衫,背着沉甸甸的书箧,眼神里既兴奋又拘谨。见青禾和林辰走来,领头的少年赶紧拱手:“晚辈苏明、赵平、钱小六,奉晚晴师傅之命,来向林先生、青禾姑娘学本事。”

“快别多礼,一路辛苦了。”青禾笑着招呼,“阿木已经把西厢房收拾好了,先去歇歇脚,喝碗热粥暖暖身子。”

林辰打量着三个少年,苏明眉目清俊,手里还攥着本翻旧的《药性赋》;赵平身量壮实,背着个装满工具的布包;钱小六年纪最小,约莫十三四岁,眼睛滴溜溜转,正好奇地打量着药圃里的竹架。

“晚晴在信里说,你们各有擅长。”林辰接过他们的书箧,“苏明认得字,赵平会打理杂务,小六子手脚麻利。咱们这药铺虽小,要学的东西却不少,从认药材到炮制,从种药到制盐,都得一步步来。”

往药铺走的路上,钱小六忍不住问:“林先生,听说您种的紫苏能当菜吃,还能做盐?我在苏州府见过药铺卖的‘紫苏盐’,掌柜的说比桂花糖还金贵呢。”

林辰被他逗笑了:“等过些日子紫苏长起来,让你青禾姐给你做紫苏饼吃,撒上咱们新制的盐,保管你吃不够。”

西厢房里,阿木正往火炕上添柴,见他们进来,笑着拍了拍炕沿:“这炕烧得热乎,你们把行李放下,我去灶房端粥。”灶房里飘来米粥的香气,混着淡淡的药香,是青禾特意在粥里加了些山药粉,养胃暖身。

吃过早饭,林辰带着三个学徒去药圃。他指着刚冒芽的药材,一一讲解:“这是薄荷,性凉,能疏风散热;那是紫苏,叶能解表,籽能平喘;墙角那几株是金银花,等开了花,摘下晒干,能治热毒疮疡。”

苏明拿出纸笔,飞快地记录,赵平则蹲在地上,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给药材培土,钱小六最活泼,跟着林辰的指点,伸手碰了碰薄荷叶子,又闻了闻紫苏的气息,嘴里念念有词:“薄荷凉,紫苏香……”

青禾提着竹篮过来,里面是用新盐腌的萝卜条,咸香中带着点紫苏的清味。“歇会儿尝尝?”她分给众人,“这盐是去年冬天最后一炉的,林辰大哥说纯度最高,用来腌菜最爽口。”

苏明尝了一口,眼睛一亮:“比苏州府的盐鲜多了!没有那股子涩味。”

“这是用‘淋卤法’制的盐,比普通海盐多了几道过滤工序。”林辰说,“下午带你们去盐坊看看,从卤水到成盐,要经过三淋三晒,道道都有讲究。”

正说着,苏文轩背着药篓从山上回来,篓子里装着刚采的蒲公英,嫩黄的花盘顶着露水。“林辰,你来看看这株蒲公英。”他从篓子里拿出株异样的药材,根茎比寻常蒲公英粗壮近一倍,叶片边缘的锯齿也更细密,“后山石缝里采的,怕是个变种,说不定药效更强。”

林辰接过仔细查看,又掐开根茎闻了闻:“根须里的乳白汁液更浓,苦味也重些,确实可能药效更烈。”他对苏明说,“记下来,标上‘石生蒲公英’,采些种子回来试种,若是能驯化,倒是味好药。”

苏明赶紧提笔记录,字里行间透着认真。赵平则主动接过苏文轩的药篓:“先生,我去把药材晾上。”钱小六也跟着帮忙,踮着脚往晒药架上递蒲公英,动作虽生疏,却透着股机灵劲儿。

下午的盐坊格外热闹。阿木正在演示如何测量卤水浓度,他把一根竹制的测卤杆插进结晶池,杆上的刻度立刻显出模糊的水印。“看这里,”他指着水印处,“到这道红线,说明浓度够了,能下锅煮了;要是不到,还得再晒两天。”

三个学徒看得入神。赵平忍不住问:“木大哥,这测卤杆是自己做的?”

“是啊,”阿木笑着扬了扬手里的杆,“林辰大哥画的图样,我用老楠竹削的,泡过桐油,不怕卤水腐蚀。”他指着旁边堆着的芦苇席,“这些也是咱们自己编的,过滤卤水就得用新割的芦苇,纤维密,滤得干净。”

钱小六蹲在沉淀池边,看着卤水缓缓渗过芦苇席,从浑浊变清亮,眼睛瞪得溜圆:“像变戏法似的!”

林辰在一旁讲解:“第一遍过滤去泥沙,第二遍去苦味,第三遍去杂质……你们看这过滤后的卤水,”他用碗舀起一碗,清澈得能映出人影,“这样煮出来的盐,才能又白又纯。”

傍晚收工时,三个学徒的本子上都记满了字。苏明的纸上画着药材图谱,赵平记着盐坊的工序,钱小六则歪歪扭扭写了半页“今日所学”,最后还画了个小小的盐池,旁边标着“亮晶晶”。

饭桌上,李婶送来刚蒸的菜窝窝,里面掺了药圃里的苜蓿芽,清香软糯。张婆婆也拄着拐杖过来,给每个学徒塞了块芝麻糖:“在这儿就像在自个儿家,别怕生,有啥不懂的尽管问。”

苏明捧着芝麻糖,眼眶有点热:“谢谢婆婆,我们一定好好学,不辜负晚晴师傅和林先生的期望。”

林辰看着他们,想起自己当年初入药行的光景,也是这般懵懂又热切。他给众人添了碗山药粥:“学本事急不得,先把根基打牢。明天开始,苏明跟着我认药材、记药方;赵平跟着阿木学打理药圃和盐坊;小六子跟着青禾学制药、做腌菜,咱们分工合作,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