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7年 汉文帝元年 农历三月下至四月
春意渐浓,北地高原的严寒终于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湟水彻底解冻,河水裹挟着泥沙奔腾而下,水量丰沛。向阳的山坡上,积雪消融殆尽,露出湿润的黑土,去年枯萎的草丛中,嫩绿的新芽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狄道城外,广袤的田野里,人声鼎沸,牛马嘶鸣,一年中最关键的春耕生产已全面展开。农人们驱赶着耕牛,拖着沉重的铁犁,奋力翻开沉睡的土地,妇女儿童紧随其后,播下粟、黍、麦等作物的种子,汗水滴落在新翻的泥土中,孕育着秋日丰收的希望。官道上,运送种子、农具、肥料的牛车往来不绝,郡府派出的劝农吏穿梭于田间地头,指导生产,核查进度。整个北地郡,沉浸在一片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春耕图景之中。太傅陈平巡边使团的离去,并未让靖王李凌有丝毫松懈。相反,他深知,新朝的审视虽暂告一段落,但北地自身的发展却一刻也不能停歇。春耕,乃民生之本,仓廪之源,直接关系到郡国的稳定与实力积累。李凌将春耕视作当前头等大事,亲力亲为,频繁巡视各地,督导生产,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基于西域商路首航成功的巨大鼓舞,“西进经略”的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第二批规模更大、目标更远的商队正在紧张筹备之中。而边境之外,匈奴右贤王部在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后,其动向再次成为北地边防关注的焦点。春耕的忙碌、西进的谋划、边境的警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文帝元年春天北地郡纷繁复杂的政务主线。靖王李凌以其一贯的沉稳与高效,统筹全局,步步为营。世子李玄业亦跟随父亲深入田间地头、军营校场、官署衙门,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治理一方、如何谋划长远。
三月廿五,天气晴好,春风和煦。李凌轻车简从,只带了世子李玄业、长史周勃及少数侍卫,出狄道城东门,巡视安故县境内的春耕情况。车驾行驶在刚刚修整过的官道上,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只见田野间,无数农人正埋头劳作,犁地、耙平、播种、施肥,井然有序。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散发着特有的芬芳,偶尔有鸟雀飞过,啄食翻出的虫豸。
李凌命车驾停在一处田埂旁,亲自下地,走到一群正在歇息的农人中间。农人们认出王爷,慌忙起身行礼,神色惶恐而恭敬。
“老丈,今年春耕可还顺利?种子可够?畜力可足?”李凌和颜悦色地询问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农。
老农受宠若惊,连忙答道:“托王爷的福,今年官府早早发放了粮种,还贷给俺们耕牛,又派了吏员来指点,比往年强多了!就是……就是这地刚解冻,还有些板结,犁起来费劲些。”
李凌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仔细捻了捻,点头道:“地气还未完全通透,是得加把劲。勃兄,传令下去,各县可酌情增派役夫,协助深耕,务必不误农时。”
“老臣遵命。”周勃应道。
李凌又询问了赋税、口粮等情况,农人们皆如实禀报,言语间对王府的德政充满感激。李玄业在一旁静静听着,观察着父亲如何与最底层的百姓交流,如何从琐碎的细节中把握民情。
离开农田,李凌又视察了附近正在疏浚的灌溉水渠。只见民夫们挥汗如雨,将淤塞的河道清理畅通,清澈的湟水被引入支渠,流向干渴的田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李凌对李玄业道,“业儿,你可知,为何去岁大战方歇,今春府库并不宽裕,为父仍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兴修水利?”
李玄业思索道:“回父王,儿臣以为,战事虽急,乃一时之患;农事为本,乃长久之计。水利兴,则旱涝保收,仓廪实,则民心安,军心稳。此乃‘固本培元’之要义。”
“不错。”李凌赞许道,“然,尚有一层。兴修水利,非止为农。此等工程,可聚集民力,锻炼役夫,战时稍加整编,便是现成的工程营、运输队,于军备亦大有裨益。为政者,需有一举多得之眼光。”
“儿臣受教。”李玄业恍然,深感治理之道,奥妙无穷。
巡视完安故,李凌一行又折向西北,视察边境军屯。军屯之地,士卒亦兵亦农,战时操戈,闲时耕种,以补军粮之不足。只见屯田处,阡陌纵横,沟渠配套,士卒们一边进行军事训练,一边参与农事,秩序井然,庄稼长势甚至优于寻常民田。
都尉赵破奴闻讯赶来陪同,禀报道:“王爷,今春军屯扩种三千亩,皆选育良种,精耕细作。依目前长势,秋后收成,可补我军三月之粮!”
“甚好!”李凌颔首,“将士们辛苦。破奴,要安排好轮替,确保训练、生产两不误。屯田所得,除上缴部分外,余者可用于改善士卒伙食,以示犒赏。”
“末将明白!”赵破奴轰然应诺。
李玄业看到军屯的成效,对“兵农合一”、“自给自足”的强兵之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系统提示:宿主于春耕关键期深入基层巡视,展现出重视民生、务实高效的统治风格,将“固本培元”战略落到实处… 宿主状态:于外部压力缓解期,专注内政建设,夯实经济基础,强化边境自给能力,统治根基在实干中愈发稳固,继承人通过实践深化对治国之道的理解…】
四月伊始,春耕渐入高潮,而来自西域方面的消息,则带来了更大的振奋。郡丞公孙阙呈上密报:首支官督商队带回的西域物产,已在狄道及周边郡县试售,反响极佳。尤其是那些色泽瑰丽的玉石、健硕神骏的良马、风味独特的葡萄干等,深受贵族、富商青睐,供不应求,利润远超预期。更重要的是,商队总领提交了一份更为详尽的报告,提及西域大国龟兹、疏勒等对与汉地扩大贸易表现出浓厚兴趣,甚至隐晦提及希望获得某些特定物资(如优质铁器、丝绸)的稳定供应。
李凌立即召集周勃、公孙阙、赵破奴及新任命的“西域事务丞”(负责商队具体运作)商议。
“王爷,”西域事务丞兴奋地禀报,“西域市场潜力巨大!仅楼兰、龟兹两地,若能建立稳定商路,年获利可达千万钱以上!若能进一步打通大宛、大夏乃至更远之地,其利不可估量!”
公孙阙补充道:“然,西域形势复杂。匈奴势力仍在,诸国彼此猜忌,盗匪横行。商队安全、货物定价、交易规则,皆需谨慎谋划。尤其是我方所需之马匹、玉石等,多为各国管控之物,交易不易。”
赵破奴摩拳擦掌道:“怕什么!只要利润足够,末将愿派精兵强将护卫商队!谁敢劫掠,定叫他有来无回!”
周勃则持重道:“利润虽厚,然风险亦巨。需步步为营。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巩固已有商路,与楼兰、龟兹等近处大国建立互信。可先以丝绸、瓷器、茶叶等物,换取其马匹、玉石、香料,站稳脚跟后再图扩展。护卫力量需精,但不可过于张扬,以免引起匈奴或他国过度警觉,反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