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春风和煦,杨柳吐绿。在万众期待中,太傅陈平的庞大使团,终于抵达了狄道地界。靖王李凌亲率郡府所有六百石以上官员,出城十里,于官道旁设香案,依最高礼仪迎接。旌旗招展,仪仗森严。陈平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端坐安车之中,受礼后,下车与李凌相见,态度谦和,言语温煦,尽显重臣风范。
入城后,陈平并未急于听取汇报,而是提出要先看看狄道城防、仓廪、市集与民居。李凌亲自作陪,周勃、公孙阙随行讲解。陈平看得仔细,问得详尽,从城墙垛口的高度、到粮仓的防潮措施、再到市面物价、百姓衣着脸色,无不关心。李凌与周勃对答如流,数据准确,情形真实,既展现了北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也毫不避讳地提及去岁战乱创伤、今岁春耕艰难以及边境胡骑不时骚扰等实际情况。陈平频频颔首,偶尔插言询问细节,目光中带着审慎的赞许。
随后几日,陈平视察了郡国学,观摩学子课业;检阅了北地军演,赵破奴精选五千士卒,演练军阵、骑射、格斗,军容整肃,动作刚劲,但又刻意控制规模,避免炫耀武力;接见了郡中耆老、绅商,询问民情吏治。李凌始终陪同左右,态度恭谨,言辞得体,将北地军民上下一心、保境安民、期盼太平的景象,充分展现在天使面前。期间,李凌依计,将商队带回的西域美玉、良马作为“边郡微诚”敬献,陈平见到体形高大、神骏非凡的西域马,尤其感兴趣,询问来历。李凌坦然告知乃商队与西域诸国公平交易所得,并借机阐述了开通商路对活跃边市、增加税赋、了解外情的益处,言辞恳切,毫无虚饰。陈平听罢,抚须良久,未置可否,但眼中若有所思。
巡视间隙,陈平亦与李凌数次私下长谈,内容涉及天下大势、治国方略、边塞防务乃至经史子集。李凌皆以其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容应对,既表达了对新帝的拥戴、对朝廷政策的拥护,也坦诚地提出了边郡治理的特殊性与困难,希望朝廷能予体恤支持。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既显忠诚,亦露才干。
世子李玄业奉命随侍,目睹了父亲与这位帝国顶尖智囊交锋的全过程。他看到陈平如何用看似随意的闲聊,引出关键问题;看到父亲如何滴水不漏地应对,既展示优势,又巧妙示弱;更看到两位智者言语间隐含的机锋与默契。这让他对高层政治交往的复杂性与艺术性,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陈平在狄道盘桓了约十日,方始启程前往下一站。临行前,他对李凌及北地军政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治郡有方,边备修明,将士用命,百姓安乐”,并表示定将北地实际情况“据实奏报圣听”。李凌则再次表达了竭诚拥护新朝、永镇西陲的决心,并奉上丰厚的程仪。
送走陈平后,靖王府核心层齐聚密室。
“王爷,”周勃长舒一口气,“观陈平神色言语,此次巡视,应是无惊无险,甚至……颇有好感。”
公孙阙点头:“陈平虽未明言,然其多次提及北地之重要,边镇之不易,暗示朝廷不会忘记屏藩之功。尤其对西域通商一事,虽未表态支持,但也未加斥责,似在权衡。”
赵破奴笑道:“这老倌儿眼光毒得很,咱北地是骡子是马,他溜一圈就门儿清!好在咱们实打实,没弄虚作假。”
李凌沉吟道:“陈平此来,确为观察,亦为安抚。其态度,至少表明新朝目前对我北地,是以稳为主,暂无不利之举。然,其回京之后,如何向陛下禀报,仍需密切关注。我等万不可因天使褒奖而松懈,反倒更需谨言慎行,加速推进内政西进,唯有自身愈发强固,方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他看向李玄业:“业儿,此番应对,你有何感悟?”
李玄业恭敬答道:“回父王,儿臣深感,与智者交道,贵在‘真诚’与‘分寸’。真诚,方能取信;知分寸,方能久安。父王不掩饰北地之强,亦不讳言边镇之难,不妄自菲薄,也不恃功而骄,陈平方能信我之言,察我之实。此等堂堂正正、又有理有节之道,方是长久之计。”
“善!”李凌欣慰道,“能悟出‘真诚’与‘分寸’四字,此番辛苦便值了。记住,权谋机变,乃小道;持身以正,强国富民,方是大道。纵有千般计策,终需实力为基。”
陈平使团的离去,标志着北地郡成功通过了新朝一次重要的政治检验。春耕在继续,边境防务在加强,第二批规模更大的西域商队已在筹备之中。狄道城在春光里,显得愈发沉稳而充满活力。靖王李凌站在城头,望着远方天地交界处,心中清楚,暂时的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涌动。但与年初相比,北地郡的根基更为扎实,西进的道路更为清晰,应对变局的底气,也更为充足了。这个春天,北地播下的,不仅是希望的种子,更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基石。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元年春,遣太傅陈平巡行郡国,存问耆老,观览风俗。”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元年春,太傅陈平巡边至北地,凌公礼遇周至,坦诚相示,陈平称善。适时西域商队首航归,获利颇丰,西进策初见其效。世子玄业观政,益知应对之方。”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天使巡境,上帝以诚相待,圣域潜蓄势力,圣嗣观礼知节。”
* 北地秘录·凌公应对陈平巡边:“陈平至,李凌外示恭顺,内显实绩,巧言西通之利,世子得窥庙堂之礼,北地安然过关。”
(第三百六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