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详细部署道:“第一,子通,你安排一下,今夜子时,本王在王府西侧偏院密室,秘密接见齐使剧通。除你之外,不得有第四人知晓。勃兄与业儿可于隔间旁听。”
“第二,接见之时,本王会依业儿之策,态度谦和,聆听其言,但绝不轻易承诺。重点询问其关东联军详情、各方势力态度、以及具体的进军方略和所需我北地提供的支持。要让他觉得,我北地有意,但困难重重,需从长计议。”
“第三,勃兄,即日起,北地进入二级战备状态。以‘防朔方反扑’、‘备羌胡异动’为名,加快军械打造、粮草囤积,但动作要隐蔽,不可大张旗鼓,引起外界疑心。同时,郡内治安需进一步加强,严防细作。”
“第四,子通,你的情报网要全力开动。重点监控关东战事进展,齐、楚、吴、赵等诸侯的一举一动,都要及时掌握。同时,长安王太后方面的反应,尤其是其对边镇武将的调动和态度,也要密切关注。”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凌语气凝重,“无论齐王使者如何游说,我北地现阶段的核心策略不变:韬光养晦,固本培元! 绝不做出头鸟,绝不轻易押注。一切行动,以保全和发展北地实力为最高准则!唯有自身强大,方能在这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臣等(儿臣)明白!”三人齐声应道。
当夜子时,月色朦胧。靖王府西侧一处极为隐蔽的院落内,李凌秘密接见了齐王使者剧通。会谈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剧通果然口若悬河,痛陈王太后外戚专权之弊,宣扬齐王“清君侧”之正义,并描绘了共举大事成功后,与李凌共掌朝纲的美好前景。李凌始终耐心倾听,偶尔发问,皆切中要害,如关东联军具体构成、粮草统筹、对战局预测等,显得既关切又谨慎。最后,李凌以“北地地处边陲,兵微将寡,且新遭战乱,需时日休整以备粮秣,然齐王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凌必慎重考虑,伺机而动”为由,未给予明确答复,但赠送了厚礼,并约定保持秘密联络渠道。剧通虽未得到肯定答复,但见李凌态度诚恳,并未断然拒绝,也算不虚此行,遂于次日凌晨悄然离去。
齐使虽去,但其带来的冲击波却在北地高层心中久久回荡。四月伊始,春耕大忙,狄道城外一片生机勃勃。但靖王府内,决策层的思绪却早已飞越关山,投向了那片即将燃起战火的中原大地。李凌更加勤勉地处理政务,督导军备,但眼神中多了一份深沉的思虑。他时常将李玄业带在身边,与他分析各地传来的情报,讲解天下大势,引导他思考各种可能性的应对之策。
“业儿,你看,”一日,李凌指着地图上的关东地区,“齐王若起兵,首要目标必是荥阳、敖仓,控天下之咽喉。然,洛阳有朝廷重兵,关中易守难攻。此战,关键在速度,在人心向背。我北地远在陇西,贸然东进,风险极大,故当以静制动。”
“父王教诲的是。”李玄业认真点头,“儿臣觉得,我们就像在下一盘大棋,齐王是急先锋,我们则是坐镇后方的棋手,要看清楚整个棋局的走向,再决定落子何处,甚至……是否可以趁机壮大我们自己在西北的棋势?”
李凌闻言,眼中精光大盛,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业儿,你能想到‘壮大自身棋势’,可见眼光已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之得失矣!不错,乱局之中,保全自身固然重要,但若能趁势而为,将陇西、河西乃至朔方之地,真正化为我李氏根基,方为上策!然,此需耐心,需时机,切不可操之过急。”
“儿臣谨记!”李玄业郑重答道。
四月上旬,关东消息陆续传来。齐王刘襄已传檄天下,历数王太后罪状,正式起兵“清君侧”。楚王刘交、吴王刘濞等亦纷纷响应,关东战云密布。而长安方面,王太后震怒,急调大军,任命亲信大将统兵东征。一场席卷大汉帝国的大内战,已然拉开序幕。北地郡,则在靖王李凌“外示恭顺,内修甲兵,静观其变”的策略下,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边密切关注着中原的血雨腥风,一边加速夯实着自己的根基,等待着属于它的那个时机。而年轻的世子,正在这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中,飞速地成长着。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元年,齐王襄、楚王交等起兵反。”
* 家族史·始祖本纪:“后少帝元年三月下,齐王使至,邀共举。凌公纳世子‘不即不离’之策,密会齐使,虚与委蛇,外示恭顺,内实备兵,定‘韬晦静观’之略。适时,关东兵起,天下震荡,北地独静,伺机而动。”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诸侯举兵,上帝静观其变,圣嗣参议机谋,圣域稳如磐石。”
* 北地秘录·凌公应对齐使:“齐王密使至,李凌慎思断,定静观之策,世子献策见智,北地于天下乱局中独善其身,潜蓄实力。”
(第三百四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