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大清孤臣 > 第16章 乾清宫君臣定策

第16章 乾清宫君臣定策(1 / 2)

顾思道梳理出“惊雷茶”的线索,直指八爷胤禩是背后的推手。

然八爷胤禩这边参劾曹寅,意乃南巡亏空,更隐晦的还是盯着宫中,难道还是胤禄与其母王嫔?

胤禄刚刚稳住四爷,递了江南士子的舆情,没等胤禄再有动作,一纸旨意召了四爷进宫议事。

冷风夹着雪沫子卷过金水桥,吹得乾清宫檐下的铁马叮咚乱响。

四爷乘轿心急火燎地赶往乾清宫,也真真难为了轿夫是一路小跑。

乾清宫大殿之内,鎏金柱础森然矗立,地龙烧得暖融,却让殿内的文武重臣感觉不到一点暖意。

胤禛下了轿,便远远看见李德全在殿外不断地张望。

这李德全是乾清宫副总管太监,跟着康熙二十余年,差事办得十分利落,待胤禛走到近前,急忙道:

“四爷,三位中堂都已在里面议了多时了,只等着您来,皇上也问了几遍了。”

胤禛脱了外褂,正了正衣冠,“嗯”了一声,疾步走进殿内。

康熙帝端坐蟠龙御座之上,脸上毫无表情,胤禛进来跪倒在丹陛下:“儿臣胤禛给皇阿玛请安。”

“起来吧。”

胤禛起身,站立一侧,这才拿眼环视四周。

左侧依次站着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马齐,年逾古稀,须发皆白,满洲镶黄旗人,处事圆融,素有“八面玲珑”之称。

只因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时,曾公开支持八阿哥胤禩而被罢官,但康熙帝因其才干和家族势力,很快又被召回并官复原职。

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掞,已至花甲之年,因作为太子胤礽老师,老成持重,并在第一次废太子时,极力保奏复立太子,恰也遮了康熙颜面,而受康熙尊宠。

右侧站着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廷玉,汉臣翘楚,资历虽浅,却以谨慎缜密、文笔洗练深受倚重。

御案之上,摊着几份奏章。

一份是八阿哥门人何焯参劾曹寅亏空、语涉宫闱的折子;

另一份则是雍亲王胤禛昨夜密呈的“江南士绅舆论”及一份条陈清晰的《酌议江宁、苏州织造亏空善后事宜》。

康熙半晌无言,低头翻阅着几篇奏章,一时殿内寂静,只有紫檀木嵌玉的御案上,发出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李煦、曹寅的案子,”康熙慵懒的声音响起,“你们都议议吧。”

王掞最为年长,率先出班,他步履略显蹒跚,声音倒是洪亮:

“皇上,老臣以为,李煦、曹寅身为织造,掌管皇家用度,竟致亏空库银数十万两之巨,实属渎职枉法!何焯所参,并非空穴来风。若不严惩,何以肃纲纪、正视听?且其与内廷往来,更需彻查,以绝后患!太子协理几次皇上南巡事宜,皆为彰显皇恩浩荡,实无授意李煦、曹寅挪用库银,还请皇上明鉴!”

王掞知子莫如父,教了太子这么多年,太知道太子胤礽的脾气秉性,况且已察觉康熙与太子胤礽已是父子猜疑俱深,处处为太子维护。

马齐听到王掞如此说辞,紧接着出列,微微躬身,言语和缓:

“王师傅所言甚是,法度不可废。然则,皇上仁德,念及旧劳。李煦、曹寅及其先人,于皇上,于社稷,确有其功。尤其是数次南巡接驾,彼等亦是竭尽全力,方有今日之窘迫。若一概严惩,恐寒了老臣之心,亦让江南士民非议朝廷刻薄。”

马齐倒好,两边不得罪,遂将难题抛回给康熙。

张廷玉眼见的两人一个明着是为朝廷法度,却实为维护太子,一个是吹捧着皇上仁德,把难题却又抛回皇上,俱是各有私心,玩的都是巧言巧语。

况且康熙明摆着拘拿李煦,要的是敲山震虎,指的是与江南有所牵连的皇子,并非真心要治李煦、曹寅的罪。

只是顾及帝王的颜面,需找个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