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晨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水木大学的林荫道上洒下斑驳的光点。新学期伊始,校园里恢复了往日的喧闹,抱着书本的学生们穿梭其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然而,对于土木系六零级的许多学生而言,这个新学期开始的课堂,感受却与以往截然不同。
暑假期间,他们要么扎在图书馆里啃着艰深的设计规范,要么就如同林墨一般,直接住在了各个工地上,与图纸、测量仪和钢筋混凝土为伍。两个月的实战洗礼,让他们褪去了几分书卷气,眉宇间多了些风霜磨砺出的沉静与干练。
“老周,看你这一身腱子肉,工地上没少扛水泥吧?”一个同学笑着捶了捶周伟结实的肩膀。
周伟嘿嘿一笑,活动了下胳膊:“那是!你是没见着我们那个水库工地,那家伙,天天跟石头较劲!不过,现在再看这《土力学》里的边坡稳定分析,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脑子里有画面了!”
旁边,王建国推了推眼镜,难得地加入了闲聊:“确实。之前在工地参与地基沉降观测,现在回头再看书本上的计算公式和参数选取,理解深刻多了。实践能验证理论,也能发现理论的局限。”
就连一向注重仪表的沈知书,此刻穿着虽依旧整洁,但袖口处隐约可见一丝洗不掉的油污痕迹。他听着众人的议论,微微颔首。
“在部委设计院跟项目,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图纸上的每一条线,都关联着预算、工期和无数现场的实际情况。闭门造车,终究不行。”
这时,教授《钢结构设计》的老师迈步走进教室。他是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教授,目光扫过台下这群气质明显沉稳了许多的学生,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同学们,新学期好。”班主双手撑在讲台上,看着众人,“听说这个暑假,你们都没闲着,不少人深入一线,想必收获颇丰。”
他顿了顿,直接点名:“周伟,你去的应该是水利工地。那你来说说,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应力控制除了书本上提到的埋设冷却水管,现场还有哪些常用的辅助措施?”
周伟一愣,随即站起身,略一思索便流畅答道:“报告老师,现场还会严格控制入模温度,分层分段浇筑控制水化热积累,并且加强后期的保温保湿养护。有时候还会掺加适量的粉煤灰等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和水化热。”
老教授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王建国:“王建国,你参与过地基处理。如果遇到软弱下卧层,但上部结构荷载又比较大,除了常规的换填垫层法,根据你的观察,还有哪些经济有效的处理思路?”
王建国扶了扶眼镜,条理清晰地回答:“还可以考虑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碎石桩等进行复合地基加固,或者使用土工格栅加筋垫层,提高整体承载力和减少不均匀沉降。具体选择需要根据土层分布、地下水情况和造价综合比选。”
“很好,看来这个暑假,你们没有虚度。”老教授脸上露出了笑容,“理论知识是骨架,工程实践则是血肉。只有两者结合,你们才能成为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而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他终于翻开讲义:“那么,我们的理论课在前面四年已经学习完毕了,今年主要就是毕业设计,现在我给大家讲一讲设计的注意事项……”
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格外专注,学生们听着那些工地施工的原则,此刻却能与脑海中工地的具体场景一一对应,理解起来分外顺畅。
而此时的林墨,正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手边的笔记本上,还零星记录着关于苏作明式家具线脚处理的思考,以及下午需要去藏书阁模型项目组解决的几个技术节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