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楼那间熟悉的工作室,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在经过长达数周、近乎严苛的背景调查与保密审查后,林墨的权限得到了提升。
钱研究员再次到来时,手中不再是单一的模型图纸,而是一个封面上印着醒目的“绝密”字样和特殊编号的深蓝色文件夹。
“林墨同志,”钱研究员的神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他将文件夹郑重地放在工作台上,手指在上面按了按,“经过组织审查,认为你政治可靠,技术过硬,决定让你接触项目部分核心研究内容。从今天起,你正式编入‘防护结构专项研究小组’。”
他缓缓打开文件夹,里面并非具体的武器设计,而是一叠叠关于不同材料——特别是特种混凝土、合金以及各类木材——在极端冲击波、高热及特定辐射环境下物理性能变化的数据报告和理论分析文献。
“你的新任务,是系统研究并优化不同复合混凝土结构、以及你之前接触过的某些特殊木质结构,对爆炸冲击和辐射粒子的削弱效能。”
钱研究员目光锐利地看着林墨,“我们需要更轻、更坚固、更高效能的防护方案。你之前制作的那些高精度模型,大部分都用于此类性能验证试验。现在,你需要从更深层次介入,提出你的构想。”
林墨伸手接过文件。“我明白,钱研究员。我会竭尽全力。”
接下来的日子,林墨的生活节奏再次加快。他白天需要处理联合体项目的收尾工作,指导藏书阁的模型制作,抽空研读苏作技艺,而夜晚的大部分时间,则完全奉献给了这份绝密任务。
工作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桌面上,一边摊开着复杂的结构力学书籍和密级资料,另一边则摆放着各种混凝土试块和不同种类的木料样本。
林墨时而凝神阅读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复杂曲线的报告,时而拿起一块混凝土试块,指尖感受其质感与密度,时而又对着一块坚硬的青冈木沉思。
“传统的均质混凝土结构,在面对特定频率的冲击波时,内部应力集中明显,容易产生贯穿性裂缝……”他喃喃自语,铅笔在草图上快速勾勒,
“如果引入多层复合结构,不同层间采用密度、弹性模量差异显着的材料,利用阻抗失配的原理,是否能够更有效地耗散冲击能量?”
另一个念头随之浮现:“木材……尤其是某些纤维结构特异的硬木,其对辐射的减弱效果,理论上是否可以通过特定的层积方式和含水率控制来优化?能否与混凝土结合,形成刚柔并济的复合屏障?”
这些灵光一闪的念头,单凭纸笔计算和有限的实体试验难以快速验证。但林墨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优势—“虚实建造场”。
每当一个初步构想形成,他便立刻将意识沉入那片神奇的思维空间。在这里,时间被拉长,资源近乎无限。他依照现实中的数据参数,虚拟出各种标号的水泥、骨料、添加剂,以及不同树种、不同处理方式的木材。
“第一种模型,三层复合混凝土板,外层高强抗渗,中层多孔吸能,内层韧性抗裂。”在他手中,材料的开始排列组合,按照他设定的配比和工艺,迅速制成一块结构复杂的墙体试件。
接着,用火药模拟的爆炸冲击波以设定的距离席卷而来。不同材料界面爆炸后的内部微裂缝的生成与扩展、能量的转化与耗散……。
“失败。中层多孔结构强度不足,在冲击初期即被压溃,未能有效发挥吸能作用。”林墨冷静地分析着第一试验的结果,“调整中层配比,增加高强度纤维,改变孔隙率和分布形态。”
第二次模拟开始……第三次……第四次……
在虚实建造场中,他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成千上万次试错。一种结构不行,立刻推倒重来,调整参数,甚至完全颠覆原有思路。他尝试了蜂窝状混凝土结构、内嵌木质吸能层的夹心结构、仿生学的非均匀梯度材料结构等等。他实验材料里的火药被快速消耗。
“有意思……将木材沿特定纹理方向层叠压合,形成类似‘百叶窗’的宏观结构,对辐射粒子的偏转效果似乎优于均匀块材……”他在实验记录本上记下这一发现,虽然本子上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简略符号和图表。
他会根据在虚实建造场中的模拟中表现最优的几种结构方案,制作出实体模型,交由钱研究员带回基地进行实际试验。反馈回来的数据,偶尔出现的偏差则成为他进一步优化模型的宝贵线索。
这种虚实结合、高效迭代的研究方式,使得林墨负责的防护结构研究进度,以一种令项目组其他资深研究员都感到惊讶的速度推进着。
钱研究员看着一次次试验报告中不断提升的防护效能数据,再看向林墨那间常亮灯光的工作室时,眼神中已不仅仅是信任,更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惊叹。
“这小子……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奇思妙想?”钱研究员私下对另一位项目负责人感叹,“他提出的一些结构方案,看似天马行空,可实际验证下来,效果却出奇的好!”
“尤其是他将传统木结构的一些榫卯咬合、应力分散的理念,融入到现代防护结构设计中,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林墨对此并无太多自得,他完全沉浸在了探索材料与结构极限的奥秘之中。每一次虚拟模拟的成功,每一次实体试验数据的印证,都让他对“结构”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