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结构与施工(2 / 2)

这不仅关乎建筑的稳固,更在极端条件下,关乎着某种至关重要的“守护”。

八月底的日头,依旧带着夏末的余威,炙烤着国营木器一厂的厂区。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油漆和汗水混合的独特气味。

在原料仓库已然堆满、卫星车间运转顺畅之后,木器一厂终于攒足了底气,开始按照林墨绘制的图纸,对主体生产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林墨的身影,也再次出现在了这片熟悉的、此刻却充斥着切割声、焊接火花和起重机轰鸣的施工现场。

“林工!您可回来了!”生产协调员老马头戴安全帽,满脸是汗地跑过来,像是找到了主心骨,“这旧设备拆起来比预想的麻烦,好多地脚螺栓都锈死了,切割作业面又窄,进度有点拖慢了!”

林墨接过老马递来的施工进度表,目光迅速扫过,语气沉稳:“预料之中。老旧车间改造,比平地起新房更考验耐心和精细。带我去看看卡壳的地方。”

两人快步走向原五金装配车间,这里将被改造成新的“逸云”系列板式家具喷涂线和总装区。只见几名工人正围着一条巨大的切割设备基础,手中的液压钳和切割机轮番上阵,火花四溅,但进展缓慢。

“林工,您看,这玩意儿当初浇铸得太结实,螺栓孔位又偏,不彻底清掉,新线的精准轨道就没法安装。”负责拆卸的工长指着那顽固的混凝土基础,眉头紧锁。

林墨蹲下身,仔细查看了基础结构与周围厂房柱子的关系,又用卷尺量了量预留的新设备安装空间。他沉思片刻,抬头对工长说。

“不要硬来。尝试用钻孔排孔的方式,沿着基础边缘薄弱处打孔,再用楔子一点点胀裂。虽然慢点,但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结构的震动影响,也更安全。我去和土建组协调,让他们调一台小型水钻过来。”

“成!听您的!”工长眼睛一亮,立刻招呼工人调整方案。

解决了拆卸难题,林墨又转到正在安装新设备的区域。巨大的喷涂线悬吊系统正在吊装,负责安装的技术员和工人正对着图纸争论不休。

“图纸上标注这个连接件的安装公差是正负0.5厘米,可现在根据实际钢梁位置,偏差都快接近1厘米了!这装上去,整个悬吊系统的水平度和运行稳定性肯定受影响!”一个年轻技术员指着图纸,语气焦急。

经验老到的安装老师傅却有些不以为意:“小同志,差个半厘米一厘米的,不影响使用!咱们以前装设备,哪有这么较真的?稍微调整一下支架位置不就完了?”

“不行。”林墨的声音清晰地插入争论,“王师傅,这套喷涂线对运行的平稳性要求极高,厘米级的抖动可能影响漆膜均匀度。公差不是随便定的,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动态精度和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他走到钢梁下,仰头仔细观察,又核对了基础验收时的测量数据。“不是钢梁的问题,是设备连接件本身的铸造公差累积,加上运输可能产生了细微形变。”

他做出判断,随即对技术员吩咐,“记录下这个偏差值。通知机修车间,立刻按实际测量数据,加工一批可调式垫片,我们现场校正,必须把安装精度控制在图纸要求范围内。”

“是,林工!”技术员立刻跑去打电话。

王师傅看着林墨,挠了挠头,叹了口气:“林工,不是俺们不想干好,是这新玩意儿,规矩太多了,干着憋屈。”

林墨理解地笑了笑,拍拍老师的肩膀:“王师傅,我明白。但咱们现在干的,不是过去那种能用就成的活儿。联合体要立足,要靠精度、靠质量、靠效率说话。现在多流汗,把基础打牢,以后生产线跑起来顺当,出的活儿漂亮,咱们脸上也有光,不是吗?”

他语气诚恳,没有半点高高在上的指责。王师傅看着他被汗水浸湿的衣领和那双同样沾满灰尘的手,心里的那点抵触消散了,点了点头:“成!就按您说的办!俺们这帮老家伙,也跟着您学学这‘精细’活儿!”

类似的场景在改造现场不断上演。林墨如同一个精准的调度器和问题解决终端,穿梭在各个作业面之间。他不仅要对宏观进度负责,更要解决无数微观的技术冲突和施工难题。这得益于他以前在传承之径中的对设备的拆卸和保养。

他的决策基于对图纸的深刻理解、对施工工艺的熟练掌握,以及那份在“虚实建造场”中千锤百炼形成的、对结构、流程和精度的近乎本能的直觉。

“不容易啊,小林。”周明轩感慨道,“看着这老厂子一点点脱胎换骨,我这心里,又是期待,又有点舍不得。”

“周总,舍是为了更好的得。”林墨目光坚定地看着前方,“等这条新线完全打通,与卫星车间无缝衔接,我们的产能、质量和效率,将会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是啊,”周明轩重重吐出一口烟圈,脸上露出憧憬,“到时候,让那些老外也瞧瞧,咱们的家具,不仅能出口,还能用更现代的方式,做出优秀的品质!”

暮色渐浓,厂区的照明灯次第亮起,将工地映照得如同白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