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苏作(1 / 2)

秋风送爽,水木大学藏书阁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解决了孙老蔫孙子虎子的工作问题,了却一桩心事后,林墨再次将精力投入到了梁先生发起的“四九城古建风貌留存计划”中。

有了林墨编写的那本详尽教程作为指引,又有了李、王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基础构件和泥瓦部分的把关,项目组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低年级的学生们不再是盲目摸索,而是有了清晰的阶梯可以攀登。刨削声、打磨声、测量时的低语声,以及两位老师傅中气十足的指点声,交织成一曲富有生气的劳作乐章。

“这边,檐角的‘老角梁’和‘仔角梁’关系要搞清楚,仔角梁得从这里伸出,角度不能错,不然翼角就飞不起来!”李师傅拿着一个学生做了一半的角梁构件,对照着林墨教程上的分解图,声音洪亮地讲解着。

旁边一个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之前总感觉这里别扭,原来是仔角梁的伸出点搞错了!”

另一边,王师傅正带着几个学生处理一座微缩牌楼的砖石基座。“这须弥座的束腰,每一层收分都有讲究,不是随便削掉一点就成的。用林工教程里说的这个带刻度的卡板,一层层量着来,保准又准又快!”

学生们依言操作,果然做出的基座规整了许多,不由得对那本教程和林墨更加信服。

林墨的身影穿梭其间,他不再需要事必躬亲地示范每一个基础步骤,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整体进度的把控、复杂节点的技术攻关,以及对成品神韵的最终校准上。

他走到一座即将完工的“微缩东直门”模型前,凝神审视。城门楼子大气磅礴,箭窗、斗拱、瓦作一丝不苟,但林墨的眉头却微微蹙起。

“整体法度严谨,形制无误,”林墨指着城楼屋脊的吻兽,。

“但感觉少了几分烟火气。你们看,这正脊两端的吻兽,姿态可以再张扬一些,想象它历经风雨,守望城郭的沧桑。还有这墙砖的质感,可以用不同目数的砂纸交错打磨,做出些微妙的凹凸和风化痕迹,让它‘活’起来。”

负责这个模型的学生和协助的李师傅都凑过来仔细观看,若有所思。

李师傅拍了下脑袋:“嘿!是这么个理儿!光有骨架,没有魂儿!小林工这一点拨,味道立马就不一样了!咱们以前干活,光想着怎么做得‘像’,没想过怎么做得‘活’。”

林墨微微一笑:“古建之美,不仅在形,更在神。我们留存的不只是建筑,更是它所承载的那段岁月和生命痕迹。”

在他的统筹和点拨下,一座座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微缩城门、牌楼、亭阁被不断制作出来,精度和神韵都远超最初的学生作品。

梁先生偶尔前来视察,看着工作台上日益增多的精美模型,眼中满是欣慰,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许多。他知道,这座记忆中的“纸上古城”,正在这群年轻人的手中,一点点变得清晰、立体,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藏书阁的项目稳步推进,林墨自身的修行也未曾停歇。近半年的潜心钻研与高强度实践大木作与京造家具的各类“明面”上的技艺、法式、讲究,他已基本掌握纯熟,甚至在某些方面,凭借其超越常人的掌控力和“虚实建造场”的推演能力,达到了令老师傅们都惊叹的境地。

通往八级工的道路上,关于“京造”和大木作的基石,他已垒砌得足够坚实。

这一日,秋阳透过高窗,在布满划痕的工作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林墨仔细擦拭干净台面,将最后几件京作工具归置妥当,然后走向藏书阁另一侧那排更为古旧、专门收藏江南地区营造与家具典籍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