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苏作(2 / 2)

他的目光落在几本纸页泛黄、以工笔细描见长的图册上——《苏作家具图释》、《长物志注》、《园冶》……他小心地将其取出,捧至台前。

“哦?开始看苏作了?”一个温和的声音在一旁响起。林墨抬头,见梁先生不知何时已站在旁边,正含笑看着他。

“先生,”林墨起身,“京造之法,学生自觉已窥得门径,不敢懈怠,想试着涉猎苏作,博采众长。”

梁先生赞许地点点头:“善。京造如北地壮士,格局宏大,法度森严;苏作则似江南仕女,秀巧灵动,韵味悠长。你能意识到需转益多师,甚好。”他走到台边,随手翻开那本《苏作家具图释》,指着一件明式夹头榫平头案的精绘图样。

“你看这案子的牙板,线条为何要做成这般柔和的‘壶门’曲线?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梁先生引导着。

林墨凝神观察,沉吟道:“学生以为,此曲线一来可破直线之呆板,显其灵动;二来,这弧形过渡,或许能更好地分散自上而下的压力,于细微处见力学考量?”

“不错!”梁先生眼中闪过激赏,“一眼便看到了‘美’与‘用’的结合。苏作之妙,常在方寸之间。其用料惜木如金,却通过极致的线条变化、精巧的榫卯结构和恰到好处的装饰,营造出‘空灵’、‘简远’的意境。”

“你既有京造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学苏作,当能更深刻地体会其中‘以线驭形,以简驭繁’的精髓。”

他顿了顿,提点道:“初学可先从经典的明式椅、案入手,重点体会其‘侧脚收分’带来的稳定感,‘步步高’赶枨的寓意与结构作用,以及各种券口、牙子、矮老的搭配韵味。”

“尤其注意其线脚的运用——‘洼儿’、‘委角’、‘打洼’……这些细微的线形变化,正是苏作家具气韵生动的关键所在。”

“学生谨记先生教诲。”林墨郑重道。梁先生的话,如同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窗外是与京造雄浑壮阔截然不同的婉约风景。

送走梁先生,林墨重新坐回工作台前,那本《苏作家具图释》的图样被迅速提取、解析。

他不再急于动手制作,而是先反复临摹、推敲那些流畅的线条,拆解那些看似简洁却内含玄机的榫卯。

“原来如此,这‘瓜棱腿’的每一道棱线,都需随形顺势,不可僵硬……”

“这‘罗锅枨’上敛下舒的弧度,竟暗合人体倚靠时的舒适曲线,妙极!”

“同样是夹头榫,苏作的透榫更长更薄,更显秀气,对榫卯配合精度要求也更高……”

他在工坊中虚拟出合适的木料,尝试制作第一个苏作明式灯挂椅。当虚拟的刻刀按照苏作的线条要求游走时,他明显感觉到了与驾驭京作直线方角时不同的力道控制和手腕运劲方式。那是一种更需柔和内敛、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劲道。

现实中,他的手指也无意识地在空中轻轻划动,体会着那种流畅转合的韵律。窗外秋叶飘零,藏书阁内,林墨已然沉浸入了江南苏作的秀雅世界,开始了他在木工技艺上新一轮的跋涉与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