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四九城的暑气尚未完全消退,但早晚已带上了些许凉意。国营木器一厂的卫星车间顺利投产,流水线运转顺畅,将一块块板材、一根根木料,高效地转化为规格统一、品质优良的构件。
而木器一厂主体生产线的全面改造尚在最后的图纸细化与物料筹备阶段,林墨难得有了一段相对空闲的缓冲期。
他将工地后续的日常监管工作妥善交代给驻场的技术员和周明轩总工派来的负责人,自己则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回到了阔别许久的南锣鼓巷95号院。
推开那扇熟悉的、漆皮有些斑驳的院门,一股混合着炊烟、饭菜和淡淡皂角气味的、独属于四合院的温吞气息便扑面而来。闫埠贵正在大门口的旁边的自家捣鼓的花圃浇花,眼睛时不时往大门瞟一眼。
傍晚时分,各家各户都在准备晚饭,炒菜的滋啦声、大人的呼唤声、孩子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喧闹而充满生命力的市井画卷。
“木头回来了!”母亲程秀英正在公用自来水龙头前洗菜,一眼瞧见儿子,脸上立刻绽开了花,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迎上来,“咋瘦了?工地上吃不好吧?晚上妈给你炖肉!”
林墨笑着接过母亲手里的菜篮子:“妈,我挺好,就是晒黑了点。工地伙食不错,您别担心。”
母子俩说着话往家走,程秀英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压低了些声音,带着点八卦的笑意:“对了,你猜我前几天看见谁了?就柱子,跑纺织厂跑得可勤快了!挎着个大饭盒,乐颠颠的。”
林墨微微挑眉:“柱子哥?他去纺织厂干嘛?”
“还能干嘛?”程秀英朝中院何家的方向努了努嘴。
“雨水不是毕业了嘛,听说一心想分到纺织厂人事宣传科。柱子为了他妹妹可真舍得下力气,隔三差五就跑人家纺织厂食堂去做招待菜,指望那边领导能关照关照。我都碰见好几回了,他那大嗓门,隔着老远就能听见。”
林墨闻言,了然地点点头。何雨水这姑娘心气高,能分配到清闲又体面的纺织厂人事宣传科自然是好出路。傻柱这人虽然混不吝,但对这个妹妹是真心疼爱,为了她的事,拉下脸去求人、卖力气,倒也不意外。
正说着,就见傻柱端着一个粗瓷大碗,从中院晃悠出来,碗里是半碗刚炸好的酱,香气扑鼻。他看到林墨,眼睛一亮:“呦!墨子!啥时候回来的?正好,我这儿刚炸了碗酱,倍儿香!给你拿点尝尝!”
“刚回。柱子哥,最近在忙活什么呢?”林墨笑着打招呼,自家弟弟好像正在跟雨水处对象,傻柱的事情也需要尽快解决。
傻柱把碗递给程秀英,搓了搓手,脸上带着点得意又有点无奈:“雨水那丫头不是毕业了嘛。我这当哥的,不得给她活动活动?找一个坐办公室,不怕风吹日晒的工作,反正就是出把子力气,咱也不亏心。”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带着点如释重负,“现在这样挺好,该帮忙帮忙,但不像以前……嘿,心里透亮多了。”
林墨会意地笑了笑。看来上次谈话后,傻柱确实听进去了一些,虽然依旧接济贾家,但已开始有意识地保持距离,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包大揽,恨不得把贾家的事全扛在自己肩上。
这种变化细微,但落在熟悉他的邻里眼中,却能清晰地感觉到。
这时,许大茂推着自行车进了院,车把上挂着两只肥嫩的母鸡,车后座还绑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里面看样子是些新摘的蔬菜瓜果。他脸色红润,额上见汗,显然刚远道回来。
“哟呵!傻茂,这是又从红星公社满载而归啊?”傻柱眼尖,立刻嚷嚷开了,“好家伙,这两只老母鸡,够肥的啊!又去公社打秋风了?”
许大茂看见林墨,脸上立刻堆起熟络的笑容,先冲林墨点了点头,这才搭理傻柱:“废话!我这个可是跟老乡换的!工业券,硬通货!”他
停好车,解下那两只扑腾的母鸡,又从麻袋里掏出几个顶花带刺的嫩黄瓜和几个红彤彤的西红柿,一股脑塞给程秀英:“程婶儿,拿着,刚摘的,新鲜着呢!还有这个……”他说着,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郑重地递给林墨。
“墨子,正好你回来了。这是红星公社王振山书记非让我捎给你的,说是他们公社自己做的腊肉非得让我带给你。王书记念叨好几回了,说你要有空,一定再去公社指导指导,他们那儿最近事儿还挺多。”
林墨接过那个还带着泥土气息的小布包,入手沉甸甸的。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些颜色鲜亮的腊肉,显然是用心做的。王振山和红星公社社员们那份朴素的信任与期盼,隔着这包土特产清晰地传递过来。
“麻烦大茂哥了。”林墨将布包仔细收好,“跟王书记说,东西我收到了,等忙过这阵,一定找时间过去。”
许大茂连连摆手:“不麻烦不麻烦!顺带手的事儿!”他如今靠着下乡放电影和倒腾些农产品,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对能给他带来实际好处的林墨,态度自然是越发客气。
夜幕降临,四合院各家灯火渐次亮起,碗筷碰撞声、家长里短的闲聊声、孩子的笑闹声此起彼伏。林墨坐在自家屋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这熟悉的一切,心中一片宁静。
卫星车间的机器轰鸣犹在耳畔,而眼前是炊烟袅袅的人间烟火。他摩挲着手中那包来自红星公社的泥土,思绪仿佛已飘过城墙,看到了那片等待耕耘的土地,和孙老蔫家那个渴望走出乡村的壮实后生虎子。
秋日的阳光为国营木器一厂新建的卫星车间披上了一层金辉。
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崭新的裁板锯、榫卯机、等设备高效运转,如同忠实的钢铁卫士,将源源不断运送进来的优质板材、方料,精准、快速地转化为规格统一的“逸云”、“磐石”系列构件。
加工好的部件被随时在旁边等待的人员迅速送往紧邻的临时仓储区堆放。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卫星车间的生产效率远超预期,原料消耗速度加快,而原本为分散、小批量生产模式建立的原料供应体系,开始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国营木器一厂生产线消化零配件的速度已经跟不上卫星车间的生产速度,临时仓储区的工件一天天地增加。
为了确保联合体未来稳定运行,也为了尽快储备足够库存,以便在时机成熟时,能够果断停下旧生产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木器一厂管理层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加大原料采购和调拨力度,是在卫星车间及配套的预处理、仓储环节,大规模增加人手。另一方面,则开始招收临时工,加快后续组装环节的生产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