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基石与星辰(1 / 2)

镁光灯在眼前闪烁,勾勒出奖杯流线型的金色轮廓,握在手中沉甸甸的。站在“深圳市优秀企业家”颁奖典礼的舞台上,王钦面带恰到好处的微笑,从容应对着台下媒体的镜头和周围同行们真诚或客套的祝贺。然而,他的内心却如同一片深潭,异常平静。他清楚地知道,荣誉,无论多么耀眼,都不过是对过去一段旅程的总结与盖章认证。而他习惯于投注目光、耗费心力的,永远是尚未展开的未来。

热闹的晚宴结束后,他没有让司机直接送他回住处,而是吩咐绕道去了位于深圳高新区、华创电子新建成的研发中心大楼。夜色中,线条现代的大楼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巍然矗立,大部分窗口已经漆黑,只有顶层他那间办公室的窗户,以及零星几间实验室,还透出倔强而专注的光芒,像是散落在天鹅绒夜幕上的星辰,无声地宣告着这里的梦想与奋斗远未结束。

他独自一人踏上空旷的办公楼,皮鞋叩击大理石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走廊里清晰回响,更添几分深邃。路过一间实验室时,他停下脚步,透过观察窗望去,只见几名年轻的工程师正围着一台原型设备激烈地讨论着,有人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有人快速在稿纸上演算,他们脸上看不到疲惫,只有那种沉浸于技术难题破解时的专注与热情。这一幕,远比刚才宴会上觥筹交错的虚浮繁华,更让他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踏实和难以言喻的振奋。

回到办公室,他没有开灯,只是借着窗外深圳特区璀璨的万家灯火与远处隐约可见的香港新界的霓虹,俯瞰着这片在短短十余年间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的热土。手中的奖杯被他随意地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与堆积的技术图纸和报表相比,它更像一个精致的摆设——到了这个阶段,华创和他本人,已经不需要一块镀金的奖牌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永远在前方,在未知的领域,在下一个技术变革的拐点。

过去几年,华创凭借精准的“钉子战略”和“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在教育和工业控制这两个细分领域稳稳地扎下了根,实现了连续多年的稳健增长。但王钦看到的,却是这片繁荣景象下潜藏的危机:应用层面的创新终有触及天花板的一天,而华创目前所有的产品,其核心技术底座——从最底层的cpU(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到关键的工业协议标准——几乎都建立在国外巨头的技术体系之上。这就像一棵看似枝繁叶茂的大树,无论树冠多么葱郁,其根系却深深扎在别人的土壤里,一旦国际风云突变,贸易壁垒高筑,或是技术授权出现变数,整棵大树都可能因“根系”受创而风雨飘摇。

几年前海湾战争引发的经济寒潮,虽然艰难度过,却让他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唯有掌握核心科技,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企业才能真正拥有抵御风险的“免疫力”和在产业链中至高无上的定价权。国家层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在他眼中,不仅仅是释放出巨大市场需求的政策信号,更是一次历史性的使命召唤和实现技术突围的绝佳突破口。国家要兴盛科技,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必须勇于挺进产业技术的“深水区”,勇挑大梁。

他坐到宽大的书桌前,打开那盏陪伴他多年的旧台灯,温暖的光晕驱散了角落的黑暗。他铺开一张全新的A0号白纸,拿起绘图铅笔。他需要为华创,也为自己的梦想,勾勒出下一个十年的技术发展路线图,这是一张关乎未来的“航海图”。

笔尖落下,力透纸背。他首先写下了两个核心关键词:“基石”与“星辰”。

“基石”,意味着要沉下心来,夯实基础,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根基。他计划中与顶尖高校共建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就是这块基石最关键的承重墙。它绝不能是流于形式、只挂块牌子的“面子工程”,而必须是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为导向,进行资金、人才、设备深度捆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实质性研发实体。他的目标名单,不再仅仅是浙大或华南理工,他的笔尖落在了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这些在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操作系统、现代通信技术领域拥有绝对顶尖实力的学府名字上。

他在纸上勾勒出几种具体的合作模式构想:

项目委托攻关:由华创出资,向合作高校的特定院系或实验室发布具体的研发课题,例如“面向工业自动化的高实时性嵌入式操作系统稳定性优化”、“用于数控机床的专用运动控制芯片核心算法设计与验证”等。目标明确,周期清晰,以解决华创当前面临的具体技术瓶颈。

共建研发实体:与高校共同投入真金白银和先进的研发设备,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联合创新实验室”或“前沿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由双方共同管理,研发人员由高校教授、博士生与华创的资深工程师混编组成,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由双方共享,成果优先且优惠地授权给华创进行产业化和市场推广。

人才联合培养与引进:设立“华创卓越奖学金”和“华创博士后工作站”,定向资助和培养在相关领域有潜力的博士、博士后。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联合实验室的项目,毕业后经由考核,优先进入华创的核心研发部门工作,形成一条稳定、高端的人才输送管道,从根本上提升华创的研发基因。

王钦清楚地知道,这几种模式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且至少在三年,甚至五年内,都很难看到直接的商业回报。这势必会引来公司内部一些追求短期业绩的管理层,以及尤其看重投资回报周期的港资董事们的强烈质疑和反对。但他决心已定。他准备在下次的董事会上,拿出一份长达五十页、数据详实、论证严密的《关于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可行性报告及未来十年技术风险与收益评估》,用严密的逻辑和远大的愿景,去说服他们,为华创的未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