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科教兴国(2 / 2)

这两块b2b业务的快速发展,如同为华创电子装上了两个稳定的压舱石,有效降低了对波动性较大、竞争惨烈的个人电脑消费市场的依赖,公司的业务结构变得更加健康、合理,抗风险能力显着增强。

为了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王钦再次启动了大规模的人才引进计划。他不仅从社会上高薪招聘有经验的研发工程师和行业销售专家,更做出了一个在当时颇具魄力的决定:大胆启用了多名刚从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将他们直接充实到研发前沿。他顶住了一些管理层关于“学生兵没经验”的质疑,坚持认为:“经验可以积累,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未被束缚的创新思维是无价的。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公司的研发投入在王钦的坚持下逐年大幅增加,几乎占到了销售总额的10%,这个比例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堪称惊人。除了紧迫的应用开发,王钦也特批了一部分经费,鼓励研发部门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技术研究,比如对底层网络通信协议、图形处理算法的探索。他认为,这如同修建高速公路,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一旦建成,能让上层的应用开发跑得更快更远,这是必要的战略储备。

1992年初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如同最强劲的春风,瞬间吹遍了神州大地:邓小平南巡了!“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驱散了因前一段经济波动和意识形态争论带来的迷雾。

整个深圳特区再次沸腾了!压抑的热情和创造力如同火山般喷发。华创电子上下也群情振奋,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那股席卷而来的、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王钦趁热打铁,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公司的“二次创业”口号:“抓住历史机遇,奋战三年,实现销售额翻两番!将华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工业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教育信息化专家!”

目标宏大,令人振奋,但基于清晰的战略和扎实的布局,又显得并非遥不可及。

在公司年度的战略研讨会议上,王钦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充满激情与自信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从十几年前那个在逼仄柜台摆弄电子元件的返城知青,到今天管理着数百人、拥有一定技术实力和明确市场地位的企业领导者,他的人生轨迹,与脚下这片叫做深圳的土地,与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国度一样,经历了难以置信的跨越。

然而,成功的喜悦并未冲昏他的头脑。他比任何人都更早地看到了繁荣背后悄然滋生的隐忧:公司规模扩大,部门墙开始出现,推诿扯皮苗头初显,沟通效率在下降;大量新员工的涌入,使得过去那种艰苦奋斗、目标一致的创业氛围有被稀释的风险;竞争对手,尤其是那些同样嗅到政策气息的国企和外资巨头,也在学习和调整策略,竞争维度正在升级……

他适时地提出了新的管理主题:“精细化运营”和“文化建设”。他要求管理层引入一些初步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思想,梳理和优化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回款的每一个核心流程,用流程打破部门壁垒,提升协同效率。他让以严谨着称的林晓霞牵头,组织全员讨论,提炼和宣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最终,“诚信、创新、协作、担当”八个大字被镌刻在企业文化墙上,并通过奖惩制度、绩效考核等方式,将其从口号落到实处。王钦希望,华创电子不仅能制造出优秀的产品,更能成长为一个有灵魂、有共同信念、能打硬仗的卓越组织。

就在他忙于内部修炼、夯实基础之时,一个来自深圳市政府的通知,让他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个高光时刻:鉴于华创电子在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的突出表现,尤其是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公司被评选为“深圳市高科技示范企业”,王钦本人也荣获“深圳市优秀企业家”称号。

镁光灯下的荣誉,是对过去艰辛奋斗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无声鞭策。手捧奖杯和证书,王钦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深知,“科教兴国”的战略机遇期窗口不会永远敞开,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已经开始在他心中酝酿:是时候迈出更具战略意义的一步了——与国内顶尖的大学或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真正切入核心技术研发的源头,从被动适应市场,转向主动引领技术。

他的目光,已经越过当前的应用开发,投向了更基础、更前沿、也更能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技术领域。下一次的起飞,需要更强劲、更自主的科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