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更多的事务性工作交给表现稳定的吴建国,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也鼓励维修部的其他员工学习新技术。
同时,他与柳明月进行了一次坦诚的谈话。
“明月,谢谢你这段时间的帮助。你的才华对我很重要。”王钦开门见山,“但是,我们之间,最好是纯粹的合作伙伴关系。我现在的一切都刚刚起步,前途未卜,没有精力也没有资格考虑其他。”
柳明月是个聪明人,听了这话,眼神黯淡了一下,但随即露出洒脱的笑容:“我明白。王钦,我看重的是你的能力和抱负。做合作伙伴,也很好。放心吧,文案和联络的工作我会继续做好。”
两人达成了默契,关系反而更加清爽自然。
解决了内部隐患和情感纠葛,王钦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事业中。
收音机的生产逐渐走上正轨,订单稳步交付,“求是”牌子的口碑在市场上树立起来。
通过郭强的努力和东北赵大军的配合,一条相对稳定的铁路运输通道也初步建立起来,虽然成本不菲,但保证了供应链的畅通。
王钦甚至开始尝试通过胡老板的关系,将少量收音机出口到东南亚的华人圈,探索外贸的可能性。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然而,一个周末,当王钦去上海出差联系元器件供应商时,在回杭州的火车上,他偶然听到邻座两个人的谈话。
“听说了吗?广东那边,特别是深圳,现在发展快得不得了!很多香港人都过去开厂,政策特别优惠!”
“是啊,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好多电子厂都在那边建起来了,用的全是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
“咱们这儿的组装货,跟人家那边没法比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王钦的心猛地一沉。
深圳!经济特区!国外新技术新设备!
他意识到,自己凭借信息差和技术优势带来的窗口期,可能很快就会过去。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即将出现。
他的“求是”收音机,还能火多久?
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袭上心头。
他必须再次抢跑,在浪潮完全到来之前,找到新的制高点。
或许,是时候去那个传说中的南方前沿,去看一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