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北山货,他精心包装,分成不同档次,通过吴建国的关系,打入杭州的华侨商店、高档宾馆和部分机关单位的福利采购渠道,利润翻了几倍。
对于电子产品和日用百货,他则批发给本地的二级贩子,或者通过维修服务部的门店零售,快速回笼资金。
他甚至将一部分东北的农具配件,提供给杭州郊县的社队企业,换取了他们的农产品指标,转手又卖到城里。
一环扣一环,资金周转极快,利润惊人。
短短一个多月,王钦手上积累的流动资金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他留下了必要的周转资金和公司发展基金,将其余的利润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采购更多的货物,雇用更多的人。
他的商业天赋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仿佛一个不知疲倦的处理器,高效地整合着南北的资源、信息和人脉。
在忙碌之余,他也没有忘记学习和人际交往。他定期给郑教授请教问题,与系里优秀的同学讨论技术,和陈海洋等室友维持良好关系,甚至和学校后勤处、校办工厂的一些人混了个脸熟。
他还坚持给家里和东北公司写信,了解情况,遥控指挥。赵大军每隔十天就会发来一封厚厚的信,汇报公司的运营情况,言语间充满了干劲和对王钦的佩服。
林晓霞也会偶尔来信,字迹工整,内容主要是汇报公司账目和东北的家常,语气恭敬而克制,但字里行间能读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心。
王钦每次回信,都会鼓励她几句,并随信寄去一些杭州的零食或学习用品。
一切都在高速而有序地运转。
王钦就像一个精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
然而,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生意做得越大,就越需要谨慎和低调。他严格约束手下的人,交易尽量合法合规,避免与当地的地头蛇发生冲突,该打点的环节也绝不吝啬。
四月的杭州,草长莺飞,春意盎然。
王钦站在西子湖畔,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和远处起伏的山峦,心中豪情万丈。
半年时间,他已经在杭州站稳了脚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考虑的不再是简单的倒买倒卖。一个更大的想法在他脑中萌芽——利用所学的技术,开发属于自己的产品。
倒爷终归是搬运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和持续的竞争力。
他的目光,投向了正在南方沿海城市悄然兴起的……组装收音机和录音机的热潮。
或许,“求是电子”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