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技术野望(1 / 2)

组装收音机。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在王钦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时,国内正规渠道的收音机产量有限,价格昂贵,尤其是带短波、音质好的型号,更是稀缺。而南方沿海地区,利用地理优势,已经开始从香港、日本等地流入大量的电子元器件(散件),催生了一大批家庭作坊式的组装厂。这些组装机价格便宜,功能多样,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利润空间巨大。

王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是无线电系科班出身,理论基础扎实;他有“求是电子”这个现成的平台和维修经验;他背靠浙大,可以获取技术资料甚至寻求技术支持;他还有南北贸易的渠道,可以获取更便宜、质量更好的元器件。

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具备了。

说干就干。王钦立刻开始市场调研。

他让吴建国和另一个员工跑遍了杭州所有的电子市场、五金店、甚至黑市,调查各种收音机散件的来源、价格和质量。他自己则泡在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查阅国内外各种收音机电路图,比较其优缺点。

他还通过郑教授,结识了系里一位专门研究无线电接收技术的讲师,虚心请教,获益匪浅。

经过一番调研,王钦决定避开低端、竞争激烈的中波收音机市场,瞄准中高端一点的短波收音机市场。这种收音机能接收境外电台,在当时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利润也更丰厚。

他选择了一款经典的六晶体管超外差式短波收音机电路作为蓝本。这款电路性能稳定,灵敏度高,音质不错,而且元器件相对容易获取。

接下来是元器件采购。王钦没有通过胡老板的渠道(他的货质量不稳定且贵),而是动用了南北贸易的线路。他让赵大军在东北寻找军工或国营大厂流出的优质晶体管、电阻电容;同时通过陈海洋表哥的关系,从上海的无器件厂搞到一些计划外的指标;甚至尝试给南方的郭强发电报,让他探索一下从深圳沙头角那边弄些进口元器件的可能性(风险极大,需谨慎)。

核心的磁棒天线和中周变压器,则通过浙大校办工厂的老师傅帮忙加工定制,质量有保证。

物料陆续到位,王钦在“求是电子”的后院开辟了一个工作区,带着吴建国和另一个技术好的员工,开始了试组装。

焊接、调试、测量……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王钦对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远超那些家庭作坊。

经过几次失败和调整,第一台样机终于诞生了!

棕色的塑料外壳(委托校办工厂注塑),银色的刻度盘,黑色的喇叭网布,看起来有模有样。接通电源,旋转调谐旋钮,清晰的电台声音传了出来,中波广播洪亮饱满,短波波段也能清晰地收到好几个境外电台,杂音很小。

“成功了!”吴建国兴奋地喊道。

王钦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台样机的性能和音质,绝对超过市面上大多数的组装机,甚至逼近一些品牌产品。

成本核算下来,每台的材料和人工成本大约在二十八元左右。而同类性能的组装机市场售价在六七十元,品牌机则要上百元。

利润空间巨大!

“钦哥,咱们发财了!”吴建国激动地搓着手。

王钦却保持着冷静:“先别高兴太早。样机成功只是第一步。要实现量产,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元器件的稳定供应、外壳的批量开模、生产流程的标准化、质量的控制、以及最重要的——销售渠道。”

他立刻着手下一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