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南下的路途变得熟悉而从容。
王钦靠在硬座车厢里,不再是半年前那个只有一腔孤勇和模糊计划的青年。他的行囊里,除了书籍,还有公司的财务报表、业务合同以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他的脑海里,装着的是一个初具雏形的商业网络和清晰的战略目标。
再次踏上杭州的土地,已是早春二月。西湖边的柳树冒出了嫩芽,空气温润,弥漫着勃勃生机。
回到浙大校园,一切照旧,但又似乎有些不同。同学们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整,似乎都成熟了些。室友陈海洋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打听东北的情况,对他搞起“公司”的事情惊叹不已。
“可以啊王钦!都当上经理了!以后得叫王总了!”陈海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小打小闹,混口饭吃。”王钦谦虚地笑笑,递过去一条“人参”烟(其实是普通烟换了包装),“海洋,你表哥那边,还得麻烦多牵线,今年咱们把生意做大点。”
陈海洋接过烟,眼睛放光:“没问题!包在我身上!我表哥说了,只要你货源稳,车皮不是问题!”
王钦要的就是这句话。他需要更稳定、运量更大的运输渠道来支撑南北贸易。
安顿下来后,王钦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
学习上,他毫不放松。这学期开了更多的专业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这些都是未来电子产业的基础,他学得格外认真。同时,他继续参与郑教授的兴趣小组,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电路设计项目。
事业上,他马不停蹄。
首先,他约见了胡老板。这次见面,王钦的气场已然不同。他不再是需要借助陈海洋表哥名头的学生,而是手握东北一家“公司”资源的经理。
他带来了东北劳动服务公司的“公章”(挂靠期间刻的)和一份正式的采购意向书,上面列明了所需电子产品的种类、数量和预期价格,规模远超年前。
胡老板看着意向书,又惊又喜,态度更加热情恭敬。双方很快敲定了第一季度的合作细节,王钦在价格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接着,王钦整顿了他的“杭大维修服务部”。他正式租下了校外那间平房,简单装修,挂上了“求是电子服务部”的牌子(求是是浙大校训),显得正规了许多。他招募了包括吴建国和另一个室友在内的四名固定员工,进行了简单分工:维修、采购、销售、账目。
业务范围也从简单的维修,扩展到二手电器回收销售、定制小型电子设备(如扩音器、稳压电源)、甚至开始尝试组装简易的晶体管收音机。
王钦负责技术核心、质量控制和对外联系。他的技术好,收费合理,信誉卓着,不仅在学生中口碑载道,甚至吸引了一些校外单位和市民前来光顾。“求是电子”的名声慢慢传开。
然后,他开始实施酝酿已久的计划——利用南北差价,进行规模化贸易。
他让郭强从东北发来了第一批货:品相上乘的人参、鹿茸、黑木耳以及一批维修车间仿制的农具配件。
同时,他通过胡老板和陈海洋表哥的渠道,采购了第一批南方紧俏货:电子表、计算器、尼龙袜、折叠伞、以及一些塑料制品。
货物到位后,王钦没有像其他倒爷那样急于出手套现。他采取了更精细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