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85章 北魏内乱与梁朝北伐

第185章 北魏内乱与梁朝北伐(1 / 2)

咱们接着来述说公元508年——公元514年的内容,这几年又发生了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呢?

公元508年春季,正月,北魏颍川太守王神念前来投奔梁朝。

梁武帝下诏令吏部尚书徐勉制定百官九品等级,将其分为十八班,以班数多者为尊贵。二月乙丑日,增设镇将军、卫将军以下官职为十品,共计二十四班;不列入十品的官职,另外设有八班。又设置用于授予外国人士的将军职位二十四班,总计一百零九号。

庚午日,梁武帝下诏各州设置州望一人,各郡设置郡宗一人,各乡设置乡豪一人,专门负责寻访和举荐人才。

乙亥日,梁朝任命南兖州刺史吕僧珍为领军将军。领军将军掌管朝廷内外兵权要务,自南朝宋孝建年间以来,制局监专权行事,与领军将军分掌兵权,凡典事以上官员都可直接上奏朝廷,领军将军形同虚设、无所作为。等到吴平侯萧昺任职后,处事严厉果断,官署风气肃然;制局监的官员都是皇帝的亲信近臣,有些不能忍受萧昺的严苛,因此萧昺无法在朝中久留。丙子日,萧昺被外放为雍州刺史。

三月戊子日,北魏皇子元昌去世,侍御师王显治疗不力,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是秉承了高肇的旨意故意延误治疗。

夏季,四月乙卯日,梁朝皇太子纳妃,大赦天下。五月己亥日,梁武帝下诏恢复设置宗正、太仆、大匠、鸿胪四卿,又增设太府、太舟二卿,仍沿用先前的制度为十二卿。

癸卯日,梁朝任命安成王萧秀为荆州刺史。在此之前,巴陵郡马营蛮沿长江作乱,州郡官府无法讨伐。萧秀派遣防阁文炽率领部众焚烧蛮人赖以据守的林木,蛮人失去了险要地势,荆州境内不再有寇患。

秋季,七月甲午日,北魏册立高贵嫔为皇后。尚书令高肇因此更加显贵专权。高肇大量变更前朝旧制,削减封爵俸禄,贬斥有功之臣,因此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文武群臣及宗室贵族都对他卑躬屈膝,唯有度支尚书元匡与他抗衡。元匡事先自制棺材放置在办公处,打算用车载着棺材前往皇宫弹劾高肇的罪行,以自杀的方式恳切劝谏;高肇听说后十分憎恶他。恰逢元匡与太常刘芳商议度量衡之事,高肇支持刘芳的主张,元匡便与高肇在朝堂上大声争执,上表弹劾高肇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御史中尉王显上奏弹劾元匡诋毁宰相,有关部门判处元匡死刑。北魏宣武帝下诏免除元匡死罪,降为光禄大夫。

八月癸丑日,梁朝竟陵壮公曹景宗去世。

起初,北魏宣武帝为京兆王元愉迎娶于皇后的妹妹为妃,可元愉并不喜爱她,而是宠爱妾室李氏,李氏生下儿子元宝月。于皇后召李氏入宫,对她施以杖刑。元愉骄奢贪婪,所作所为多有违法乱纪之处。宣武帝召元愉入宫查问核实,杖责元愉五十下,将他外放为冀州刺史。元愉自认为年纪最长,而权势地位却不及两个弟弟,心中暗自羞愧怨恨;再加上自己与妾室屡次遭受羞辱,高肇又多次诬陷元愉兄弟,元愉忍无可忍。就在癸亥日这天,元愉杀死长史羊灵引、司马李遵,谎称得到清河王元怿的秘密奏疏,称“高肇谋反弑君”。于是在信都城南筑起祭坛,即位为皇帝,并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平,册立李氏为皇后。法曹参军崔伯骥拒不从命,被元愉杀死。北方各州镇都怀疑北魏朝廷发生了变故,定州刺史安乐王元诠将真实情况全部告知,各州镇才安定下来。乙丑日,北魏任命尚书李平为都督北讨诸军事、代理冀州事务,率军讨伐元愉。李平是李崇的堂弟。

丁卯日,北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平。

北魏京兆王元愉派遣使者游说平原太守、清河人房亮,房亮斩杀了使者;元愉派遣部将张灵和进攻房亮,被房亮击败。李平的军队抵达经县,各路军队大规模集结。夜间,有数千蛮兵袭击李平的军营,箭矢射中了李平的营帐。李平镇定自若,卧床不动,不久后局势自行平定。九月辛巳朔日,元愉在信都城南草桥迎战李平。李平率军奋勇出击,大败元愉军队。元愉脱身逃入城中,李平进军包围信都。壬辰日,安乐王元诠在信都城北击败元愉的军队。

癸巳日,梁朝册立皇子萧绩为南康王。

北魏高皇后册立之时,彭城武宣王元勰坚决劝谏,北魏宣武帝不听从。高肇因此怨恨元勰,多次在宣武帝面前诬陷他,宣武帝起初并不相信。元勰举荐舅舅潘僧固为长乐太守,京兆王元愉谋反时,胁迫潘僧固与他一同作乱,高肇便借机诬陷元勰向北与元愉勾结,向南招引蛮贼。彭城郎中令魏偃、前防阁高祖珍希望得到高肇的提拔,便捏造证据促成此事。高肇让侍中元晖将此事上报,元晖不从,高肇又让左卫元珍去禀报。宣武帝询问元晖,元晖表明元勰并无此事;宣武帝又询问高肇,高肇引来魏偃、高祖珍作为人证,宣武帝才相信。戊戌日,宣武帝召元勰以及高阳王元雍、广阳王元嘉、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高肇一同入宫赴宴。元勰的妃子李氏正在生产,元勰坚决推辞不去。宫中使者接连征召,元勰不得已,与妃子诀别后登车前往,进入东掖门,经过一座小桥时,拉车的牛不肯前进,侍从鞭打了很久,又有使者前来斥责元勰来迟,于是卸去牛,由人挽着车子入宫。众人在宫中宴饮,直到深夜,都喝醉了,便各自前往偏殿休息。不久后,元珍带领武士捧着毒酒到来,元勰说:“我无罪,希望能再见皇上一面,死而无憾!”元珍说:“皇上怎么还能见你!”元勰说:“皇上圣明,不应该无故杀我,请求与告发我的人当面对质!”武士用刀环击打元勰,元勰大声喊道:“冤枉啊,苍天!忠心耿耿却被杀害!”武士再次击打他,元勰只好饮下毒酒,武士随即上前将他杀死。黎明时分,用被褥裹着元勰的尸体送回他的府第,谎称元勰因醉酒而死。李妃放声大哭,高声说道:“高肇违背天理杀人,上天有灵,你怎能得以善终!”北魏宣武帝在东堂为元勰举哀,追赠官职、丧葬礼仪都超越常规,极为优厚。朝廷上下无论贵贱,无不沮丧悲痛。路上的男女百姓都流泪说:“高令公枉杀贤王!”从此朝廷内外对高肇的憎恶更加深重。

京兆王元愉无法坚守信都,癸卯日,焚烧城门,携带李氏及其四个儿子,率领一百多名骑兵突围逃走。李平进入信都,斩杀元愉所任命的冀州牧韦超等人,派遣统军叔孙头追击并擒获元愉,将他关押在信都,随后上报朝廷。群臣请求诛杀元愉,北魏宣武帝不许,下令将他锁押送往洛阳,打算以家人之礼训诫他。行至野王时,高肇秘密派人将元愉杀害。元愉的几个儿子抵达洛阳,宣武帝都赦免了他们。

北魏宣武帝打算处死李氏,中书令崔光劝谏说:“李氏正在怀孕,刑罚至于剖腹取胎,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行,残酷而不合法规。请求等她生产完毕后再执行刑罚。”宣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李平捕获元愉的残余党羽一千多人,准备将他们全部处死,录事参军高颢说:“这些人都是被迫随从的,之前已经许诺赦免他们,应当上表说明情况。”李平听从了他的意见,这些人都得以保全性命。高颢是高佑的孙子。

济州刺史高植率领州军攻打元愉有功,应当受封,高植推辞说:“我家蒙受朝廷重恩,为国家效力是本分,怎敢求取赏赐!”高植是高肇的儿子。

北魏加授李平散骑常侍。高肇和中尉王显一向憎恶李平,王显弹劾李平在冀州暗中截留被官府控制的人口,高肇上奏请求罢免李平的官职。

起初,在北魏显祖时期,柔然一万多户前来归降,被安置在高平、薄骨律二镇,到太和末年,这些柔然人几乎全部叛逃,仅剩下一千多户。太中大夫王通请求将他们迁移到淮北,以杜绝他们叛逃的可能,北魏宣武帝下诏令太仆卿杨椿持符节前往迁移百姓。杨椿上奏说:“先朝将他们安置在边境,是为了招抚异族,并且区分华夏与戎狄。如今新归附的人口很多,如果旧有的归降户被迁移,新来的人必定会心神不安,这是逼迫他们叛逃啊。况且这些人以皮毛为衣、以肉类为食,喜爱冬天、适应寒冷;南方气候湿热,他们前往后必定会全部死亡。这样做,进则失去归附之人的民心,退则失去边境的屏障之益,将他们安置在中原地区,或许还会产生后患,这并非良策。”宣武帝不听从。于是将这些柔然人迁移到济州,沿黄河安置。等到京兆王元愉作乱时,这些柔然人都渡过黄河投奔元愉,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正如杨椿所预料的那样。

庚子日,北魏郢州司马彭珍等人反叛北魏,暗中引领梁朝军队赶赴义阳,三关守将侯登等人献城归降梁朝。郢州刺史娄悦环城固守,北魏任命中山王元英为都督南征诸军事,率领三万步兵、骑兵从汝南出兵救援。

冬季,十月,北魏悬瓠军主白早生杀死豫州刺史司马悦,自称平北将军,向梁朝司州刺史马仙琕求援。当时荆州刺史安成王萧秀担任都督,马仙琕签署文书请求前去救援。幕僚佐吏都认为应当等待朝廷的批复,萧秀说:“他们依靠我们才能生存,救援应当迅速,等待诏令虽是旧制,却不能应对紧急情况。”于是立即派兵前往。梁武帝也下诏令马仙琕救援白早生。马仙琕进军屯驻楚王城,派遣副将齐苟儿率领两千士兵协助守卫悬瓠。梁武帝下诏任命白早生为司州刺史。

丙寅日,梁朝任命吴兴太守张稷为尚书左仆射。北魏任命尚书邢峦代理豫州事务,率领军队攻打白早生。北魏宣武帝询问邢峦:“你认为白早生会逃跑,还是会坚守?何时能够平定他?”邢峦回答说:“白早生没有深谋远虑,只是因为司马悦残暴肆虐,趁机利用民众的愤怒作乱,百姓被他的凶威所逼迫,不得已才顺从他。即便梁朝军队进入城中,水路不通,粮草运输无法接济,他也会被擒获。白早生得到梁朝的援助后,沉溺于利欲之中,必定会坚守而不逃跑。如果朝廷大军兵临城下,当地士民必定会幡然醒悟,归顺朝廷。不出今年,必定能将他的首级传送到京城。”宣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命令邢峦先行出发,让中山王元英随后跟进。

邢峦率领八百骑兵,日夜兼程,五天后抵达鲍口。丙子日,白早生派遣大将胡孝智率领七千士兵,在距离悬瓠城二百里的地方迎战。邢峦率军奋勇出击,大败胡孝智的军队,乘胜长驱直入,抵达悬瓠。白早生出城迎战,又被邢峦击败,邢峦趁机渡过汝水,包围悬瓠城。北魏宣武帝下诏加授邢峦都督南讨诸军事。

丁丑日,北魏镇东参军成景隽杀死宿豫守将严仲贤,献城归降梁朝。当时北魏的郢州、豫州,从悬瓠以南到安陆的各座城池都被梁朝攻克,唯有义阳一座城池被北魏坚守。蛮人首领田益宗率领各部蛮人归附北魏,北魏任命他为东豫州刺史;梁武帝以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五千户郡公的爵位招降他,田益宗不从。

十一月庚寅日,北魏派遣安东将军杨椿率领四万军队攻打宿豫。

北魏宣武帝听说邢峦屡战屡胜,便命令中山王元英赶赴义阳,元英因兵力不足,多次上表请求增兵,宣武帝不许。元英抵达悬瓠后,便与邢峦一同攻城。十二月己未日,齐苟儿等人打开城门出城投降,梁朝军队斩杀白早生及其党羽数十人。元英于是率军进军奔赴义阳。宁朔将军张道凝先前屯驻楚王城,癸亥日,弃城逃走;元英追击,将他斩杀。

北魏义阳太守、狄道人辛祥与娄悦一同坚守义阳,梁朝将军胡武城、陶平虏攻打义阳,辛祥趁夜出城袭击他们的军营,擒获陶平虏,斩杀胡武城,因此义阳州境得以保全。论功应当奖赏辛祥,娄悦因功劳在辛祥之下而感到羞耻,便在执政大臣面前诋毁辛祥,奖赏最终没有施行。

壬申日,北魏东荆州上表说:“桓晖的弟弟桓兴先后招抚太阳蛮,归附的有一万多户,请求设置十六个郡、五十个县。”北魏宣武帝下诏令前镇东府长史郦道元前往巡视设置。郦道元是郦范的儿子。

这一年,柔然佗汗可汗再次派遣纥奚勿六跋向北魏进献貂裘,北魏宣武帝不予接受,回复的方式与先前相同。

起初,高车侯倍穷奇被嚈哒杀死,嚈哒生擒他的儿子弥俄突后离去。高车部众溃散,有的投奔北魏,有的投奔柔然。北魏宣武帝派遣羽林监、河南人孟威安抚接纳前来归降的人口,将他们安置在高平镇。高车王阿伏王罗性情残暴,被国内部众杀死,部众拥立他的族人跋利延为王。嚈哒扶持弥俄突讨伐高车,高车部众杀死跋利延,迎接弥俄突并拥立他为王。弥俄突与佗汗可汗在蒲类海交战,但是未能取胜,只好向西逃走三百多里。佗汗可汗屯驻在伊吾北山。恰逢高昌王麹嘉请求向内迁移到北魏境内,当时孟威担任龙骧将军,北魏宣武帝派遣孟威征调凉州三千士兵迎接麹嘉,军队抵达伊吾时,佗汗可汗见到孟威的军队,心生畏惧而逃走。弥俄突听说佗汗可汗部下离散,立即率军追击,大败柔然军队,在蒲类海以北杀死佗汗可汗,割下他的头发送给孟威,并且派遣使者向北魏进贡。北魏宣武帝派遣东城子于亮回访,赐予的财物十分丰厚。高昌王麹嘉未能按期抵达,孟威率领军队返回。

佗汗可汗的儿子丑奴即位,号称豆罗伏跋豆伐可汗,改年号为建昌。

南朝宋、齐时期的旧礼仪规定,祭祀上天时皇帝都穿戴衮冕礼服,兼着作郎、高阳人许懋请求制作大裘礼服,梁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梁武帝将要前往太庙祭祀,下诏说:“斋戒期间不奏乐。从现在起,皇帝车驾出发时,仪仗乐队跟随但不演奏;返回宫中时,仍按照常规礼仪演奏。”

到了公元509年春季,正月辛巳日,梁武帝前往南郊祭祀上天,同时大赦天下。当时有人请求在会稽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国山举行禅祭仪式,武帝命令儒生们草拟封禅礼仪,打算付诸实施。许懋提出建议,认为:“舜帝在泰山烧柴祭祀,是出于巡狩的目的。而郑玄引用《孝经钩命决》说:‘在泰山封禅,考核功绩后烧柴祭天;在梁甫山禅祭,刻石记载帝王名号。’这是纬书的牵强附会之说,并非儒家正经的通义。舜帝五年一次巡狩,春夏秋冬遍历四岳,若是封禅大典,怎能如此频繁!又如管仲所说的七十二位封禅的君主,在燧人氏之前,世道质朴、百姓淳厚,怎能用泥金封缄、玉版刻文的仪式?当时以结绳记事治理天下,怎能镌刻文字宣告成功!管仲还说:‘只有承受天命的君主才能封禅。’周成王并非承受天命的君主,为何能在泰山封禅、在社首山禅祭!神农氏就是炎帝,而管仲将他们分为两人,真是荒诞至极!倘若君主圣明,便无需封禅;倘若君主平庸,就不应封禅。当年齐桓公想要举行封禅,管仲知道此事不可行,便列举奇珍怪物来阻止他。秦始皇曾封禅泰山,孙皓曾派遣兼司空董朝到阳羡封禅国山,这些都不是盛德之事,不值得效仿。如此说来,封禅之礼都是道听途说,背离了其原本的意义,只因君主在上追求虚名,臣子在下阿谀奉承罢了。古代祭祀天地,礼仪有固定的规范,虔诚恭敬的态度,通过这些礼仪便能完全体现。至于封禅之事,我不敢苟同。”武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推演许懋的议论,以皇帝的名义下诏答复请求封禅的人,封禅之事就此搁置。

北魏中山王元英抵达义阳,准备夺取三关,先谋划说:“三关相互依存如同左右手,若攻克一关,另外两关无需攻打便会自行攻破;攻打难的不如攻打易的,应当先攻东关。”又担心梁朝军队集中兵力防守东关,便派长史李华率领五个统军向西关进发,以分散敌军兵力,自己则亲自统领各路军队进攻东关。

此前,马仙琕派云骑将军马广屯驻长薄,军主胡文超屯驻松岘。丙申日,元英抵达长薄。戊戌日,长薄防线崩溃,马广逃入武阳,元英进军包围武阳。梁武帝派遣冠军将军彭瓮生、骠骑将军徐元季率军救援武阳。元英故意放他们入城,说:“我看这座城池的形势,容易攻取。”彭瓮生等人入城后,元英加紧攻城,六天后攻克武阳,俘虏三名将领及士兵七千多人。接着进攻广岘,太子左卫率李元履弃城逃走;又进攻西关,马仙琕也弃城而逃。

梁武帝派南郡太守韦睿率军救援马仙琕,韦睿抵达安陆后,将城墙增高两丈多,又开挖宽大的壕沟,修建高楼。众人多讥讽他怯懦,韦睿说:“并非如此,身为将领应当有怯懦的时候,不能一味勇猛。”中山王元英急追马仙琕,想要报复邵阳之战的耻辱,听说韦睿到来,便撤军离去。梁武帝也下诏令军队停战。

起初,北魏宣武帝派遣中书舍人鲷阳人董绍慰劳反叛的城池,白早生袭击并囚禁了他,将他送往建康。宣武帝攻克悬瓠后,命令在齐苟儿等四名降将中派遣两人,敕令扬州刺史发文书给梁朝,想用这两人换回董绍以及司马悦的首级。文书还未送达,领军将军吕僧珍与董绍交谈,喜爱他的文才学识,便向梁武帝进言。武帝派遣主书霍灵超对董绍说:“如今允许你返回北魏,让你促成两国通好,使双方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难道不是好事吗!”于是召见董绍,赐予他衣物,令舍人周舍慰问他,并说:“战争多年,百姓和财物遭受摧残,我因此不惜先提出与北魏通好,此前也曾送信但始终没有回应,你应当详细转达我的心意。现在派遣传诏霍灵秀送你回国,期待听到好消息。”又对董绍说:“你知道自己为何能不死吗?如今擒获你,是天意使然。君主立位是为了百姓,凡是居于百姓之上的人,怎能不想到这一点!若想通好,现在梁朝将宿豫归还北魏,北魏应当把汉中归还梁朝。”董绍返回北魏后,将梁武帝的意思禀报宣武帝,宣武帝没有听从。

三月,北魏荆州刺史元志率领七万军队侵犯潺沟,驱赶逼迫当地蛮人,蛮人全部渡过汉水前来归降梁朝,雍州刺史吴平侯萧昺接纳了他们。幕僚下属都认为蛮人屡次成为边境祸患,不如趁此机会除掉他们,萧昺说:“蛮人走投无路前来归顺,诛杀他们不吉利。况且北魏军队前来侵犯,我得到蛮人作为屏障,难道不是好事吗!”于是打开樊城城门接纳蛮人归降,命令司马朱思远等人在潺沟迎击元志,大败北魏军队,斩首一万多级。元志是元齐的孙子。

夏季,四月戊申日,梁朝任命临川王萧宏为司空,加封车骑将军王茂开府仪同三司。

秋季,七月癸巳日,巴陵王萧宝义去世。

九月辛巳日,北魏册封已故北海王元详的儿子元颢为北海王。

北魏公孙崇制造乐尺,以十二粒黍的长度为一寸;刘芳反对这种做法,改用十粒黍的长度为一寸。尚书令高肇等人上奏说:“公孙崇制造的八音乐器及度量标准,都与经传记载不同,询问他原因,他说‘若必须依据经文,声音就会不和谐’。请求再令刘芳依照《周礼》制造乐器,制成后,召集大臣商议并呈奏,采用其中好的方案。”宣武帝下诏听从这一建议。

十一月己丑日,北魏宣武帝在式乾殿为众僧及文武朝臣讲解《维摩诘经》。当时宣武帝一心崇尚佛教,不重视儒家经籍,中书侍郎河东人裴延隽上疏说:“汉光武帝、魏武帝,即便身处征战之中,也未曾废弃书籍;先帝迁都、行军打仗时,始终手不释卷。这正是因为学问益处良多,不可暂时中断。陛下登上法座,亲自讲解佛法奥义,凡是聆听者,都能破除迷惑。然而《五经》是治理天下的楷模,是处理事务的首要依据,希望陛下能兼顾阅读经书,既尊崇孔子之道,也保存佛教教义,这样内外兼顾,世俗与出世的道理便能通畅无阻了。”

当时佛教在洛阳极为盛行,除了中原的僧人,从西域前来的僧人有三千多人,北魏宣武帝专门为他们修建了永明寺,建有一千多间房屋供他们居住。处士南阳人冯亮心思精巧,宣武帝令他与河南尹甄琛、沙门统僧暹选择嵩山的险要优美之地,修建闲居寺,极尽山川岩壑与建筑土木之美。从此远近之人纷纷效仿,无不尊崇佛教,到延昌年间,北魏各州郡共有一万三千多座寺院。

这一年,北魏宗正卿元树前来投奔梁朝,被赐予邺王爵位。元树是元翼的弟弟。当时元翼担任青、冀二州刺史,镇守郁游,过了很久,元翼谋划率领全州归降北魏,事情泄露后被杀。

公元510年春季,正月乙亥日,梁朝任命尚书令沈约为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王莹为尚书令。沈约的文学才华在当时首屈一指,但他贪图名位利益,掌权十多年,对于朝政的得失,只是一味顺从附和。他自认为长期担任宰相,有担任三公的志向,议论此事的人也认为他应当担任三公,但梁武帝始终没有任用他;沈约于是请求外放任职,也未得到允许。徐勉为他请求给予三公的礼仪待遇,武帝也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