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王朝二
公元424年,春季正月,北魏改年号为始光。丙寅日,北魏安定殇王拓跋弥去世。
南朝宋营阳王(刘义符,宋武帝刘裕长子)在服丧期间不守礼仪,喜欢和身边侍从亲昵嬉闹,游乐无度。退休的特进(荣誉官职)范泰呈上密封奏疏说:“臣听说陛下时常在后园练习军事,宫廷里鼓声不断,声音一直传到宫外。在宫廷禁地习武,让喧哗声充斥官署,这样不仅无法威慑四方部族,反而会让朝野上下觉得怪异。陛下刚即位时,把政务交给宰相处理,本有像商高宗那样‘守丧期间不问政事’的美德;如今却亲近小人,恐怕不是为国家长远考虑的治国之道。”营阳王没有听从。范泰是范宁的儿子。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宋武帝次子),聪慧机敏且喜爱文学,但性格轻浮,与太子左卫率(东宫武官首领)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僧人慧琳交情深厚。他曾说:“我将来掌权时,要让谢灵运、颜延之当宰相,慧琳当西豫州都督。”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性格偏激傲慢,不遵守法令,朝廷只让他负责文学事务,不认为他有实际才干。谢灵运却觉得自己的能力应当参与朝廷机要,因此常常心怀不满。颜延之是颜含的曾孙,嗜酒放纵。徐羡之等人厌恶刘义真与谢灵运等人交往,刘义真的旧部下范晏委婉劝诫他,刘义真说:“谢灵运空疏不切实际,颜延之狭隘浅薄,正如魏文帝曹丕所说‘从古到今的文人,大多不拘小节’;但我和他们性情相投,忍不住欣赏他们的才华罢了。”于是徐羡之等人认为谢灵运、颜延之是在挑拨是非,诽谤执政大臣,将谢灵运贬为永嘉太守,颜延之贬为始安太守。
刘义真到了历阳(南豫州治所)后,多次向朝廷索要物资,执政大臣常常酌情削减,没有完全满足他的需求。刘义真对此深怀怨恨,多次发表不满言论,还上奏请求返回京城。咨议参军(地方军政顾问)庐江人何尚之多次劝谏,他都不听。当时徐羡之等人已暗中谋划将他废为平民,流放新安郡。前吉阳县令堂邑人张约之上疏说:“庐陵王年幼时受先帝(刘裕)优待,长大后又得陛下(刘义符)兄弟和睦的恩惠,所以心直口快,胸怀坦荡,即便偶尔触犯臣子礼仪,也只是招致骄纵的过失。他天生聪慧,确实有出众的优点,朝廷应当包容培养,发扬他的长处、掩盖他的缺点,用正确的方法教导他,逐步引导他改正不足。如今突然将他贬斥羞辱,流放偏远郡县,对上伤害陛下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对下让朝野上下惶恐不安、无所适从。臣认为大宋刚建立不久,皇室根基尚未稳固,应当广泛扶持宗室子弟,用道义促进和睦。再说了,人谁能无过,可贵的是能改过自新;庐陵王是武帝的爱子、陛下的亲弟,怎能因一次过错就永远抛弃他呢!”奏疏呈上后,朝廷任命张约之为梁州府参军,不久就杀了他。
夏季四月,甲辰日,北魏皇帝(拓跋焘)向东巡视大宁。
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镇南将军吉毘等人率领一万步兵、骑兵,南下讨伐白苟、车孚、崔提、旁为四个部族,四个部族全部投降。
此时,徐羡之等人认为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是前朝老将,能威慑宫廷百官,且掌握兵权,于是征召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两人都抵达建康(南朝宋都城),徐羡之等人将废立皇帝的计划告诉了他们。
甲申日,谢晦以领军将军府房屋损坏为由,让家人全部搬出,将将士聚集在府内;又派中书舍人(皇帝近臣)邢安泰、潘盛作为内应。当晚,谢晦邀请檀道济同住,自己因心怀不安无法入睡,而檀道济倒头就睡熟了,谢晦因此对他十分佩服。
当时营阳王在华林园里设置商铺,亲自摆摊卖货,还和侍从一起拉船取乐;傍晚,他在天渊池游玩,就在龙舟上睡觉。乙酉日清晨,檀道济率军在前,徐羡之等人紧随其后,从云龙门进入皇宫;邢安泰等人已提前告诫宫中侍卫,因此无人抵抗。营阳王还没睡醒,士兵就冲进去杀了他的两个侍从,砍伤他的手指,将他扶到东阁,收缴了皇帝印玺,大臣们向他行跪拜辞行礼,然后将他护送回原来的太子宫。
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立皇弟南豫州刺史刘义恭(宋武帝第五子)为帝。徐羡之等人认为宜都王刘义隆(宋武帝第三子)一向有声望,又有很多祥瑞征兆,于是宣称皇太后(刘裕皇后臧爱亲)的诏令,列举刘义符的过错,将他废为营阳王,让宜都王刘义隆继承皇位,赦免死罪以下的囚犯。又宣称皇太后诏令,让营阳王交还印玺;同时废黜皇后司马茂英为营阳王妃,将营阳王迁居到吴郡。派檀道济进驻朝堂守卫。营阳王到吴郡后,住在金昌亭;六月癸丑日,徐羡之等人派邢安泰去刺杀他。营阳王力气很大,挣脱后跑出昌门,追赶的人用门闩将他绊倒,然后杀了他。
对此,裴子野(南朝梁史学家)评论说:古代君主抚养皇子,皇子刚会说话就请老师教他言辞,刚会走路就请师傅教他礼仪。南朝宋对皇子的教育,却和古代大不相同:皇子在宫中由仆妾照料,在外由侍从陪伴。太子、皇子虽有“帅”“侍”等官职辅佐,但这些官职的人都是地位低下的仆役。皇子的言行举止、规矩准则,甚至判断是非的标准,都由这些人决定;他们从不教皇子礼仪道义,也不教皇子古今事理,谨慎的仆役最多劝皇子吝啬,狂妄的仆役甚至会引诱皇子作恶。虽然有师傅,但大多是年老的官员;虽然有友官、文学官,大多是贵族子弟;这些人只是挂名,很少与皇子相处。年幼的亲王去地方任州刺史,实际由长史(地方行政长官)处理政务;传达政令时还有典签(监督地方的官员),典签往往专权放纵,滥用权力。因此皇室子弟虽多,却少有品行端正的人。继位的君主年幼,继位者又接连作恶,虽然恶人与坏事是天生的,但习惯会形成常态,影响深远。到了宋太宗(刘彧)时,丢掉整个天下,也是因为亲近小人的缘故。唉!治国治家的人,应当以此为鉴啊!
此时,傅亮率领临时朝廷的百官,备好皇帝车驾,到江陵去迎接宜都王刘义隆。祠部尚书蔡廓走到寻阳时,因病无法继续前行;傅亮与他告别,蔡廓说:“营阳王在吴郡,应当好好供奉;万一他遭遇不测,你们这些人就会背上弑君的罪名,还想在世上立足,可能吗!”当时傅亮已和徐羡之商议好要杀营阳王,于是派人快马送信阻止,却已来不及。徐羡之大怒说:“和别人一起谋划,怎么转眼就把罪名推给别人呢?”徐羡之等人又派使者到新安郡杀了前庐陵王刘义真。
徐羡之认为荆州地位重要,担心宜都王即位后会派别人任荆州刺史,于是紧急以朝廷名义任命领军将军谢晦代理都督荆、湘等七州诸军事(七州军事统帅)、荆州刺史,想让他驻守外地作为外援,还把精锐士兵和老将都配给了他。
秋季七月,临时朝廷的官员抵达江陵,在城南设置临时宫门,题名为“大司马门”。傅亮率领百官到宫门前上奏,献上皇帝印玺和绶带,礼仪器物十分隆重。宜都王刘义隆当时十八岁,下达教令(亲王指令)说:“我无德无能,却承蒙天命,内心惶恐不安,怎能胜任皇位!我会暂时返回朝廷,到先帝陵墓前哀悼,同时和贤臣们倾诉心意。希望大家体谅我的心情,不必多说。”荆州府、州的官员都向他称臣,请求将各部门大门的题字改为和皇宫一样的名称,刘义隆都没有同意。他还下令荆州、府、封国的官员,赦免辖区内正在服刑的囚犯,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
将领和僚属们听说营阳王、庐陵王被杀,都心存疑虑,劝刘义隆不要东下建康。司马(地方军事副官)王华说:“先帝为天下立下大功,四海之内都信服他;虽然继位的君主无德,但百姓对宋家的拥护没有改变。徐羡之是才能平庸的寒门子弟,傅亮是平民出身的儒生,显然没有晋宣帝(司马懿)、王大将军(王敦)那样的篡权野心;但他们受先帝重托,地位尊贵,不会突然背叛。他们担心庐陵王(刘义真)严厉果断,将来自己难以容身;而殿下您宽厚明智、仁慈善良,朝野皆知,他们越过庐陵王迎立您,是希望得到您的感激;那些说他们谋反的传言,恐怕不对。另外,徐羡之等五人(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王弘)功劳相当、地位相同,谁也不肯相让;即便有人心怀不轨,也无法成事。他们杀废主(营阳王),是担心废主将来报复,才下此杀手;这是因为他们过于贪生怕死,怎敢一下子就有谋反之心!他们不过是想掌握权力自保,等待年轻的陛下依赖他们罢了。殿下只需率军长驱直入,顺应天意民心即可。”刘义隆说:“你是想做汉代的宋昌(辅佐汉文帝继位的大臣)吗!”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都劝刘义隆东行,王昙首还陈述了天意和祥瑞的征兆。刘义隆于是说:“各位大臣受先帝遗命,不会违背道义。况且朝廷内外都是先帝的旧臣老将,现在的兵力也足以控制局面,有什么可怀疑的!”于是任命王华负责后方事务,留守荆州。刘义隆想让到彦之率军先行,到彦之说:“如果确定他们没有谋反,就应该身穿朝服顺江而下;如果怀疑他们有变故,这支军队也不足以应对,反而会引发猜忌,不符合朝野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去世,刘义隆就派到彦之暂时代理雍州事务,驻守襄阳。
甲戌日,刘义隆从江陵出发,召见傅亮时,痛哭流涕,感动了身边的人。接着他询问刘义真和少帝(营阳王)被废杀的详情,再次悲伤呜咽,侍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他。傅亮吓得汗流浃背,无法回答;于是他向到彦之、王华等人表露心腹,极力拉拢他们。刘义隆让荆州府、州的文武官员带兵保卫自己,临时朝廷派来的百官和士兵都不能靠近他的队伍。中兵参军朱容子抱着刀守在刘义隆乘坐的船门外,几十天没有解下衣带。
此时,北魏皇帝返回皇宫。
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太子乞伏暮末率领征北将军木弈干等三万步兵、骑兵,从貂渠谷出发,进攻河西(北凉)的白草岭、临松郡,全部攻克,迁徙两万多百姓后返回。
八月,丙申日,宜都王刘义隆抵达建康,大臣们在新亭迎接拜见。徐羡之问傅亮:“宜都王能和历史上的谁相比?”傅亮说:“是晋文公、汉景帝以上的人物。”徐羡之说:“他一定能明白我们的忠心。”傅亮说:“未必。”
丁酉日,刘义隆拜谒宋武帝的初宁陵,返回后,在中堂停留。百官献上皇帝印玺,刘义隆推辞了四次,才接受,在中堂即位称帝(即宋文帝)。他乘坐皇帝仪仗车驾进入皇宫,登上太极前殿,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元嘉,文武官员都晋升两级。
戊戌日,刘义隆拜谒太庙。下诏恢复庐陵王刘义真原来的封号,将他的灵柩和王妃孙修华、谢妃迎回建康。
庚子日,正式任命代理荆州刺史的谢晦为荆州刺史。谢晦临行前,与蔡廓告别,屏退旁人后问:“我能免于灾祸吗?”蔡廓说:“你受先帝遗命,肩负国家重任,废黜昏君、拥立明君,道义上没有过错。但你杀了皇帝的两个兄长,却要向他称臣,手握震慑君主的兵权,占据长江上游的要地,以古推今,你想免于灾祸很难。”谢晦起初担心无法离开建康,出发后,回头眺望石头城,高兴地说:“现在终于能脱身了!”
癸卯日,徐羡之升任司徒,王弘升任司空,傅亮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享受宰相待遇),谢晦晋升为卫将军,檀道济晋升为征北将军。
有关部门上奏请求皇帝依照旧例,到华林园审理案件。宋文帝下诏说:“我对政务和刑法还不熟悉;可像以前一样,由徐羡之、王弘两位公侯负责审理。”
随后,宋文帝任命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兼任右卫将军,王华兼任骁骑将军,朱容子为右军将军。
甲辰日,追尊皇帝的母亲胡婕妤为章太后。封皇弟刘义恭为江夏王,刘义宣为竟陵王,刘义季为衡阳王;同时任命刘义宣为左将军,驻守石头城。
徐羡之等人想让到彦之担任雍州刺史,宋文帝没有同意;征召到彦之为中领军,把军政事务交给了他。到彦之从襄阳南下时,谢晦已到荆州任上,担心到彦之不会善待自己。到彦之抵达杨口后,步行前往江陵,向谢晦表达诚意,谢晦也极力拉拢他;到彦之留下马匹、利剑和名刀赠给谢晦,谢晦因此彻底安心。
这时,柔然纥升盖可汗(大檀)听说北魏太宗(拓跋嗣)去世,便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郡,屠杀官吏百姓,攻占盛乐宫。北魏世祖(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兵讨伐,三天两夜就抵达云中。纥升盖可汗率领骑兵将拓跋焘包围了五十多层,骑兵逼近拓跋焘的马头,密集得像墙一样。北魏将士十分恐惧,而拓跋焘神色镇定,大家这才安定下来。纥升盖可汗任命侄子於陟斤为大将,北魏士兵射死了於陟斤;纥升盖可汗害怕了,便率军逃走。尚书令刘絜对拓跋焘说:“大檀(纥升盖可汗)仗着人多,一定会再来,请等秋收结束后,发动大军分两路,东西并进讨伐他。”拓跋焘同意了。
九月,丙子日,宋文帝立妃子袁氏(袁耽曾孙女)为皇后。
冬季十月,吐谷浑威王慕容阿柴去世。慕容阿柴有二十个儿子,他病重时,召集子弟们说:“先父车骑将军(慕容视连)为了国家大业,没有传位给儿子慕容拾虔,而是传给了我;我怎敢偏爱自己的儿子慕容纬代,而忘记先父的遗志呢!我死后,你们要拥戴慕容慕璝为主。”慕容纬代是慕容阿柴的长子;慕容慕璝是慕容阿柴的同母弟、叔父慕容乌纥提的儿子。慕容阿柴又让每个儿子献上一支箭,他拿出一支箭交给弟弟慕容慕利延,让他折断,慕容慕利延轻易就折断了;又拿出十九支箭让他折断,慕容慕利延无法折断。慕容阿柴于是告诫子弟们说:“你们明白了吗?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箭捆在一起就难以折断。你们要同心协力,才能保国安家。”说完就去世了。
慕容慕璝也有才能谋略,招纳秦州、凉州一带流亡的百姓以及氐族、羌族等部族,共五六百个部落,部众逐渐强盛。
十二月,北魏皇帝命令安集将军长孙翰、安北将军尉眷北上进攻柔然,自己率军驻守柞山。柔然向北逃走,北魏各路军队追击,俘获大量人畜后返回。长孙翰是长孙肥的儿子。
此时,宋文帝下诏封营阳王的母亲张氏为营阳太妃。
林邑王范阳迈侵犯日南郡、九德郡等地区。
宕昌王梁弥怱派儿子梁弥黄到北魏朝见。宕昌是羌族的一个分支。羌族地区东起中原,西通西域,绵延数千里,各有首领,部落分散,互不统属;其中宕昌部最强,有两万多个部落,其他部族都畏惧它。
此时,夏王赫连勃勃打算废黜太子赫连璝,改立小儿子酒泉公赫连伦。赫连璝听说后,率领七万士兵北上讨伐赫连伦。赫连伦率领三万骑兵抵抗,在高平交战,赫连伦战败被杀。赫连伦的兄长太原公赫连昌率领一万骑兵袭击赫连璝,杀了他,吞并了他的八万五千部众,返回都城统万。赫连勃勃非常高兴,立赫连昌为太子。赫连勃勃向来傲慢自大,给都城四门命名:东门叫“招魏门”,南门叫“朝宋门”,西门叫“服凉门”,北门叫“平朔门”。
公元425年,春季正月,徐羡之、傅亮上奏表请求归还朝政大权,连续上了三次奏表,宋文帝(刘义隆)才同意。丙寅日,文帝开始亲自处理国家政务。徐羡之随即辞职回家,程道惠以及吴兴太守王韶之等人都认为这样不妥,极力恳切劝说,徐羡之才又接受诏令重新任职。
辛未日,文帝在南郊举行祭祀典礼,宣布大赦天下。
己卯日,北魏皇帝(拓跋焘)返回平城。
二月,北燕有女子变成男子。北燕王冯跋就此询问群臣,尚书左丞傅权回答说:“西汉末年,母鸡变成公鸡,尚且引发了王莽篡汉的灾祸。如今女子变成男子,这是臣子将要取代君主的征兆啊。”
三月,丙寅日,北魏皇帝尊奉乳母窦氏为保太后。当初,北魏密皇后(拓跋焘生母杜氏)去世时,拓跋焘年纪还小,北魏太宗(拓跋嗣)因窦氏仁慈善良、有德行操守,就让她抚养拓跋焘。窦氏抚养拓跋焘时充满恩情,教导他礼仪规范,拓跋焘感激她的恩德,所以给她加授“保太后”的尊号,侍奉供养的待遇与太后相同。
丁巳日,北魏任命长孙嵩为太尉,长孙翰为司徒,奚斤为司空。
夏季四月,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平远将军叱卢犍等人,在临松袭击河西(北凉)镇南将军沮渠白蹄,将他擒获,把临松地区五千多户百姓迁移到枹罕。
北魏皇帝派遣龙骧将军步堆等人出使南朝宋,两国开始恢复友好往来。
六月,武都惠文王杨盛去世。起初,杨盛听说东晋灭亡后,仍不改变东晋“义熙”年号,他对世子杨玄说:“我老了,终将做东晋的臣子,你要好好侍奉宋帝。”等到杨盛去世,杨玄自称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派遣使者到南朝宋报丧,从此开始使用南朝宋“元嘉”年号。
秋季七月,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镇南将军吉毘等人南下进攻黑水羌部落首领丘担,大败丘担的军队。
八月,夏国武烈帝赫连勃勃去世,葬于嘉平陵,庙号为世祖;太子赫连昌即位为皇帝。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承光。
王弘因自己当初没有参与废立君主的谋划,所以不肯接受“司空”官职;他连续上表推辞了一年,宋文帝才同意。乙酉日,任命王弘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冬季十月,丘担率领他的部众投降西秦,西秦任命丘担为归善将军;又任命折冲将军乞伏信帝为平羌校尉,镇守黑水羌地区。
癸卯日,北魏皇帝大规模讨伐柔然,兵分五路进军。长孙翰等人从东路出兵黑漠,廷尉卿长孙道生等人从白漠、黑漠之间出兵,北魏皇帝亲自率领中路军,东平公娥清从栗园出兵,奚斤等人从西路出兵尔寒山。各路军队抵达漠南后,留下辎重物资,率领轻骑兵,携带十五天的粮草,穿越沙漠袭击柔然。柔然各部落大为震惊,远远向北逃跑,不见踪迹。
十一月,南朝宋任命武都王世子杨玄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起初,会稽人孔宁子担任宋文帝的镇西咨议参军,文帝即位后,任命孔宁子为步兵校尉;孔宁子与侍中王华都有追求富贵的愿望,痛恨徐羡之、傅亮专权,日夜在文帝面前诋毁二人。恰逢谢晦的两个女儿将要分别嫁给彭城王刘义康、新野侯刘义宾,谢晦派妻子曹氏和长子谢世休送女儿到建康。文帝想诛杀徐羡之、傅亮,同时出兵讨伐谢晦,于是故意宣称要讨伐北魏,夺取黄河以南地区,又说要拜谒京陵(宋武帝刘裕祖陵),于是开始整治行装、修造舰船。傅亮写信给谢晦说:“朝廷讨伐黄河以北的北魏,事情还没结束,朝廷内外的人都很担忧恐惧。”又说:“朝中大臣大多劝谏不要北征,皇上将会派外监万幼宗前来咨询大家的意见。”当时朝廷的安排异常,诛杀徐羡之、傅亮及讨伐谢晦的谋划已颇有泄露。尊保母窦氏为保太后。
公元426年,春季正月,谢晦的弟弟、黄门侍郎谢?派人快马向谢晦报信(告知朝廷可能讨伐他),谢晦仍不相信,把傅亮的信拿给咨议参军何承天看,说:“外面传闻,都说朝廷要向西讨伐我,皇子们难道能有这样的谋划!”谢晦仍认为消息不实,让何承天预先起草回复诏书的奏疏,声称讨伐北魏应等到明年。
江夏内史程道惠收到寻阳人的信,信中说“朝廷将有重大行动,事情已确定”,他让辅国府中兵参军乐冏密封信件送给谢晦。谢晦问何承天:“如果真的如此,你建议我该怎么做?”何承天回答:“承蒙将军厚待,我常想报答。如今事态紧急,我怎敢隐瞒实情!但明天就要戒严,启用军法,我心中所想,恐怕难以周全说明。”谢晦害怕地说:“你难道是想让我自杀吗?”何承天说:“还没到那一步。以帝王的权威,发动天下兵力进攻一个州,双方实力悬殊,且朝廷是正义之师,将军是叛逆之军。到境外谋求自保,是上策;其次,派心腹将领带兵驻守义阳,将军亲自率领大军在夏口决战,若战败就退守义阳,再从那里北上出境,这是中策。”谢晦沉默许久后说:“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兵力粮草容易供给,不妨先决战,实在不行再逃跑也不晚!”于是让何承天撰写奏表和讨伐檄文,又与卫军咨议参军、琅邪人颜邵商议起兵,颜邵服药自杀。
谢晦竖起旗帜宣布戒严,对司马庾登之说:“现在我要率军东下,想委屈你带三千人守城,防备刘粹。”庾登之说:“我父母年老在京城,且我一向没有自己的部众,心中有顾虑,不敢接受这个命令。”谢晦又问众将佐:“三千士兵足够守城吗?”南蛮司马周超回答:“不仅能守城,若有外敌来犯,还能立功。”庾登之趁机说:“周超一定能胜任,我请求解除司马、南郡太守的职务,授予周超。”谢晦当即在座位上任命周超为司马,兼任南义阳太守;改任庾登之为长史,仍兼任南郡太守。庾登之是庾蕴的孙子。
宋文帝(刘义隆)因王弘、檀道济起初没有参与废杀营阳王、庐陵王的阴谋,且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又被自己亲信重用,就在行动前,秘密派人通知王弘,同时征召檀道济,想让他讨伐谢晦。王华等人都认为不可,文帝说:“檀道济只是被胁迫参与,并非主谋,杀人之事也与他无关。我安抚并任用他,一定不会有问题。”乙丑日,檀道济抵达建康。
丙寅日,文帝下诏揭露徐羡之、傅亮、谢晦杀害营阳王、庐陵王的罪行,命令有关部门处死他们,诏书还说:“谢晦占据长江上游,或许不会立即伏法,我将亲自率领大军防备他。可派中领军到彦之即日火速出发,征北将军檀道济陆续进军,传令谢晦所属的卫军府及各州,及时逮捕谢晦党羽,已命令雍州刺史刘粹等人阻断他的逃跑路线。只惩处首恶,其余人不予追究。”
当天,朝廷下诏征召徐羡之、傅亮。徐羡之走到西明门外,谢?正好当班,派人告知傅亮:“皇宫内有异常安排。”傅亮以嫂子生病为由暂时返回,派人通知徐羡之。徐羡之回到西州府,乘坐宫内侍从的探问车逃出城外,步行到新林,进入一座陶窑中上吊自杀。傅亮乘车逃出城外,骑马逃到兄长傅迪的墓前,屯骑校尉郭泓将他逮捕。押到广莫门时,文帝派中书舍人拿诏书给傅亮看,并对他说:“鉴于你当初在江陵迎立我的诚意,会让你的儿子们平安无事。”傅亮读完诏书后说:“我受先帝(刘裕)平民时的恩遇,后来又受临终托付。废黜昏君、拥立明君,是为国家着想。想要加罪于我,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于是朝廷处死傅亮,将他的妻子儿女流放建安郡;处死徐羡之的两个儿子,宽恕了他兄长的儿子徐佩之;处死谢晦的儿子谢世休,逮捕谢?。
文帝将要讨伐谢晦,向檀道济询问对策,檀道济回答:“我过去与谢晦一同北伐,入关的十条计策,有九条是谢晦提出的,他才略精明干练,几乎没有对手。但他从未单独率军决胜,军事作战恐怕不是他的长处。我熟悉谢晦的智谋,谢晦也了解我的勇猛。如今奉陛下命令讨伐他,可在他摆开阵势前就将他擒获。”丁卯日,文帝征召王弘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任命彭城王刘义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乐冏再次派人告知谢晦,徐羡之、傅亮及谢?等人已被处死。谢晦先为徐羡之、傅亮举行哀悼仪式,接着公布子弟的死讯,随后亲自到射堂检阅军队。谢晦曾跟随宋武帝(刘裕)征战,指挥调度都非常恰当,几天之内,各地人马纷纷投奔,聚集了三万精锐士兵。于是他上奏表声称徐羡之、傅亮等人忠贞,却横遭冤杀,还说:“我们若想专权,不为国家着想,当初废黜营阳王时,陛下远在江陵,武帝的儿子中还有年幼者,我们拥立幼主发号施令,谁敢反对!怎会逆流三千里,空等七十天,盼望陛下到来呢!已故庐陵王在营阳王在位时,积累怨恨、冒犯君主,是自取灭亡。不废黜昏君,怎能拥立明君!东汉耿弇不把贼寇留给君主,我又何尝对不起宋家皇室呢!这都是王弘、王昙首、王华阴险浮躁、猜忌他人,进谗言制造的灾祸。如今我要起兵清除君主身边的恶人。”
此时,西秦王乞伏炽磐再次派使者到北魏,请求共同出兵讨伐夏国(赫连夏)。
起初,袁皇后生下皇子刘劭,她亲自仔细观察后,派人快马报告文帝:“这个孩子相貌异常,将来必定会亡国败家,不能抚养。”当即就要杀死他。文帝慌忙赶到后殿门外,伸手拉开帐幔阻止,才保住刘劭性命。因当时文帝仍在服丧(为宋武帝守丧),所以此事一直保密。闰正月丙戌日,才宣布刘劭出生。
文帝下诏戒严,大赦天下,各路军队陆续出发讨伐谢晦。谢晦任命弟弟谢遯为竟陵内史,率领一万人负责留守,自己率领两万部众从江陵出发,战船从江津排列到破冢,旌旗遮蔽天空,谢晦感叹说:“真遗憾不能率领这支军队为君主效力!”
谢晦想派兵袭击湘州刺史张邵,何承天因张邵的兄长、益州刺史张茂度与谢晦关系友好,说:“张邵的态度还不清楚,不宜仓促进攻他。”谢晦写信招降张邵,张邵没有答应。
二月,戊午日,文帝任命金紫光禄大夫王敬弘为尚书左仆射,建安太守郑鲜之为右仆射。王敬弘是王廙的曾孙。
庚申日,文帝从建康出发讨伐谢晦。命令王弘与彭城王刘义康留守京城,进驻中书下省;侍中殷景仁参与掌管留守事务;文帝的姐姐会稽长公主留在皇宫内,总管六宫事务。
谢晦从江陵东下,何承天留在府中没有跟随。谢晦抵达江口时,到彦之已率军抵达彭城洲。庾登之驻守巴陵,畏惧怯懦不敢进军;恰逢连日大雨,参军刘和之说:“双方都遇到大雨,檀征北(檀道济)很快就到,朝廷军队正士气旺盛,应该速战速决。”庾登之胆怯,让小将陈佑做了一个大布袋,装满茅草挂在船帆的桅杆上,声称可以用来焚烧敌舰,却又说点火需要晴天,以此拖延战期。谢晦同意了,军队停留了十五天。之后派中兵参军孔延秀在彭城洲进攻将军萧欣,将其击败;又进攻洲口营寨,将其攻占。朝廷各路将领都想退回到夏口,到彦之不同意,于是坚守隐圻。谢晦再次上奏表为自己辩解,且夸耀战绩说:“陛下若能将王弘、王昙首、王华这‘四凶’(此处谢晦夸大敌人数量)在宗庙前斩首,将他们的首级悬挂在宫门前,我就率领部众撤军,返回荆州驻守。”
起初,谢晦与徐羡之、傅亮为保全自己,制定计划:谢晦占据长江上游,檀道济镇守广陵,各自拥有强兵,足以牵制朝廷;徐羡之、傅亮在朝中掌权,这样就能长期维持局面。等到听说檀道济率军前来讨伐,谢晦惶恐无措。
檀道济抵达后,与到彦之的军队会合,战船靠岸停泊。谢晦起初看到朝廷战船不多,轻视他们,没有立即出战。到了傍晚,朝廷军队借助风势逆流而上,战船前后相连;谢晦的军队人心离散,丧失了斗志。戊辰日,朝廷军队抵达忌置洲尾,排列战船横渡长江,谢晦的军队瞬间溃败。谢晦连夜逃出,投奔巴陵,找到一艘小船返回江陵。
此前,文帝派雍州刺史刘粹从陆路率领步兵、骑兵袭击江陵,抵达沙桥;周超率领一万多人迎战,大败刘粹,刘粹的士兵死伤过半。不久,谢晦战败的消息传到。起初,谢晦因与刘粹关系友好,任命刘粹的儿子刘旷之为参军;文帝曾怀疑刘粹,王弘说:“刘粹没有私心,一定不会有问题。”等到刘粹接受讨伐谢晦的命令后,毫无顾虑地进军,文帝因此嘉奖他。谢晦也没有杀刘旷之,而是把他送回刘粹身边。
丙子日,文帝从芜湖东返建康。
谢晦回到江陵,没有其他安排,只是向周超羞愧道歉。当晚,周超舍弃军队,独自乘船到到彦之那里投降。谢晦的部众几乎逃散殆尽,只好带着弟弟谢遯等七人骑马向北逃跑。谢遯身材肥胖,无法骑马,谢晦总要等他,因此走得很慢。己卯日,他们抵达安陆延头,被戍主光顺之抓获,用囚车押送到建康。
到彦之抵达马头,何承天主动前来归附。到彦之于是代理荆州府事务,任命周超为参军;后来刘粹上报沙桥战败的情况,到彦之才逮捕周超。随后朝廷处死谢晦、谢?、谢遯及其兄弟的儿子,以及同党孔延秀、周超等人。谢晦的女儿、彭城王妃披散头发、光着脚,与谢晦诀别说:“大丈夫应当战死沙场,怎能在闹市中被斩首示众!”庾登之因没有实际参与叛乱,被免去官职、终身禁锢;何承天及南蛮行参军、新兴人王玄谟等人都被宽恕。谢晦逃跑时,随从都抛弃了他,只有延陵盖追随不舍,文帝任命延陵盖为镇军功曹督护。
谢晦起兵时,曾招引北魏南蛮校尉王慧龙作为外援。王慧龙率领一万人攻占思陵戍,进而包围项城;听说谢晦战败后,才撤军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