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17章 曹魏灭而晋室立

第117章 曹魏灭而晋室立(1 / 2)

晋纪一

公元265年

春季三月,吴主孙皓派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洪璆与徐绍、孙彧一同前往魏国回访。徐绍走到濡须时,有人举报他称赞中原的美好,引得吴主大怒,追回徐绍并将其处死。这杀人的理由就有点过分了。

夏季四月,吴国改年号为甘露。

五月,魏帝曹奂给予文王司马昭特殊礼遇,将其王妃升为王后,世子升为太子。

癸未日,魏国大赦天下。

秋季七月,吴主逼迫景皇后自杀,并把景帝的四个儿子迁到吴郡;不久又杀害了其中年纪较大的两个。

八月辛卯日,文王司马昭去世,太子司马炎继位为相国、晋王。

九月乙未日,魏国大赦天下。

戊子日,司马炎任命魏国司徒何曾为晋丞相;癸亥日,又任命骠骑将军司马望为司徒。

乙亥日,将文王司马昭安葬在崇阳陵。

冬季,吴国西陵督步阐上表请求吴主迁都武昌;吴主听从了他的建议,并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步阐是步骘的儿子。

十二月壬戌日,魏帝将皇位禅让给晋(三国已亡其二,殊不知很快就会迎来又一次乱世,而且更加猛烈);甲子日,魏帝搬出皇宫,住在金墉城。太傅司马孚叩拜辞别,握着魏帝的手,泪流满面、抽噎不止,说:“臣到死的那一天,也还是大魏的纯臣。”丙寅日,晋王司马炎即位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丁卯日,司马炎尊奉魏帝为陈留王,让他在邺城居住;优待尊崇的礼仪,都仿照魏国初期的旧例。魏国的各位藩王都降为侯爵。追尊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封皇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封同族的司徒司马望等十七人为王。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余文武官员都按等级提升职位和爵位。乙亥日,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久,又任命车骑将军陈骞为大将军,与司徒义阳王司马望、司空荀顗,共设八公,同时任职。晋武帝鉴于魏国宗室孤立无援的弊端,所以大规模分封宗室,授予他们职权,又允许诸王自行选用封国中的官吏;只有卫将军齐王司马攸不敢自行任命,都上报请求朝廷决定。(司马炎这一决定为将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随后,晋武帝下诏解除了对魏国宗室的禁锢,废除部曲将及长吏需纳人质的规定。

晋武帝继承魏国刻薄奢侈的风气之后,想要用仁爱节俭来矫正。太常丞许奇是许允的儿子,晋武帝将要到太庙举行祭祀,朝廷议论认为许奇的父亲被诛杀,不应让他在皇帝身边任职,请求将他调任到外面去任职;武帝却追述许允过去的声望,称赞许奇的才能,并提拔他为祠部郎。有关部门报告皇帝驾车所用的牛,系牛的青丝绳断了,武帝就下诏用青麻绳代替。

本年,晋朝开始设置谏官,并任命散骑常侍傅玄、皇甫陶担任谏官。傅玄是傅干的儿子。傅玄因为魏末时期士风衰败,便上疏说:“臣听说先王治理天下,在上教化昌盛,在下清议盛行。近来魏武帝喜好法术,天下就崇尚刑名;魏文帝仰慕通达,天下就轻视守节,此后纲纪不能维持,浮夸放诞的风气充满朝廷,于是使天下不再有清议。陛下兴起接受禅让,弘扬尧、舜的教化,只是还没选拔出清明高远、有礼节的大臣来敦风化俗,还没斥退虚伪鄙陋的人来惩戒不恭敬的行为,因此臣还敢进言。”武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傅玄草拟诏书进呈,但终究没能改变风气。

起初,汉朝征西将军司马钧生下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生下颍川太守司马俊,司马俊生下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生下宣帝司马懿。

公元266年

春季,正月丁亥日,晋武帝就沿用魏国的祖庙,祭祀征西府君司马钧以下直到景帝司马师,共七个神主牌位。

辛丑日,尊奉景帝的夫人羊氏为景皇后,并让她居住在弘训宫。

丙午日,晋武帝立弘农人杨氏为皇后。杨皇后是魏国通事郎杨文宗的女儿。

这时,群臣上奏说:“五帝就是天帝,只是随着王气的变化,名号才有五个。从现在起,明堂、南郊的祭祀应当除去五帝的神座。”晋武帝听从了这一建议。晋武帝是王肃的外孙,所以有关郊祀的礼仪,官员大多遵从王肃的意见。

二月,晋朝解除对汉朝宗室的禁锢。三月戊戌日,吴国派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前来吊唁祭祀司马昭。

吴国散骑常侍庐江人王蕃,气质高尚,不能顺从吴主孙皓的脸色、迎合他的意旨,导致吴主很不高兴。散骑常侍万彧、中书丞陈声便趁机诬陷他。丁忠出使回来后,吴主便开始大规模地宴请群臣,王蕃喝得大醉,伏在地上起不来。吴主怀疑他是装醉,就派人把他抬到外面去。过了一会儿,又召他回来。王蕃很注重自己的仪容举止,进来时行止自如。吴主看后,勃然大怒,便呵斥左右侍从在殿堂下把他杀了,然后出去登上来山,让亲信侍从把王蕃的头颅扔来扔去,像虎狼争食一样啃咬,结果头颅被弄得粉碎。(这个孙皓还真是残忍)

这时,丁忠劝吴主说:“北方的晋国没有做好防守作战的准备,我们可以袭击并夺取弋阳。”吴主就此询问群臣,镇西大将军陆凯说:“北方刚刚吞并了巴、蜀,就派使者来求和,这并不是向我们求援,而是想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罢了。敌人的势力正是强盛的时候,我们却想凭着侥幸取胜,我看不到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吴主虽然没有出兵,但却与晋国断绝了关系。陆凯是陆逊同族兄弟的儿子。

夏季,五月壬子日,晋国博陵元公王沈去世。

六月丙午日,是月末,发生了日食。

对于文帝司马昭的丧事,臣民都遵从临时的制度,服丧三天后就除去丧服。安葬之后,晋武帝也除去了丧服,但仍然戴着白色的帽子,吃着简单的饭菜,哀伤憔悴得就像还在服丧一样。秋季,八月,晋武帝将要拜谒崇阳陵(司马昭的陵墓),群臣就上奏说,秋老虎还没过去,天气还热,担心皇帝因悲伤而损害身体。晋武帝说:“我能亲自瞻仰先帝的陵墓,身体气色自然会好起来的。”又下诏说:“汉文帝不让天下的人都为他过度哀痛,也是帝王极其谦逊的心意。但我要去拜谒先帝陵墓,怎么能不穿丧服呢!你们商议一下,我要穿着丧服前往。群臣还是依照旧制度行事。”尚书令裴秀上奏说:“陛下已经除去丧服现在又重新穿上,这种行为在礼仪上没有依据;如果君主穿丧服而臣子不穿,我们心里也不安稳。”晋武帝听后,便下诏说:“我担心的是自己的孝心不能达到先帝的期望,至于穿什么衣服又有什么关系呢!各位对我的关心到了极点,我怎么会忍心违背大家的好意呢。”于是就没有穿丧服前往。

中军将军羊祜对傅玄说:“三年的丧期,即便是尊贵的人也要服满,这是礼制,但汉文帝废除了它,毁坏了礼制,伤害了道义。如今主上极其孝顺,虽然被迫除去了丧服,实际上还是在施行丧礼。如果能借此机会恢复先王的礼法,这不也是很好吗!”傅玄说:“用一天代替一个月的丧期,已经有几百年了,一旦要恢复古代的制度,这很难行得通。”羊祜说:“不能让天下人都遵从礼制,暂且让主上服满丧期,不也比现在好吗!”傅玄说:“如果主上不除去丧服而天下人都除去了,这就成了只有父子之礼,而没有君臣之礼了。”于是这件事就作罢了。

戊辰日,群臣上奏请求晋武帝更换服装,恢复正常的饮食。晋武帝看完奏章便下诏说:“每当我思念逝去的先帝,就因为不能完成三年的丧礼而感到沉痛。更何况现在要吃稻米、穿锦绣服饰呢!这只会更加激起我内心的悲痛,这实在不是能让我心情平复的办法啊。我本来出身于儒生家庭,家传的礼仪已经很久了,怎么会在一天之内就改变对父亲的感情呢!你们对我的劝说已经很多了,可试着看看孔子回答宰我的话,你们就不要再多说了!”于是晋武帝便一直穿着素色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一直坚持了三年。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三年的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遵守,这是先王礼经中百世不变的规定。汉文帝凭自己的想法行事,不学习古人,改变古代的制度,破坏礼仪,断绝了父子之间的恩情,损害了君臣之间的道义;后世的帝王不能专注于哀痛之情,而群臣又阿谀奉承,没有人愿意加以纠正。到了晋武帝,唯独凭着天性矫正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罕见的贤明君主;而裴秀、傅玄之类的人,是见识浅陋的平庸大臣,习惯于遵循常规旧例,不能顺势促成晋武帝的美德,可惜啊!

就在晋国在讨论丧礼的事时,吴国把年号改为了宝鼎。

吴主孙皓有个不好的习惯,他特别讨厌别人直视自己,群臣侍奉拜见时,都没人敢抬头看他。陆凯见状,就说:“君臣之间没有互不认识的道理,如果突然发生意外,大臣们都不知道要保护谁。”吴主这才允许陆凯可以直视自己,而对其他人依然像过去一样限制。吴主住在武昌,扬州的百姓逆流而上运送物资供给日常开销,非常辛苦,再加上吴主奢侈无度,导致公家和私人都穷困匮乏。陆凯看到这种情况,又上疏说:“如今四方没有战事,应当致力于休养百姓、增加财富,可陛下却更加穷奢极欲,虽然没有灾祸而百姓的性命却要没了,没有作为而国家的财物却空了,臣私下为此感到痛心疾首。从前汉室衰落,魏、蜀、吴三家鼎立;如今曹、刘失道,他们的国土都被晋国占有,这是眼前明确的例证。臣生性愚钝,只是为陛下惋惜国家啊。武昌地势险要、土地贫瘠,不是帝王建都的地方。况且有童谣说:‘宁愿喝建业的水,也不吃武昌的鱼;宁愿回到建业死,也不在武昌住。’从这一点来看,就足以明白民心和天意了。如今国家没有一年的储备,百姓有离散的怨恨,国家有根基暴露的征兆,而官吏却致力于苛刻急迫地对待百姓,没有人体恤他们。大帝(孙权)在位时期,后宫的宫女和各种织工加起来数量不超过一百,自从景帝以来,竟达到了上千人,这是耗费国家财物最严重的情况。另外,陛下身边的大臣,大多不是合适的人选,他们结成帮派相互扶持,陷害忠良、埋没贤才,这些都是危害政务、损害百姓的人。臣希望陛下减少各种劳役,废除苛刻的骚扰,挑选出多余的宫女,精选百官,这样上天就会喜悦、百姓也会诚心归附,国家就能长久安定了。”吴主虽然不高兴,但因为陆凯有老资格和声望,便特地宽容了他。

九月,晋武帝下诏说:“从今以后,即使是诏令中想要做的事,以及已经上奏得到批准的事,如果对事情不利,都不能隐瞒实情。”

戊戌日,有关部门上奏说:“大晋从魏接受禅让,应该完全采用前代的历法、服色,就像虞舜遵循唐尧的旧例一样。”晋武帝听从了这一建议。

冬季,十月丙午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这时,吴国永安山的叛贼施但,趁着百姓劳累怨恨,聚集了几千人,劫持了吴主的庶弟永安侯孙谦作乱,叛军向北到达建业,部众发展到了一万多人,在离建业不到三十里的地方驻扎,选择吉日入城。施但派使者以孙谦的名义召见丁固、诸葛靓,丁固、诸葛靓斩杀了使者,并发兵在牛屯迎战。施但的士兵都没有铠甲头盔,很快就溃败逃散了。孙谦独自坐在车中,最终被活捉。丁固不敢杀他,就把这儿的情况报告给了吴主,吴主把孙谦连同他的母亲和弟弟孙俊都杀了。起初,望气的人说:“荆州有帝王之气,这股气会攻破扬州。”所以吴主迁都武昌。等到施但叛乱,吴主便自认为预言应验了,就派几百人击鼓呐喊进入建业,杀了施但的妻子儿女,还说“天子派荆州的军队来攻破扬州的叛贼”。

十一月,晋国开始把圜丘、方丘的祭祀合并到南北郊。

另外,还撤销了山阳公国的督军,解除了对它的禁制。

十二月,吴主回到建业定都,另派皇后的父亲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留下镇守武昌。朝廷官员因为滕牧是尊贵的外戚,便多次推举他让他劝谏争论,滕皇后的宠爱因此逐渐衰减,吴主又把滕牧迁到苍梧居住,虽然没有剥夺他的爵位,却跟流放是一样的,滕牧在途中因忧虑而死。何太后常常保护滕皇后,太史又说中宫不能更换。吴主相信巫师,所以滕皇后才没有被废黜,只是被供养在升平宫,不再进见吴主罢了,众多姬妾中佩戴皇后玺印绶带的有很多,滕皇后只是接受百官的朝贺和奏疏而已。吴主又派宦官走遍各州郡,挑选将吏家的女子,其中二千石大臣的女儿,每年都要上报姓名,到十五、六岁就进行挑选,挑选没选中的,才可以出嫁。后宫的女子数以千计,而挑选还没有停止。

公元267年

春季,正月丁卯日,晋武帝立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并下诏说:“近代每当立太子必定大赦天下,如今时运将趋向太平,应当向百姓显示善恶奖惩,使百姓断绝侥幸的念头。小恩小惠,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于是没有大赦。

司隶校尉上党人李憙上奏弹劾前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尚书仆射武陔,指控他们各自侵占官府的稻田,请求罢免山涛、司马睦等人的官职,武陔已经去世,就请求贬降他的谥号。晋武帝下诏说:“刘友侵害掠夺百姓的田地,还迷惑朝廷官员,现在将他拷问处死以惩戒那些奸邪谄媚之人。山涛等人如果不再犯类似的过错,便不必追究责任。李憙一心为公,任职行事正直,可以说是国家的正直之臣。光武帝曾说:‘贵戚暂且收敛手脚以回避二鲍。’现告诫百官,各自谨慎行事,宽恕的恩典,不会多次给予!”司马睦是宣帝弟弟的儿子。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政治的根本,在于刑罚与奖赏,刑罚奖赏不分明,政治怎么能够成功呢!晋武帝赦免山涛而褒奖李憙,在刑罚与奖赏两方面都有失误。如果李憙所说的是对的,那么山涛就不可被赦免;如果他所说的是错的,那么李憙就不值得被褒奖。褒奖他并让他进言,让他进言却不采用他的建议,这就会在四位大臣罪行相同,刘友被处死而山涛等人不被追究,回避权贵而处罚地位低的人,这能说是政治清明吗!建国初期,却不确立政治的根本,想要把基业传给后代,不也是很困难的吗!

晋武帝任命李憙为太子太傅,并征召犍为人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老,便坚决推辞,晋武帝允许了。李密和人交往,常常公开议论他人的得失并严厉指责,常说:“我独自活在世上,看着自己的影子都没有同伴;但我不害怕,是因为我对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缘故。”(李密为啥没去任职,原因在《陈情表》里有叙述)

本月,吴国大赦天下,并任命右丞相万彧镇守巴丘。

夏季,六月,吴主下令修建昭明宫,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要亲自进山监督砍伐木材。大规模开辟园林,修建土山、楼台,极尽精巧的技艺,工程劳役的花费数以亿万计。陆凯进行劝谏,但吴主不听。中书丞华核上疏说:“汉文帝时期,天下安定,贾谊却独自认为当时的局势就像把火放在堆积的柴草,拥有天下大半的百姓,想要和我国相互吞并,这不仅仅是像汉代的淮南王、济北王那样的威胁,这和贾谊所处的时代相比,哪种情况更紧急呢?如今仓库空虚,编入户籍的百姓失去产业;而北方积蓄粮食、休养百姓,一心向东进兵。另外,交趾沦陷,岭南一带动荡不安,我国前后有隐患,首尾多灾难,这是国家的危难时刻。如果舍弃这些紧急事务,全力从事宫殿修建,要是突然发生不可预料的战乱,就只能放下建筑工事去应对烽火警报,驱使心怀怨恨的百姓去面对敌人的刀刃,这正是强大的敌人所借助的机会。”当时吴国风俗奢侈,华核又上疏说:“如今事务繁多而劳役繁重,百姓贫困而风俗奢侈,工匠制作无用的器物,妇女做华丽的服饰,他们互相效仿,以独自没有为耻。士兵和百姓的家庭,也追随这种风气,家中没有一石粮食的储备,出门却穿着绫罗绸缎的衣服,上没有尊卑等级的差别,下有耗费财物人力的损失,这样还想求得富裕充足的生活,怎么可能呢?”但吴主都不听从。

秋季,七月,晋国王祥以睢陵公的身份被免职。

九月甲申日,晋武帝下诏增加官吏的俸禄。

随后又任命何曾为太保,义阳王司马望为太尉,荀顗为司徒。

同时,禁止星象、谶纬之学。

此时,吴主任命孟仁担任丞相,奉持皇帝的车驾向东去明陵迎接他父亲文帝的神位,宫中使者接连不断,奉命询问孟仁的起居。巫师说见到文帝的服饰容貌和生前一样。吴主对此是又悲又喜,赶忙在东门之外迎接跪拜。神位进入宗庙后,接连七天举行了三次祭祀,安排了各种歌舞艺人,昼夜娱乐。这一年,晋朝遣送鲜卑拓跋沙漠汗返回他的国家。

公元268年

春季,正月丙戌日,贾充等人进献上他们刊修的律令。晋武帝亲自到讲解现场,让尚书郎裴楷拿着律令宣读。裴楷是裴秀的堂弟。侍中卢珽、中书侍郎范阳人张华请求抄录新律中的死罪条目,并悬挂在驿站和乡亭向百姓公示,晋武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晋武帝又下诏让河南尹杜预制定官员升降的考核标准,杜预上奏说:“古时候升降官员,是在心中进行衡量评议,从不拘泥于法规;末世不能从长远考虑,却一味追求细密琐碎的条文,对自己的判断没有把握,就相信耳闻目睹的情况,对耳闻目睹的情况也有怀疑,就相信文书档案。文书档案越繁杂,官员的行为就越虚伪。魏氏的考核制度,源于京房的遗意,条文可以说是极其细密,但缺点就在于过分苛刻琐碎,违背了考核的根本目的,所以历代都不能通行。不如沿用唐尧的旧制度,抓大放小,去繁就简,使考核制度容易遵循!能够透彻地了解事物的道理,并且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全在于人;抛开人而依靠法规,就会因条文而损害事理。不如委任地位高的官员,各自考核自己统辖的下属,每年评定他们的等级,说明他们的优劣。这样经过六年,主管官员汇总材料,根据大家的评定,六年都优秀的就破格提拔,六年都低劣的就罢免,优秀多而低劣少的就正常晋升,低劣多而优秀少的就降职。这期间评定有不一致的,以及品级有难有易的,主管官员本应衡量轻重,在进行稍加调整,不必拘泥于法规而求全责备。如果有评定优劣时徇私情、不符合公众舆论的,应当交给监察部门随即弹劾。如果让上下公然相互包庇过错,这就会使公正的评议彻底衰败,即使有考核制度,也没有用处。”这件事最终没有实行。

丁亥日,晋武帝在洛水北岸举行耕种籍田的仪式。

戊子日,晋国大赦天下。

二月,吴主任命左御史大夫丁固为司徒,右御史大夫孟仁为司空。

三月戊子日,皇太后王氏去世。晋武帝服丧的制度,完全遵循古代礼仪。

夏季,四月戊戌日,睢陵元公王祥去世,家中没有杂乱的吊唁宾客。他的族孙王戎感叹说:“太保在正始年间,不属于善于言谈的那一类人;等偶尔和他交谈,却发现他的见解道理深远清雅,难道不是因为德行掩盖了他的言辞吗!”

己亥日,晋国安葬文明皇后。有关部门又上奏说:“已经举行了虞祭,应当除去丧服。”晋武帝下诏说:“朕受到母亲终身的慈爱,却没有用几年的时间回报,从感情上不忍心这样做。”有关部门坚持请求,晋武帝下诏说:“我担心的是不能尽孝,不要担心过度哀伤损害身体。前代的礼仪典章,内容和形式都不同,何必用近代的制度来限制,使完美的丧礼残缺不全呢!”群臣不断请求,晋武帝才答应了。但仍然戴着白色的帽子,吃着简单的饭菜,坚持了三年,就像为文帝服丧时一样。

秋季,七月,众多流星向西坠落,像下雨一样。

己卯日,晋武帝拜谒崇阳陵。

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发生大水灾。

大司马石苞长期在淮南任职,威望和恩德都很显着。淮北监军王琛非常忌恨他,就秘密上表说石苞和吴人勾结。恰逢吴人将要入侵,石苞修筑营垒阻挡水流来巩固防守,晋武帝因此怀疑他。羊祜极力向晋武帝说明石苞一定不会这样做,但晋武帝就是不相信,于是下诏以石苞不能正确判断贼军形势、修筑营垒阻挡水流、烦劳骚扰百姓为由,罢免了他的官职。又派遣义阳王司马望率领大军去征讨他。石苞征召河内人孙铄为属官,孙铄先前和汝阴王司马骏关系很好,司马骏当时镇守许昌,孙铄路过许昌去见他。司马骏知道朝廷已经派军队袭击石苞,便私下告诉孙铄说:“希望你不要卷入这场灾祸!”孙铄出来后,便骑马疾驰到寿春,劝石苞放下兵权,步行到驿站等待治罪,石苞听从了他的建议。晋武帝听说后,心中的疑虑便消除了。石苞到了京城,就以乐陵公的身份回到了府第。

此时,吴主出兵东关,冬季,十月,又派他的将领施绩进入江夏,万彧侵犯襄阳。晋武帝下诏让义阳王司马望统领中军步兵、骑兵二万人驻扎在龙陂,作为江夏、襄阳两地的声援。恰逢荆州刺史胡烈抵御施绩,打败了他,司马望就带兵返回了。

吴国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修则、将军顾容先后三次攻打交趾,交趾太守杨稷都抵抗并打败了他们,郁林、九真都归附了杨稷。杨稷派遣将军毛炅、董元攻打合浦,双方在古城交战,最终吴兵大败,刘俊、修则被杀,剩下的士兵狼狈的逃回到合浦。随后,杨稷便上表推荐毛炅为郁林太守,董元为九真太守。

十一月,吴国将领丁奉、诸葛靓出兵芍陂,攻打合肥,安东将军汝阴王司马骏率兵抵御并击退了他们。

晋武帝又任命义阳王司马望为大司马,荀顗为太尉,石苞为司徒。

公元269年

春季,正月,吴主立儿子孙瑾为皇太子。

二月,晋朝分雍州、凉州、梁州设置秦州,并任命胡烈为刺史。此前,邓艾接纳了数万名从鲜卑投降过来的人,并把他们安置在雍州、凉州之间,让他们与百姓杂居,朝廷担心时间久了会成为祸患,因胡烈在西方一向有名望,所以派他去镇守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