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四月,发生大瘟疫。
接着,崇华殿发生了火灾。
诸葛亮到达郿县,驻军在渭水南岸。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靠渭水修筑营垒抵御诸葛亮,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向东推进,确实值得担忧;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诸位将领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应当先占据那里。”议论的人大多认为不必如此,郭淮说:“如果诸葛亮横跨渭水登上北原,连接北山的军队,隔绝陇地通道,在动摇民心,这对国家来说非常不利。”司马懿于是派郭淮驻守北原。营垒壕沟还没修好,蜀军就大批到来,郭淮迎击,击退了蜀军。诸葛亮因为之前多次出兵,都因粮草供应不上而使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便分兵屯田,作为长期驻军的基础,屯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岸边的百姓中,而百姓安居如常,军队不侵扰百姓。
五月,吴主孙权进驻巢湖口,逼近合肥新城,号称十万大军;又派遣陆逊、诸葛瑾率领一万多人进入江夏、沔口,逼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入淮河,逼近广陵、淮阴。六月,满宠想率领各路军队救援新城,殄夷将军田豫说:“敌军大举进攻,不是为了谋取小利,而是想以新城为诱饵,引诱我大军出战。应当听任他们攻城,挫败他们的锐气,不应与他们争锋。新城攻不下来,敌军必然疲惫懈怠;疲惫懈怠后再攻击他们,就能大败敌军。如果敌军识破这一计策,必定不会攻城,势必会自行撤退。如果我们立刻进兵,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当时东方的官兵都在轮休,满宠上表请求征召中军兵力,并召回轮休的将士,等兵力集结后再进攻敌军。散骑常侍广平人刘邵议论认为:“敌军刚刚到达,心思专一、士气旺盛,满宠以少量兵力在自己的地盘作战,如果立刻进攻,必定不能制服敌军。满宠请求等待兵力集结,没有失误,我认为可以先派遣五千步兵、三千精锐骑兵,先于大军出发,大张旗鼓地进军,以显示兵力上的优势。骑兵到达合肥后,分散行进队列,多设旌旗战鼓,在城下炫耀兵力,迂回到敌军后方,威胁他们的退路,截断他们的粮道。敌军听说大军到来,骑兵截断了他们的后路,必定会震惊恐惧而逃,不战自破。”魏明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满宠想撤离新城守军,把敌军引到寿春,魏明帝不同意,还说:“从前汉光武帝派兵占据略阳,最终打败了隗嚣;先帝在东边设置合肥,南边驻守襄阳,西边巩固祁山,敌军来犯总是在这三座城下被打败,是因为这些地方是必争之地。即使孙权攻打新城,也必定不能攻下。命令将领们坚守,我将亲自前往征讨,等我到达时,恐怕孙权已经逃走了。”于是派遣征蜀护军秦朗统领两万步兵骑兵援助司马懿抵御诸葛亮,命令司马懿:“只需坚守营垒抵御敌军,挫败他们的锐气即可,他们进攻不能得逞,撤退又无法交战,长期停留就会粮草耗尽,抢掠不到东西,就必定会撤退;撤退时再追击,这是大获全胜的方法。”秋季,七月壬寅日,魏明帝乘坐龙舟东征。满宠招募壮士焚烧吴国的攻城器具,射死了吴主弟弟的儿子孙泰;加上吴军将士很多人生病。魏明帝到达几百里之外时,先派疑兵到达。吴主起初认为魏明帝不会出兵,听说大军到来,就逃走了,孙韶也撤退了。
这时,陆逊派遣亲信韩扁向吴主呈上表章,巡逻的魏军抓获了韩扁。诸葛瑾听说后非常害怕,就写信给陆逊说:“皇上已经返回,敌军抓获了韩扁,完全了解了我们的虚实,况且河水干涸,应当赶紧撤退。”陆逊没有回信,还在催促士兵种植茭白、豆子,和将领们像往常一样下棋、射箭游戏。诸葛瑾说:“陆逊很有智谋,他一定有办法。”于是就亲自去见陆逊。陆逊说:“敌军知道皇上已经返回,没有其他担忧,能集中力量对付我们。他们又已经守住了要害之处,士兵将领思想动摇,我们应当先稳定自己来安定军心,再施展灵活的战术,然后撤退。现在如果立刻表示撤退,敌军会认为我们害怕,就会前来紧逼,这是必败的局势。”于是秘密和诸葛瑾定下计策,让诸葛瑾统领船队,陆逊率领全部兵马向襄阳城进发。魏人一向忌惮陆逊的名声,立刻返回守城。诸葛瑾于是带领船队出发,陆逊从容整顿队伍,扩大声势,步行赶往船队,魏人不敢逼近。行进到白围,借口打猎,暗中派遣将军周峻、张梁等人进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杀俘获一千多人后才返回。群臣认为司马懿正和诸葛亮相持不下,魏明帝可以西进长安。魏明帝说:“孙权逃走,诸葛亮已经吓破了胆,大军足以制服他,我没有担忧了。”于是进军到寿春,记录将领们的功劳,对他们的封赏各有差别。
八月壬申日,魏国将汉献帝安葬在禅陵。
辛巳日,明帝返回许昌。
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是坚守不出。诸葛亮就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妇女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表请求出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持节担任军师来节制他。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节到来,敌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他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想法,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想向部众显示自己的勇武罢了。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制服我们,何必千里迢迢去请求出战呢!”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处理事务的繁忙程度,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回答说:“诸葛公早起晚睡,处罚二十以上的案件都亲自批阅;所吃的食物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身边的人说:“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繁多,他活不了多久了!”
这时,诸葛亮病重,汉后主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去探望,顺便咨询国家大计。李福到后,和诸葛亮交谈完毕,就告辞离去了,几天后又返回。诸葛亮说:“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近来我们虽然连日交谈,但还有没说尽的事,再来也是要决断这些事。你所问的事,蒋琬合适。”李福道歉说:“之前实在是忘了咨询,像您百年之后谁能担任大事,所以特意返回。恳请再问蒋琬之后,谁能接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接着接任。”又问再往后的人,诸葛亮没有回答。
本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撤退。百姓跑去告诉司马懿,司马懿率军追击。姜维让杨仪调转旗帜、擂响战鼓,好像要向司马懿进攻,司马懿收兵后退,不敢逼近。于是杨仪排列阵势离去,进入山谷后才公布丧事。百姓为此编了谚语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司马懿听说后,大笑着说:“这是因为我能预料活人的行为,不能预料死人的缘故啊。”司马懿巡视诸葛亮的营垒遗迹,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击到赤岸,没追上就返回了。
起初,蜀汉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善于安抚士兵。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是请求带兵一万人,和诸葛亮分道进军在潼关会合,就像韩信当年的做法,诸葛亮制止不许。魏延常说诸葛亮胆小,感叹遗憾自己的才能没能充分发挥。杨仪为人干练机敏,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总是规划部署,筹措粮草,不用反复思考,很快就能办妥,军队的调度安排,都由杨仪负责。魏延性格高傲,当时的人都避让他,只有杨仪不迁就他,魏延对此极为愤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诸葛亮深深爱惜两人的才能,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
费祎出使吴国,吴主喝醉了,就问费祎说:“杨仪、魏延,都是乡下小子,虽然曾经对时局有过一些微薄的贡献,但既然已经任用他们,形势上就不能轻视。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诸葛亮,他们必定会制造祸乱。你们这些人昏聩不明,不知道防备这点,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为子孙后代谋划吗!”费祎回答说:“杨仪、魏延的不和,源于私人恩怨,并没有黥布、韩信那样难以驾驭的野心。如今正要扫除强大的敌人,统一中原,功业要靠才能成就,事业要靠才能拓展,如果舍弃他们不用,防备他们的后患,这就像担心有风浪就预先抛弃船只,不是长久之计啊。”
诸葛亮病重时,和杨仪及司马费祎等人安排自己去世后的撤军部署,命令魏延断后,姜维紧随其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队就自行出发。诸葛亮去世后,杨仪保密不公布丧事,让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可我还在。相府的亲信官员,可以护送丧事返回安葬,我应当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敌军;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就荒废天下的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要受杨仪的调度,担任断后将领吗!”自己和费祎一起商议留下和撤退的部署,让费祎亲笔写下和自己联名的文书,告知各位将领。费祎欺骗魏延说:“我会为你回去劝说杨长史。杨长史是文官,很少经历军事,一定不会违抗命令。”费祎出门后,骑马飞奔而去。魏延不久就后悔了,但已经来不及了。
随后,魏延派人窥探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他们要按照诸葛亮的既定部署,各营依次撤军返回,魏延大怒,在杨仪还没出发时,率领自己的部众径直向南返回,所过之处烧毁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指控对方叛逆,一天之内,紧急文书接连送到朝廷。汉后主向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蒋琬、董允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命令士兵砍伐山林开辟道路,日夜兼程,也紧随魏延之后。魏延先到达,占据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人,杨仪等人命令将军何平在前面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的先头部队说:“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这样!”魏延的士兵知道理亏在魏延,所以没人愿意为他卖命,就都溃散了。魏延独自和他的儿子几人逃跑,奔向汉中,杨仪派将领马岱追击斩杀了他,随后诛灭魏延三族。蒋琬率领宫中警卫各营北上赶赴危难,走了几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就返回了。起初,魏延想杀杨仪等人,希望当时的舆论能让自己取代诸葛亮辅政,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攻打杨仪,其实没有反叛的意思。各路军队返回成都,实行大赦,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起初,诸葛亮曾上表给汉后主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的衣食自给有余,我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丝毫财富。如果我去世时,不会让家中有多余的布帛、外面有多余的财产,以免辜负陛下。”去世时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丞相长史张裔常称赞诸葛亮说:“诸葛公赏赐不遗漏疏远的人,惩罚不偏袒亲近的人,爵位不能靠无功获取,刑罚不能因权贵而免除,这就是无论贤愚都愿意为他舍身的原因啊!”
陈寿评论说: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百姓,明确礼仪规范,精简官职,遵循灵活的制度,敞开诚心,公布公道;对尽忠并有益于时局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对触犯法令、懈怠职守的人,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对认罪悔改的人,即使罪行重也必定释放,对用虚浮言辞掩饰过错的人,即使罪行轻也必定处死;善举无论多微小都给予奖赏,恶行无论多细微都加以贬斥;处理各种事务精明干练,能抓住根本,依据名分追究实际,鄙视虚伪。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们都敬畏并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怨恨,因为他用心公平且劝诫明确。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杰出人才,能和管仲、萧何相媲美啊!
起初,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才能名声应该成为诸葛亮的副手,常因职位闲散,便心怀不满、抱怨诽谤不止,诸葛亮把廖立废为平民,流放到汶山。等到诸葛亮去世,廖立流泪说:“我终究要像异族那样披散衣襟(指终生流落边疆)了!”李平听说诸葛亮去世,也发病而死。李平常常希望诸葛亮能再次起用自己,得以弥补过错,料想后来的人不会这样做。
习凿齿评论说:从前管仲剥夺伯氏的骈邑三百户,伯氏终生没有怨言,圣人都认为这很难做到。诸葛亮能让廖立流泪、李平致死,岂止是没有怨言而已啊!水最公平,邪僻的人也会以它为准则;镜子最明亮,丑陋的人面对它也会忘记愤怒;水和镜子能看清万物而不遭怨恨,是因为它们无私。水和镜子无私,尚且能避免诽谤,何况大人君子心怀让百姓生存的仁爱,广施怜悯宽恕的德行,法令在不得不使用时才施行,刑罚施加于自行犯罪的人,授爵不是出于私心,诛杀不是出于愤怒,天下还有不服从的人吗!
随后,蜀国人到处请求为诸葛亮立庙,汉后主不同意。百姓于是在节日里私下在道路上祭祀他,步兵校尉习隆等人上书说:“请在靠近他墓地的地方,在沔阳立一座庙,禁止私下祭祀。”汉后主听从了这个建议。
汉后主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并授予他符节,让他统领汉中兵马;任命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管国家事务,不久又加授蒋琬行都护,授予符节,兼任益州刺史。当时刚失去元帅,远近的人都感到不安,蒋琬出类拔萃,位居百官之上,既没有悲伤的神情,也没有喜悦的神色,神情举止如同平常,因此众人的敬意逐渐信服。吴国人听说诸葛亮去世,担心魏国趁蜀国衰弱攻取蜀国,因此增加巴丘的守军一万人,一是想作为对蜀国的救援,二是想在局势变化时分割蜀国土地。蜀国人听说后,也增加永安的守军来防备意外事情的发生。汉后主派右中郎将宗预出使吴国,吴主问他:“东国和西国,就像一家,却听说西国又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军,这是为什么呢?”宗预回答说:“我认为东国增加巴丘的守军,西国增加白帝城的守军,都是形势需要,都不值得相互追问。”吴主大笑,赞赏他的坦率,对他的礼遇仅次于邓芝。
吴国诸葛恪因丹杨山势险峻,百姓大多果敢强劲,虽然之前出兵征讨,只得到外围各县的平民而已。其余深处的人,没能全部收服,多次自己请求担任官职去收服他们,声称三年可以得到士兵四万人。众人议论都认为:“丹杨地势险阻,和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相邻,周围几十里,山谷重重。那些深处的百姓,从未进过城邑,面对官吏,都手持兵器在野外游荡,在丛林中终老;逃亡的罪犯,都聚集在那里逃窜。山里出产铜铁,他们自行铸造兵器。习俗崇尚武力、熟悉战事,崇尚气力;他们登山越险,穿越荆棘,就像鱼游入深渊、猿猴爬树一样。时常观察机会,出来抢掠,每次都要出兵征讨,搜寻他们的藏身之处。他们作战时像蜂群一样涌来,失败时像鸟一样逃窜,从前代以来,就不能控制。”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听说后,也认为事情最终不会成功,就感叹说:“诸葛恪不能兴旺我家,将会使家族满门抄斩啊!”诸葛恪极力陈述事情必定成功,吴主于是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兼任丹杨太守,让他施行自己的计策。
冬季,十一月,洛阳发生地震。
吴国潘濬讨伐武陵蛮,几年间,斩杀俘获几万人。从此各蛮族衰弱,这一地区得以安宁。十一月,潘濬返回武昌。
敬爱的丞相去世了。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让我们得以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兴衰,探寻社会发展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