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五十八
公元212年
春季,正月,曹操返回邺城。 随后,献帝便下了一道诏书,允许曹操谒见天子时,司仪官可以不直呼他的名字,进入宫殿时也不必小步快走,同时可以佩剑穿鞋上殿,礼遇就如同汉朝丞相萧何的例子一样。
曹操带兵西征的时候,河间的田银、苏伯发动了叛乱,还把幽州、冀州搅得鸡犬不宁。当时的五官中郎将曹丕,想着亲自带兵去平叛。手下功曹常林劝他说:“咱北方的老百姓,就想过安稳的日子,非常讨厌打仗,而且受朝廷教化这么久了,多数人都是老实本分的。田银、苏伯那伙人,就跟凑在一起的流浪狗、野山羊似的,掀不起什么大浪。现在朝廷大军都在西边,外头还有强敌环饲,将军您是国家的重要人物,要是轻易就跑出去打仗,就算打赢了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本事。”曹丕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派将军贾信去讨伐,很快就把叛军打得七零八落。
打完仗,剩下的一千多叛军都投降了。大家商量这事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曹公之前定过规矩,被包围后才投降的,不能饶了他们。”但程昱却反对说:“现在局势不稳定,得灵活处理。如今天下基本太平了,杀了他们不合适;就算真要杀,也得先问问曹公的意思。”有人不服气,出声反驳道:“打仗的事儿,有时候可以自己做主,不用事事都向曹公汇报。”程昱解释说:“能自己拿主意的,那得是突然遇到的紧急情况。现在这些叛军都被贾信控制住了,所以我才劝将军别擅自做决定。”曹丕觉得程昱说得对,就给曹操写了封信请示,曹操果然下令不杀这些投降的叛军。后来曹操知道是程昱出的主意,就特别开心,还夸他说:“你不仅懂军事谋略,还能巧妙处理我们父子之间的关系。”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将士们上报杀敌战绩的时候,大家都习惯把数字夸大十倍。但国渊上报河间平叛斩杀叛军的数量时,全是实打实的数字。曹操就好奇地问他为啥不跟着大伙儿一起夸大战绩,国渊说:“打国外敌人的时候,虚报战绩是为了显示咱的威风,吓唬老百姓。可河间是咱自己的地盘,田银他们叛乱,就算打赢了,我心里都觉得丢人,哪好意思虚报战绩呢。”曹操听了,对国渊的做法特别欣赏。
夏季,五月癸未日,献帝诛杀卫尉马腾,并夷灭三族。
六月庚寅日为月末,出现了日食。秋季,七月,发生了螟灾。
马超他们被打败后,剩下的人马驻扎在蓝田,结果又被夏侯渊打得大败,这地方算是彻底平定下来了。
鄜县有个叛贼叫梁兴,在冯翊一带干些抢劫的事,这可把周围各县的人吓得不轻,大家就赶紧把县衙都搬到郡城附近躲着。有人提议干脆转移到险要的地方守着算了。但左冯翊郑浑却不同意,他说:“梁兴他们就是一群散兵游勇,常年躲在山里。跟着他的人,很多也是被强迫的。现在应该想办法让他们投降,宣传朝廷的威严。要是我们自己跑去险要的地方躲着,那不就是向敌人认怂吗?” 郑浑说到做到,立马就召集当地的官吏和百姓,与他们一起修城墙、加强防备,还悬赏鼓励大家去抓叛贼,规定缴获的东西和抢来的妇女,十分之七都赏给立功的人。老百姓一听就来劲了,都争着去抓叛贼。那些叛贼里,有老婆孩子被抓的,也急着跑来投降,郑浑就要求他们交出抢来的其他妇女,才能把他们家人还回去。这么一来,叛贼内部便开始互相抢夺,队伍也就慢慢散了。郑浑又派靠得住的人进山里劝降,于是就有越来越多叛贼跑出来投降。最后,郑浑让各县县长都回到原来的地方,安抚百姓。梁兴这下慌了,只好带着剩下的人躲到鄜城去了。曹操派夏侯渊来帮郑浑,两人一合作,直接把梁兴杀了,其他叛贼也都被收拾干净了。郑浑,是郑泰的弟弟。
九月庚戌这天,汉献帝封自己的几个儿子当王爷,刘熙被封为济阴王,刘懿是山阳王,刘邈是济北王,刘敦成了东海王。
当初,张纮觉得秣陵这地方风水好、地势棒,就劝孙权把大本营搬过去;后来刘备路过秣陵,也说这地方适合建都。孙权听了两人的建议,先是修了石头城,然后把治所迁到秣陵,还把名字改成了建业。
吕蒙听说曹操准备带兵东征,就跟孙权说,得在濡须水口两岸修建防御工事。其他将领都不理解,说:“咱们要是上岸打敌人,打完洗脚的功夫就能上船,修这工事有啥用?” 吕蒙解释说:“打仗哪有永远能赢的,万一哪天吃了败仗,敌人的步兵、骑兵追过来,到时候连下水上船的时间都没有,那时该怎么办?”孙权觉得吕蒙说得有道理,就下令修建了濡须坞。
冬季,十月,曹操东征孙权。 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作为臣子匡扶世道的,没有建立过像您今天这样的功业;建立了今天这样的功业,也没有长久处于臣属地位的。如今您以德行有缺为耻,乐于保全名节。然而处在大臣的高位,却让别人因大事而猜疑自己,确实不能不慎重考虑。”于是董昭就与列侯、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应该晋封为国公,赐予九锡等表示最高礼遇的物品,以此来彰显特殊的功勋。荀彧认为:“曹公原本兴起义兵,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秉持忠贞的诚心,恪守退让的实意。君子应该用德行去关爱他人,不应该这样做。”曹操因此心中不快。等到东征孙权时,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趁机将荀彧留下,任命他为侍中、光禄大夫,持符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大军向濡须进发,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最终服毒自尽。荀彧行为端正、坚守道义,又富有智谋,喜欢推荐贤才,因此当时的人都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谈论“仁”的标准是很高的,像子路、冉求、公西赤这样的杰出弟子,令尹子文、陈文子这样的贤能大夫,都不足以称之为“仁”,却唯独称赞管仲的“仁”,难道不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极大地救济了百姓吗?齐桓公的行为如同猪狗一般,管仲却不以为耻而辅佐他,他的志向大概是认为除了齐桓公,就无法拯救百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是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就无法拯救时局。既然如此,那么荀彧不辅佐曹操又去辅佐谁呢?齐桓公的时代,周朝王室虽然衰微,但还不像建安初年那样。建安初年,天下分崩离析,没有一尺土地、一个百姓属于汉朝。荀彧辅佐曹操打天下,让曹操从默默无闻到发展壮大。他给曹操推荐了好多有本事的人,帮曹操找到合适的人才并委以重任;还协助曹操训练军队,让士兵们更有战斗力,还想办法给大伙儿鼓劲,让士气高涨。曹操遇到机密大事,都是荀彧帮忙拿主意、想办法,帮曹操制定作战计划和战略。在荀彧的辅佐下,曹操带着军队到处打仗,几乎每次都能打赢。就这样,曹操从势力弱小,一步步变得实力强大,扭转乱世实现大治,拥有天下十分之八的土地,他的功绩难道在管仲之下吗?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死,而荀彧却为汉朝尽忠而死,他的“仁”又在管仲之上了!然而杜牧却认为:“荀彧劝说曹操夺取兖州,可与汉高祖、汉光武帝相比;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回许昌,可与楚汉相争相比;等到大功告成,却想在汉朝求取美名,这就好比教人挖墙撬柜盗窃,自己却不参与分赃,这能不算盗贼吗?”我认为孔子说“文饰超过本质就会虚浮”,凡是作史的人,记录别人的言论,必然会有所润色。那么,将曹操比作汉高祖、汉光武帝、楚汉的说法,是史家的文饰之词,难道都是荀彧亲口所说的吗?因为这些话而贬低荀彧,实在不是他的过错。况且,如果曹操称帝,那么荀彧就是辅佐他成就帝业的首功之臣,会与萧何享受同样的封赏;荀彧不贪图这样的利益,却甘愿牺牲性命来求取虚名,这难道符合人之常情吗?
十二月,有异星出现在五诸侯星附近。
刘备在葭萌关时,庞统对刘备说:“现在可以在暗中挑选精兵,让他们星夜兼程的赶路,出其不意的去袭击成都。刘璋既没有军事才能,又没有做好被袭击的防备,大军突然抵达,很快就能平定,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率领强悍的兵马,据守关头。听说他们多次写信劝谏刘璋,让刘璋把您遣返回荆州。您可以派人去通报,说荆州告急,想要回去救援,并让军队整理行装,做出要回去的样子。这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高兴您离开,必定会轻装骑马前来见您,趁此机会可将他们擒住,再夺取他们的军队,然后进军成都,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与荆州军队联合,再慢慢谋划夺取益州,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将会陷入极大的困境,事情实在不能再拖延了。”刘备认为中策可行。等到曹操进攻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时。刘备写信给刘璋说:“孙氏与我本是唇齿相依,而今关羽兵力薄弱,如果不去救援,曹操必定夺取荆州,进而侵犯益州边界,这种忧患可比张鲁更严重。张鲁只是个只求自保的贼寇,不值得忧虑。”于是刘备请求增兵一万以及物资粮草,刘璋考虑了一番,只答应给四千士兵,其余物资也都只给一半。刘备便趁机激怒部下说:“我为益州征讨强敌,军队辛勤劳苦,而刘璋却吝惜财物,不愿奖赏,这让我如何带领将士们拼死作战呢!”张松写信给刘备和法正说:“如今大事即将成功,怎么能放弃这里回去呢!”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害怕灾祸殃及到自己身上,于是就告发了张松的密谋。刘璋听后怒不可遏,就命人收捕并斩杀了张松,并下令守关将领的文书都不要再与刘备互通。刘备大怒,就召见刘璋的白水军督杨怀、高沛,以无礼之罪将他们斩杀;随后便整顿军队直抵关头,兼并了他们的军队,进而占据了涪城。
公元2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