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80章 桓灵嬗变锢忠贤,羌胡交兵耗汉边

第80章 桓灵嬗变锢忠贤,羌胡交兵耗汉边(2 / 2)

当初李膺他们虽然被罢官禁足,但天下的读书人都觉得他们道义高尚,嫌朝廷太污浊,仰慕他们的人恨不得天天跟着他们,还互相给他们起了外号:

“三君”:窦武、陈蕃、刘淑,“君”是说他们是大家的宗主。

“八俊”:李膺、荀翌这些人,“俊”是说他们是人中精英。

“八顾”:郭泰、范滂这些人,“顾”是说他们能用德行带人。

“八及”:张俭、翟超这些人,“及”是说他们能引导人追随宗主。

“八厨”:度尚、张邈这些人,“厨”是说他们能用钱救人。

陈蕃和窦武掌权的时候,把李膺这些人重新提拔起来。可等陈蕃、窦武被杀以后,李膺他们又被罢官了。宦官们特别恨李膺这些人,以至于每次朝廷发诏书时,都要强调一遍对党人的禁令。侯览特别讨厌张俭,他的同乡朱并这人又坏又谄媚,以前被张俭看不起,就顺着侯览的心思,上书举报张俭跟二十四个同乡拉帮结派,还说他们想造反,张俭是头子。朝廷就下密令,让各地官吏抓捕张俭他们。

到了十月,大长秋曹节就暗示有关部门上奏,说:“像已经去世的司空虞放,还有李膺、杜密这些人,都是党人,得让地方官府抓起来审问!”当时灵帝才十四岁,不明白,就问曹节:“啥是勾连党人啊?”曹节就糊弄他说:“就是结党的坏人。”灵帝又问:“他们干了啥坏事要杀?”曹节说:“他们互相帮衬,想干坏事!”灵帝再问:“他们想干啥坏事?”曹节说:“他们想夺皇位!”小皇帝啥也不懂,就批准了。

这时,有人就劝李膺赶紧跑,李膺却说:“做事不能怕困难,有罪不能躲避惩罚,这是做臣子的原则。我都六十岁了,生死有命,能往哪儿逃呢?”说完就主动进了监狱,最后被活活打死。他的学生、以前的下属也都被禁止当官。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是李膺的学生,因为名册没登记,本来能躲过处罚的,可景毅却觉得:“我送儿子拜李膺为师,就是觉得他是贤人,咋能因为没登记就装没事呢?”于是自己上表辞官回家了。

这一年,汝南郡督邮吴导拿着逮捕范滂的诏书,到了征羌县,却抱着诏书在驿站里哭,全县人都不知道咋回事。范滂一听就说:“这肯定是来抓我的。”于是自己就去了监狱。县令郭揖吓坏了,就跑出来要带着范滂一起逃,还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在这儿等死呢!”范滂说:“我死了,这事儿就了结了,不能因为我而连累你,更不能让老母亲跟着受苦!”

范滂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说:“弟弟仲博很孝顺,能照顾好您。我去地下找父亲,也算死得其所,希望母亲别太伤心!”母亲说:“你现在能和李膺、杜密齐名,死了也没啥遗憾了!要是又想留名又想长寿,哪有这么好的事儿?”范滂跪着听母亲说完,又转头对儿子说:“我想让你学坏,可坏事不能干;让你学好,可我这么正直却落得这个下场……”周围人听了,都忍不住流泪。

这一次党人案,死了一百多人,他们的老婆孩子全被流放到了边疆。只要是有点本事、讲道德的人,宦官们都说是党人;和他们有仇的人也趁机报复,芝麻大的矛盾,都往党人名单里塞。地方官府也跟着瞎搞,好多人压根没参与党人这事,最后也遭了殃。前后被处死、流放、罢官、禁足的,足有六七百人。

郭泰听说党人都死了,就私下叹气说:“《诗经》里说‘贤人都没了,国家就危险了’,汉朝怕是要完了,就是不知道以后天下会落到谁的手里!”郭泰平时爱点评人,但从不说太直白得罪人的话,所以在这乱世里,反而没惹上灾祸。

张俭被朝廷追捕,一路上又累又怕,只要见到有人家,就去请求人家收留他。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有名望、品行好的人,哪怕冒着家破人亡的风险,也愿意把他藏起来。后来,张俭逃到了东莱郡,躲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带着兵追到李笃家门口,李笃把毛钦请进屋里,故意说:“张俭是朝廷要抓的人,我怎么敢藏他!不过要是他真在这儿,他可是天下闻名的名士,您真忍心把他抓走吗?”毛钦听了,就起身拍拍李笃,半开玩笑地说:“蘧伯玉都觉得自己一个人当君子太丢脸,你怎么想独吞这份仁义?”李笃也笑着说:“那我分你一半仁义,你就当没来过吧!”毛钦明白他的意思,叹了口气就走了。之后,李笃又帮张俭联系北海的戏子然,一路护送他到渔阳郡,最后逃出了塞外。张俭这一路逃亡,因为收留他而被官府处死的就有十多个人,被牵连抓起来拷问的人更是遍布各地,他的亲戚宗族全被杀害,好多郡县都被折腾得不成样子。

张俭和鲁国人孔褒是老朋友,逃亡的时候就想去投奔他。结果孔褒不在家,孔褒十六岁的弟弟孔融看张俭可怜,就偷偷把他藏了起来。后来事情还是败露了,但张俭已经提前跑掉了。鲁国的官员就把孔褒和孔融都抓进了监狱,不知道该定谁的罪。孔融抢着说:“是我把人藏起来的,要杀就杀我吧!”孔褒却护着弟弟:“张俭是来找我的,和我弟弟没关系!”官员又去问他们的母亲,母亲也站出来说:“家里的事该我做主,要罚就罚我!”一家三口都争着赴死,地方官府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只好上报朝廷,最后皇帝下诏书,定了孔褒的罪。一直到党禁解除,张俭才敢回家,后来还当了卫尉,活到八十四岁才去世。

夏馥听说了张俭逃亡的事,心里特别难过,就说:“因为党人的事,这么多无辜的人受到了牵连,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胡子剪了,然后改头换面,跑到林虑山里,隐姓埋名给人当起了冶炼工,整天在烟熏火燎里干活,没几年就变得又瘦又憔悴,谁都认不出他了。他弟弟夏静带着细绢来找他,想给他送点东西,夏馥却坚决不收,还说:“弟弟,你这不是给我送东西,是给我送灾祸啊!”直到党禁还没解除,夏馥就死在了山里。

以前,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后,他就回颍川老家安葬父亲。虽然全郡的人都去吊丧了,但那些有名望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去,这让张让觉得特别没面子。只有陈寔一个人去吊唁。后来朝廷大肆诛杀党人时,张让念着陈寔当初的情义,就手下留情,保全了很多人。南阳有个叫何颙的,和陈蕃、李膺关系很好,也被官府追捕。他只好改名换姓,躲在汝南郡,还和袁绍成了好朋友,经常冒险偷偷跑到洛阳,和袁绍一起想办法,四处营救那些被党人案牵连的名士,靠着各种计谋,救了不少人。

当初,太尉袁汤有三个儿子,叫袁成、袁逢、袁隗。袁成生下袁绍,袁逢生下袁术。袁逢和袁隗很有名气,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大官。当时有个叫袁赦的中常侍,觉得袁逢、袁隗出身宰相世家,又跟自己是一个姓,就把他们当靠山扶持。所以袁家人在当时特别显贵受宠,日子过得那是极其奢侈,跟其他世家大族完全不一样。袁绍长得高大壮实,看着就威风凛凛的,他爱结交读书人,还很会给自己博名声,因此,投奔他的宾客多得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到车毂一样,每天他家门口路上全是车,把街巷都堵得水泄不通。袁术呢,也因为豪爽仗义出了名。

袁逢堂兄的儿子袁闳,从小就品行端正,一直靠种地和读书过日子。袁逢、袁隗好几次给他送财物,他都没要。袁闳看到世道越来越乱,而自家却富贵过头了,就经常跟兄弟们叹气说:“咱们家老祖宗积了福,可后辈却守不住德行,只知道争权夺利、骄奢淫逸,照这么下去,早晚会像当年晋国骄横的三郤家族一样,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等到党锢之祸爆发,袁闳想躲进深山老林,但又放心不下年迈的母亲,没办法远走,于是就在自家院子四周盖了间没门的土屋子,平时只从窗户递饭菜进去。母亲想他的时候,就去看看他,等母亲一走,他就把窗户关上,连兄弟和妻子都见不着他。就这样,袁闳在土屋里躲了整整十八年,最后死在了里面。

以前,范滂这些人批评朝廷政事,从公卿大臣到文学要复兴了,隐士也要被重用了。只有申屠蟠摇头叹气说:“以前战国的时候,那些隐士高谈阔论批评朝政,各国君主甚至亲自给他们扫地开路,结果最后不就招来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大祸吗?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候简直一模一样啊!”说完,他直接跑到梁、砀一带,找棵大树搭了间屋子,把自己当成普通佣人,隐姓埋名过日子去了。两年之后,范滂那些人果然因为党锢之祸倒了霉,只有申屠蟠因为早早躲开了,没掺和这些事,才逃过一劫。

司马光评论说: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时候,君子在朝堂上伸张正义,惩处坏人,没人敢不服;可要是天下大乱、世道昏暗,君子就算不说话,只想躲开小人的迫害,有时候都躲不过去。党人们生在混乱的世道,手里没权没势,却想靠一张嘴拯救天下,评议人物,抨击黑暗,宣扬正义,这就好比伸手去摸毒蛇的脑袋、用脚去踩虎穴狼窝一样,最后自己受尽了酷刑而死,还连累了朋友,大批有志之士被害死,国家也跟着灭亡,实在是太可悲了!只有郭泰聪明机智,懂得保全自己;申屠蟠能一眼看透局势,说躲就躲,他俩的远见卓识,一般人根本比不上!

后来到了庚子日,也就是这个月的三十号,出现了日食。

十一月,太尉刘宠被撤职,太仆扶沟人郭禧当上了太尉。这时,鲜卑族又来侵犯并州。

就在这时,长乐太仆曹节生了重病,灵帝下诏书封他做车骑将军。结果曹节病好了之后,就把将军印交了回去,又继续当他的中常侍,还被赐予特进的职位,俸禄有中二千石。

高句丽王伯固带兵侵犯辽东,玄菟太守耿临出兵讨伐,最后让他投降了。

公元170年。

春季三月,出现了日食。

随后,朝廷就征调段颎返回京城,并任命他为侍中。段颎在边疆的十多年里,未曾睡过一天的安稳觉,他都是与将士同甘共苦,所以众人都愿为他死战,打起仗来更是所向披靡。

夏季四月,太尉郭禧被免职,随后就任命太中大夫闻人袭为太尉。

秋季七月,司空刘嚣被免职。

八月,任命大鸿胪梁国人桥玄为司空。

九月,执金吾董宠因假传永乐太后(灵帝生母董氏)的旨意请托办事获罪,结果下狱而死。

冬天的时候,郁林太守谷永靠着恩德和信义,招降了十多万乌浒人。这些人归顺汉朝后,就开始穿戴汉朝的服饰,朝廷还为此新设了七个县来管理他们。

凉州刺史孟佗是扶风人,他派从事任涉带了五百敦煌兵,又联合戊己司马曹宽、西域长史张宴,带着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的联军共三万多人去讨伐疏勒,攻打桢中城打了四十多天都没打下来,最后只能撤兵。从这以后,疏勒王接连被人杀害,朝廷也没能力再去管这事了。

以前,中常侍张让有个管家奴才,掌管着家里的事务,权势很大。孟佗家里很有钱,就和这个奴才结党,把财物全送给他,一点也不吝啬。奴才们都很感激他,就问他想要什么,孟佗说:“我只希望你们给我行个礼就行!”当时求见张让的宾客,车辆常常有几百上千辆。孟佗去见张让时,因为来晚了进不去门,那个奴才就带着众奴仆到路上去迎接他,还给他下拜行礼,最后用车把他接进了大门。宾客们一看都惊呆了,以为孟佗和张让关系特别好,就争着拿珍宝玩物贿赂他。孟佗把这些贿赂全都分给了张让,张让对此是一万个开心,就任命他做了凉州刺史。

公元171年。

正月甲子日这天,灵帝举行成年冠礼,同时大赦天下,但党人不在赦免范围内。

二月癸卯日,发生了地震。

三月辛酉日,出现了日食。

随后,太尉闻人袭就被免职了,太仆汝南人李咸当上了太尉。

这时,又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

随后,司徒许训就被免职,司空桥玄改任司徒。

四月,太常南阳人来艳任司空,七月又被免职。

癸丑日这天,灵帝立贵人宋氏为皇后,她是执金吾宋酆的女儿。

随后,司徒桥玄被免职,太常南阳人宗俱担任司空,前司空许栩任司徒。

这时,灵帝因为窦太后有拥立他的功劳,在十月戊子日这天,就带着群臣到南宫朝见太后,还亲自给她献上了寿礼。黄门令董萌就趁机多次为太后申诉冤屈,灵帝很受触动,就对太后的供养比以前更好了。曹节、王甫对此很是痛恨,就诬陷董萌诽谤永乐宫(灵帝生母住的地方),最后把他下狱处死了。

此时,鲜卑又来侵犯并州了。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让我们得以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兴衰,探寻社会发展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奥秘。以下是5条实用的处世原则:

1. 刚直易折,智勇需兼

陈蕃和窦武都是正直之士,他们试图铲除宦官集团,匡扶汉室,但最终因谋划不周、行动迟缓而失败,惨遭杀害。

这让我们明白,正直不等于鲁莽;时机与策略同样重要。在职场上,坚持原则是好事,但也要学会审时度势,避免因为过于刚直而成为众矢之的。

2. 功高不傲,明哲保身

张奂是东汉名将,屡立战功,但因不愿依附宦官,始终未能封侯。朝廷赐钱二十万并授其子为郎官,他却辞谢不受,只请求迁籍回乡,最终得以善终。 在权利的斗争中,我们要能克制自己贪婪的那颗心,懂得在富贵达到顶峰时,必然会有灾祸到来,要学习张奂的明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有时“不争”才是最好的策略,避免因贪功而卷入不必要的纷争当中。

3. 恩威并施,方能服人

段颎平定羌乱时,皇甫规、张奂主张招抚,但效果有限。段颎则认为“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必须武力镇压,最终成功平定东羌叛乱。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时,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对反复无常者,一味怀柔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必要时需辅以强硬的手段。恩威并济才是长久之道,段颎并非一味杀戮,而是在军事胜利后稳固统治,避免反复叛乱。我们在管理团队时,对守规矩者应当给予信任,对挑战底线者则需果断惩戒,否则纪律将逐渐崩坏。

4. 谨言慎行,免遭祸端

在党锢之祸中,各地官员被迫举报“党人”,唯独平原相史弼拒绝诬陷他人,即使面临朝廷压力,仍坚持原则,最终因党禁解除而幸免于难。史弼并非硬抗到底,而是以俸禄赎罪,既保全自身,又未违背良心。在职场或社交中,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可以巧妙周旋,而非直接对抗,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5. 谣言止于智者,勿被表象迷惑

巴郡太守为了讨好朝廷,将民间戏言的“池中有黄龙”当作祥瑞上报,郡吏傅坚劝谏无效,结果闹出笑话。这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面对谣言需要理性的判断。傅坚明知太守不会听,仍坚持劝谏,至少无愧于心,我们做事不就是求的一份心安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辨别真伪,不要轻易被舆论裹挟,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