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81章 汉廷倾轧阉宦炽,党锢连绵士节彰

第81章 汉廷倾轧阉宦炽,党锢连绵士节彰(1 / 2)

汉灵帝

汉纪四十九(公元172年—公元180年)

公元172年

春季正月。灵帝前往原陵祭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司徒掾陈留郡人蔡邕说:“我听说古代不在墓地举行祭祀。朝廷起初实行上陵之礼时,我认为可以省去这个仪式;但现在亲眼见到如此庄严的仪式,再细细体察其中的本意,才知道这是孝明皇帝至孝之情的体现,实在不能改变。礼制中确实有看似繁琐却不可省略的部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三月壬戌日这天,太傅胡广去世了,享年八十二岁。胡广曾先后担任太尉、司徒、司空、太傅四公之职,任职长达三十余年,侍奉过六位皇帝,所受到的礼遇极为优渥。每次被罢免后不满一年,就会再次被提拔重用。他征召的人才大多是天下的名士,与旧部陈蕃、李咸一同官至三公。胡广对朝廷的老规矩、规章制度非常熟悉,因此京城人编了句俗话:“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不过他这人性格太温和谨慎了,整天用恭恭敬敬的态度讨好人,没啥刚直的骨气,所以大家都有点看不起他。

五月己巳日,朝廷下诏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熹平。

长乐太仆侯览因为专权骄奢而获罪,灵帝就下策书收回了他的印绶,最后侯览自杀。

六月,京城发生了大水灾。随后,窦太后的母亲在比景去世。太后因忧虑思念而患病,癸巳日这天,太后就在云台驾崩了。一直以来,宦官们非常怨恨窦氏家族,就用衣车装载着太后的灵柩,把它停放在城南的客舍中。过了些日子后,曹节、王甫就想以贵人的礼仪将太后下葬。灵帝却说:“太后亲自拥立我继承大业,怎么能以贵人之礼送终呢!”于是就按太后的礼仪发丧。曹节等人又想将太后葬在其他地方,而让冯贵人配祭桓帝。针对此事,灵帝就下诏令公卿在朝堂集会商议,并派中常侍赵忠监督此次议论。太尉李咸当时生病了,就让人抬着轿子前往参加此次议论,随身还携带着椒药(以示死谏决心),他走之前对妻子儿女说:“如果皇太后不能配祭桓帝,我就不活着回来了!”

此次商议,共有数百人参加,但是他们都是在互相观望,却无一人敢率先发言。看到他们没人说话,赵忠就催促道:“此次集会的议题应该立刻决定下来!”然后,廷尉陈球就说:“皇太后出身良家,品德高尚,以母仪之尊治理天下,应当配祭先帝,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赵忠听后就笑着说:“陈廷尉可以直接动笔写下奏议了。”陈球当即上奏说:“皇太后身为皇后时,就有聪明贤淑的母仪之德;遭遇时运不济,却能拥立圣明的君主来继承宗庙,这种功绩可以说是相当大了。先帝去世后,因为受牵连而遭到大狱之祸,被迫迁居到空旷的宫里,如今不幸早逝。窦氏家族虽然获罪,但事情与太后无关。如今若是把太后另葬他处,这肯定会让天下人对陛下非常失望。况且冯贵人的坟墓曾被发掘过,她的骸骨都暴露在外,与贼人的尸骨混杂,她的魂灵已经受到了污染,况且她对国家并无功绩,怎能配祭先帝!”

赵忠看了陈球的奏议,顿时就脸色大变,而后轻蔑地说:“陈廷尉的建议真是强硬!”陈球回应说:“陈蕃、窦武(窦太后之父)已蒙冤而死,皇太后又无故被幽禁,对此我非常的痛心,天下人也为之愤懑。今日说出这些话,即便退朝后获罪,也没什么遗憾了,因为这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李咸说:“我原本就认为应该这样,我与陈廷尉的意见完全一致。”于是公卿以下官员都赞同了陈球的提议。

曹节、王甫还想争辩一番,就说:“梁太后(桓帝皇后)的家族犯了叛逆之罪,被另葬于懿陵;汉武帝废黜卫皇后,而以李夫人配祭。如今窦氏罪重,怎能与先帝合葬呢?”李咸再次上疏说:“我想到章德窦后(章帝皇后)曾经虐待过恭怀皇后(和帝生母),安思阎后(安帝皇后)家族犯了叛逆之罪,但和帝没有另葬窦后的决议,顺帝朝也没有贬降阎后的记载。至于卫后,是汉武帝亲自废黜的,不能与此相比。如今长乐太后(窦太后)的尊号仍在,他曾亲自主持朝政,而且有拥立陛下之功,使得皇统得以兴盛。太后也以陛下为自己的儿子,陛下怎能不以太后为母亲呢?儿子不能废黜母亲,臣子不能贬抑君上,应当将太后合葬于宣陵(桓帝陵墓),一切按旧制执行。”灵帝看了奏疏后,就采纳了这一建议。

秋季七月,朝廷下诏将桓思皇后(窦太后)合葬于宣陵(汉桓帝陵墓)。

这时,有人在朱雀阙上书说:“如今天下大乱,就是因为曹节、王甫幽禁杀害太后引起的,而公卿大臣都是空食俸禄,没有一个敢进忠言的人。”看到这情况,灵帝就下诏令司隶校尉刘猛追捕书写者,要求每十天汇报一次进展。刘猛认为匿名信里说的话都是些正直之言,就不肯加快搜捕的进程。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查出书写者的姓名。刘猛因此获罪,被贬为了谏议大夫,并由御史中丞段颎接任司隶校尉的官职。段颎随即就开始四处追捕,甚至将太学中的游学生逮捕,被囚禁的人多达一千多人。曹节等人又指使段颎以其他事由弹劾刘猛,最后刘猛被判处到左校(官营工场)服劳役去了。

先前,司隶校尉王寓倚仗宦官的势力,请求太常张奂举荐自己当官,但是张奂拒绝了他。王寓对此就怀恨在心,于是便诬陷张奂结党营私,致使张奂被终身禁止为官。张奂曾与段颎在讨伐羌人的策略上发生过争执,因此两人就结下了仇怨。段颎担任司隶校尉后,就想将张奂驱逐回敦煌并加害他;张奂写信向段颎哀求,这才得以幸免。

当初,魏郡人李暠担任司隶校尉时,因旧怨杀死了扶风人苏谦。苏谦的儿子苏不韦只是将父亲的灵柩浅埋却没有举行正式的葬礼,随后就更改姓名,结交门客准备为父亲报仇。李暠升任大司农后,苏不韦就藏匿在大司农官署的草料库中,暗中把地道挖到了李暠的寝室,杀死了他的妾室和小儿子。李暠被吓坏了,就用木板铺地以防贼人利用地道偷袭他,一夜之间多次转移住处。苏不韦又掘开李暠父亲的坟墓,砍下尸骨上的头颅,并把它悬挂在集市上示众。李暠看到他如此嚣张,就下令悬赏追捕苏不韦,但是没能抓获,最终愤懑吐血而死。苏不韦遇到大赦后就回家了,这时才正式安葬父亲并为其守丧。张奂一向与苏氏关系好,而段颎与李暠关系密切,段颎就征召苏不韦担任司隶从事,苏不韦因为恐惧就称病不去。段颎心想,这人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随即就派从事张贤前往苏不韦家中将其杀害,临行前把毒酒交给张贤的父亲说:“如果张贤抓不到苏不韦,你就喝下这杯酒!”张贤于是逮捕了苏不韦及其家族六十多人,将他们全部诛杀。

渤海王刘悝被贬为瘿陶王时,曾通过中常侍王甫请求恢复封国,并许诺答谢五千万钱;后来桓帝遗诏恢复了刘悝的封国,刘悝知道这事并不是王甫的功劳,就不肯支付答谢钱。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多次与刘悝往来,王甫就派人在暗中监察并将此事告知给了段颎。冬季十月,朝廷就下令逮捕了郑飒,并将他送入了北寺狱,还让尚书令廉忠诬告“郑飒等人图谋迎立刘悝,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于是灵帝就下诏令冀州刺史逮捕刘悝并进行审讯,最后逼的刘悝自杀了;他死之后,他的十一名妃妾、七十名子女、二十四名伎女都死在了狱中,太傅、国相等属官全部被处死。王甫等十二人都因“平叛”有功被封为了列侯。

十一月,会稽郡妖贼许生在句章起兵造反,自称是“阳明皇帝”,部众多达数万人。面对他们的叛乱,朝廷就派遣扬州刺史臧旻、丹杨太守陈寅前往讨伐。

十二月,司徒许栩被罢免。随后,朝廷就任命大鸿胪袁隗为司徒。

此时,鲜卑族又来侵犯并州了,搞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这一年,南匈奴单于车儿去世,其子屠特若尸逐就继位为单于。

公元173年

春季,正月,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丁丑日这天,司空宗俱去世了。

二月壬午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随即就任命光禄勋杨赐为司空。

三月,太尉李咸被免职。

夏季五月,朝廷任命司隶校尉段颎为太尉。

六月,北海发生了地震。

秋季七月,司空杨赐被免职,随后就任命太常颍川人唐珍为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

冬季十二月,太尉段颎被罢免了官职。

这时,鲜卑族又来侵犯幽州、并州了。月末,还出现了日食。

公元174年

春季,二月己巳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随后,就任命太常东海人陈耽为太尉。

三月,中山穆王刘畅去世了,因他没有儿子,所以封国被废除。

夏季六月,朝廷下诏封河间王刘利的儿子刘康为济南王,让他供奉孝仁皇(灵帝生父刘苌)的祭祀。

吴郡司马富春人孙坚招募精锐的勇士,得到了一千多人,然后就协助州郡讨伐许生的叛乱。

冬季十一月,臧旻、陈寅在会稽大败许生,并将其斩杀。这时,任城王刘博去世,因他没有儿子,所以封国就被废除了。

十二月,鲜卑人进入了北地郡,太守夏育率领屠各部落追击,最后击败了鲜卑。随后,朝廷就升任夏育为护乌桓校尉。没过多久,鲜卑又来侵犯并州了。

这时,司空唐珍被罢免,并任命永乐少府许训为司空。

公元175年

春季三月,灵帝下诏令众儒士校正《五经》里的文字,又命议郎蔡邕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进行书写,将它们刻成石碑,立在太学门外,让后来的儒生学子都以此为标准。石碑刚立起时,前来观览和摹写的车辆每天有一千多辆,挤满了大街小巷。

当初,朝廷觉得州郡官员老是喜欢搞小团体、互相包庇,于是就定了个规矩:沾亲带故的,还有不同州的人,不能互相监督当监察官。后来又搞出个“三互法”,规矩是越来越复杂,选官更是难上加难,幽州和冀州刺史的位置空了好久都没人填。

这时,蔡邕就跟皇上说:“您看幽州、冀州本来是生产铠甲战马的地方,这几年不断的打仗又闹饥荒,武库里都快空了。现在这俩州没有官员管理,老百姓也是天天盼着,但三公府选了一个月人还定不下来,一问说是得避开‘三互法’。其实这规矩在十一州都适用,挑两州的条件卡人就行。再加上可能还有任职年限的限制,搞得选拔拖拖拉拉,俩州没人管,地方上也是冷冷清清的。我觉得‘三互法’这种破规矩没啥用,现在就算不搞这些,让官员互相监督,他们都怕得不敢徇私,更何况还有这法呢,何必这么较劲?以前韩安国从犯人里被提拔,朱买臣出身穷酸,他们都是因为有本事就回老家当了大官,难道他们还会被‘三互法’这种小破制度捆住吗?您不如学学先帝,把这些破规矩给废除了,选刺史也别管什么年限、三互法了,只要有能力就上。”但朝廷压根没听他的。

司马光后来评论说:“叔向说过,国家快完蛋的时候,规矩就特别多。圣明的皇帝治国,就挑忠诚有本事的人用,有功就赏,有罪就罚,丝毫不偏心,法令简单反而天下太平,就是因为抓住了关键。到国家不行的时候,官都挑不到合适的,反而规矩越来越多,总是喜欢防这防那的。有功劳的人被破条文卡住得不到奖励,坏人却钻法律空子逃脱惩罚,上下都被折腾得不行,时间一长,天下就乱了,这就是舍本逐末。汉灵帝那会儿,刺史、太守贪婪得像豺狼一样,到处祸害老百姓,可朝廷还死守着‘三互法’,现在看来,这不就是个笑话吗,得好好引以为戒啊!”

这时,朝廷下诏封河间王刘建的孙子刘佗为任城王。

夏季四月,有七个郡国发生了大水。

五月丁卯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随后,延陵园发生了火灾。

这时,鲜卑又来侵犯幽州了。

六月,弘农和三辅地区发生了螟灾。

此时,于窴王安国带兵去攻打拘弥,最终大败拘弥军队,并杀死了拘弥国王。随后,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就各自发兵,辅佐拥立拘弥的侍子定兴为国王,拘弥的人口仅有一千左右。

公元176年

夏季,四月癸亥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随后,益州郡的夷人又反叛了。太守李颙率军讨伐平定了叛乱。

完事后,朝廷就举行了大规模的祈雨仪式(大雩)。

五月,太尉陈耽被罢免。随后,任命司空许训为太尉。

闰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说:“所谓的党人,有的是年高德劭的长者,有的是士大夫中的英才贤能,他们都应该是辅佐王室、参与国家大政的人;如今却被长期禁锢,受辱于泥泞之中。就连谋反大逆的重罪都能蒙受赦免,党人有什么罪过,偏偏不能被宽恕呢?如今灾异频繁的出现,水旱灾害更是接连发生,其实都是源于此。此时应当广泛施恩,以顺应天意。”灵帝看完奏章后大怒,立即下诏令司隶校尉和益州刺史用囚车逮捕曹鸾,并把他押送到槐里狱,最后,曹鸾被严刑拷打致死。随后,灵帝又下诏令州郡官府进一步核查党人的门生、旧部、父子、兄弟中担任官职的人,全部罢免官职并终身禁锢,连五服内的亲属也受到了牵连。

六月壬戌日,朝廷下诏任命太常南阳人刘逸为司空。

秋季七月,太尉许训被罢免。随后就任命光禄勋刘宽为太尉。

冬季十月,司徒袁隗被罢免。

十一月丙戌日,朝廷任命光禄大夫杨赐为司徒。

公元177年

春季,正月辛丑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希望以此来消除灾异。

夏季四月,发生了大旱天气,七州出现了蝗灾,导致庄稼被啃食殆尽,老百姓又要饿肚子了。

随后,灵帝就命令三公列举上奏施政苛酷贪婪的地方长官,并将他们全部罢免。平原相渔阳人阳球因为施政严酷而获罪,就被征召到廷尉受审。灵帝因为阳球之前担任九江太守时讨贼有功,所以就特意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议郎。

此时,鲜卑又一次侵犯汉朝的西、北、东三边边境。

这时,有数十个市井小民相聚自称“宣陵孝子”,灵帝就下诏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太子舍人。

秋季七月,司空刘逸被罢免了官职。随后就任命卫尉陈球为司空。

当初,灵帝喜好文学,还亲自撰写了《皇羲篇》五十章,又征召能作赋的儒生到鸿都门下等待诏令。后来,连擅长写尺牍和工于鸟篆书法的人也被征召,人数达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又引荐了许多品行不端、趋炎附势之人混杂在其中,这些人喜欢陈述乡里的琐事,灵帝却十分喜爱,对他们都是破格提拔。此外,灵帝已经很久没有亲自主持郊祀天地和宗庙的礼仪了。恰逢灵帝下诏令群臣陈奏朝政要务,蔡邕就上密奏说:

“在五郊迎接节气、祭祀宗庙、在辟雍举行养老礼,都是帝王的大业,是祖宗恭敬奉行的制度。但有关部门却多次以藩国诸侯去世、宫中有人分娩及官吏士卒有小的污秽为由,废除了这些礼仪,忘记了礼敬的重要性,他们时常听信禁忌之书,拘泥于小事,损害了大典。从今以后,斋戒仪式应依照旧典执行,以回应风雷灾异的警示。

“古代选拔人才,必让诸侯每年进贡。汉武帝时,郡国举荐孝廉,又有贤良、文学的选拔,于是名臣辈出,文武人才并兴。汉朝得到人才,不过这几条途径。而书画辞赋,只是小才能而已,不足以匡正国家的过失、治理国家的政务。陛下即位之初,先钻研经术,听政之余都会观看文章,不过是暂且以此如同当代博戏般消遣,并非将其作为教化和取士的根本。但如今诸生争相逐利,写作的人蜂拥而起,其中高明者还能引用经训进行讽喻,低下者则连缀俗语,类似俳优,甚至有人剽窃成文,假冒他人姓名。

我每次在盛化门接旨考核这些人时,好多没真本事的人也跟着被提拔了。现在既然给了他们好处,也不好马上撤掉,那就让他们光拿俸禄吧,别让他们去地方上管理老百姓了。以前汉宣帝在石渠阁召集儒生,汉章帝在白虎观聚集学者,让他们讨论经典大义,这才是正经大事。像写文章画画这些小本事,就算有点用,孔子也说过“干这事儿成不了大事”,君子得追求远大抱负啊。

还有,陛下之前一股脑把那些自称“宣陵孝子”的人都封了太子舍人。我听说汉文帝规定丧服只穿36天,就算是皇帝、亲儿子、大官们,都得按规矩来,不敢违反规定。可现在这些“孝子”都是些虚伪的人,跟皇室没半点血缘关系,也没个正经官职,他们当中的好多人还是混进去的坏人。比如桓思皇后出殡的时候,东郡有个抢别人老婆的贼,就混在“孝子”里,最后被抓了才暴露。这种破事太多了!太子的属官得选品德好的人,哪能要这些守墓的奸邪之辈呢?这事儿太不吉利了,赶紧把他们打发回老家,让大家看看他们有多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