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的历史进程中,公元前22年到公元前16年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对这个强大的王朝影响深远。
公元前22年春季三月,不知怎么回事,东郡就落下了八颗陨石,是不是很神奇?但更神奇的还在后头。在当时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文化背景下,这种天象的发生很自然的就引起了众人对吉凶的猜测。就在这事发生的三个月后,颍川铁官申屠圣就带着一百八十人发动了叛乱,他们杀死了郡里的长官、又盗取武库的兵器,还自称是将军,他们的反叛势力蔓延的速度很快,短短两个月就波及到了九个郡。朝廷对此也是迅速做出了回应,直接派丞相长史和御史中丞前去追捕叛贼,并让他们按照作战时的法令处置叛贼,很快就把叛乱者全部镇压,这显示出了西汉政府在面对突发叛乱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但也反映出了朝廷在地方上的治理可能存在很大的漏洞。
同年秋季,朝堂里的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将军王凤病重的时候,成帝就想着以后让平阿侯王谭接替王凤的位置。然而王凤却觉得王谭的行为奢侈僭越,不适合大将军这个职位,反而推荐御史大夫王音接替他的职位。王凤此次举荐的背后,既有对王谭行事风格的不满,也有着维护王氏家族权力稳定的考量。等到王凤去世后,王音就被朝廷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谭获特进衔并掌管城门兵。但是呢,王谭因为安定太守谷永的劝说,就辞去了掌管城门兵的职务,这就导致他与王音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这一事件直接加剧了王氏家族的内部矛盾与权力之间的博弈。到了冬季,光禄勋于永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他是于定国的儿子,这次任命进一步充实了朝廷的重要职位。
公元前21年春季二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急剧紧张的社会矛盾。四月,天上竟然下起了大雪,这一异常的气候在古代常被视为上天对皇帝的示警。九月,东平思王刘宇去世,少府王骏担任京兆尹的职务,王骏为前贤王吉之子。此前,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以及王骏相继担任京兆尹,他们都以才干闻名于世,那时京师流传着 “前有赵、张,后有三王” 的赞誉,凸显出了京兆尹这一职位对官员能力的要求之高。闰月,于永去世,御史大夫的官职出现了短暂的空缺。
而在边疆那边,自从乌孙小昆弥乌就屠去世后,他的儿子拊离就继位小昆弥,令人没想到的是他被自己的弟弟日贰给杀害了。此时作为大哥的汉朝就把手伸了进来,以强势的姿态立拊离的儿子安日为小昆弥。随后,安日又派贵人姑莫匿等人诈降并刺杀了日贰,乌孙的局势这才得以稳定。这件事发生之后,西域诸国就请求朝廷重新任命段会宗为西域都护,汉成帝经过一阵思考后,就同意了这个请求。让人意外的是西域诸国纷纷归附了汉朝,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以及外交策略的有效性。谷永上奏强调御史大夫这个岗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建议考察少府的履职情况,可以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成帝的赞同,这反映出了朝廷对官员考核与政务治理的重视。
公元前20年正月,薛宣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二月,汉成帝巡视初陵,下令赦免了那些修建陵墓的囚徒,并将新丰戏乡设为昌陵县,用来供奉初陵,成帝的这一举措体现出了皇室对陵寝建设的重视。在此之后,成帝就开始频繁的微服出行,经常带领期门郎或私奴,有时乘车,有时骑马,游历市井郊野,甚至还到了甘泉、长杨、五柞等地,时常斗鸡走马,还自称是富平侯家人。富平侯张放因为深受成帝的宠幸,索性就成为了成帝微服出行的 “掩护”,这种行为不仅展现出成帝个人的生活作风,也反映出当时宫廷管理的松弛。
三月,张禹因年老多病就辞官了,但是朝廷允许他以列侯的身份参与朔望朝会,享受特进的待遇,礼仪如同丞相一样,还得到了数千万的赏赐,这足以看到他在朝中的地位之高。到了四月,薛宣就开始担任丞相一职,被封为高阳侯;京兆尹王骏则担任御史大夫一职。六月,王音因为从御史大夫升职为将军却没有获得宰相的封号,就被封为安阳侯。本年冬季,真定出现黄龙,在古代黄龙被视为是祥瑞之兆,这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同年,匈奴复株累单于去世,他的弟弟且糜胥继位,被称为搜谐若鞮单于,随后就派儿子左祝都韩王呴留斯侯来到汉朝侍奉,并任命且莫车为左贤王,匈奴政权的更迭对汉匈关系产生了潜在影响。
公元前19年春季,成帝前去巡视云阳、甘泉。三月,博士举行大射礼时,出现了野鸡闯入庭院,登上厅堂鸣叫,然后又飞到众多官府及未央宫承明殿屋顶的异常现象。车骑将军王音等大臣一致认为这是天象在谴告君主,并将这事与历史上的类似异象相联系,借此来劝谏成帝。成帝虽然有所质疑,但是王音借此机会直言成帝即位十五年无子嗣、微行失德、天灾屡现却未悔改等问题,言辞恳切,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在陵墓修建方面,成帝改变了元帝节俭的做法,改营初陵于霸陵曲亭南。将作大匠解万年与陈汤为求功利,就奏请为初陵迁民建邑,陈汤还自请先迁以图良田美宅,成帝同意后昌陵邑建成。夏季,朝廷将郡国资产五百万以上的豪强五千户迁到了昌陵,这一举措既有助于充实新城邑的人口,又能带动经济发展,当然也可能引发豪强的不满与其他的社会矛盾。五月,杜邮落下了三颗陨石;六月,朝廷下令立中山宪王的孙子刘云客为广德王;同年,城阳哀王刘云去世,因为他没有子嗣,所以封国就被废除了。
公元前18年四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但是遭遇了大旱天气。王氏五侯的生活竞相奢侈,成都侯王商借明光宫避暑,还凿穿长安城引沣水进入他的府中;曲阳侯府又仿照白虎殿建造土山、渐台。成帝发现他们干的事情后,心里那是极为的不满,就下令严厉的斥责王音。王商、王根兄弟想要自刑谢罪,没成想惹得成帝再次大怒,直接对相关官员进行问责。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了外戚势力的急剧膨胀,已经威胁到了皇权,然而成帝的处置更多是威慑,并不会动摇根本,这点就体现出了皇权与外戚势力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
八月,孝景庙北阙失火,在古代宗庙失火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在宫廷内部,许皇后与班婕妤原本受宠,班婕妤曾以贤圣之君的典故拒绝与成帝同辇,获得了太后的赞赏。随后成帝微服来到了阳阿主家,又纳赵飞燕姐妹入宫,这二人迅速得宠并被封为婕妤。赵飞燕诬告许皇后、班婕妤诅咒后宫,十一月,许皇后被废,而班婕妤却凭借机智自辩获得了赦免,随后就请求侍奉在长信宫太后。这一事件展现出了宫廷内的争宠斗争残酷激烈,也反映出了皇帝的喜好对后宫局势的决定性影响。
在地方上,广汉男子郑躬等人又发动了叛乱,人数从六十余人发展到近万人,势力迅速蔓延到四个县,此时的州郡官府已经无力控制。看到这种情况,朝廷就派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调集三万人前去平叛,并宣布只要擒斩叛贼者免罪,结果一个月内便平定了叛乱,赵护因此得到了提拔和赏赐。除此之外,黄河又在勃海、清河、信都等地泛滥,淹没了众多县邑,毁坏了大量官署民宅。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平陵人李寻却建议暂时不要堵塞决口,而是先观察水势的流向,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策略,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安抚赈济灾民,这体现出了朝廷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决策与应对措施。同年,平阿安侯王谭去世,此时的成帝十分后悔没有任用他来辅政,于是就重新启用成都侯王商,并赋予了他重要的权力。看到王商被重用,郎官杜邺就劝王音改善与王商的关系,王音采纳了他的建议,二人的关系这才得以缓和。
公元前16年正月,太官凌室和戾后园南阙先后失火。随后成帝就想立赵婕妤为皇后,却因为太后不满意她的出身而受阻,后来经过淳于长从中斡旋,太后这才勉强同意。四月,成帝先封赵婕妤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此时谏大夫刘辅上书劝谏,他认为立出身卑微的女子为后有违天命人心,但是他的上书却触怒了成帝,直接就被囚禁了起来。经过多位大臣的上书求情,刘辅最终被减轻了罪责。这一事件反映出了朝廷内部在重大决策上存在的不同意见,也体现出了皇权与传统礼制观念的冲突。
在此期间,王莽在历史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太后兄弟八人中,唯有王曼因为早逝没被封侯。王莽自幼孤苦无依,所以他与其他奢侈的堂兄弟不同,他为人谦恭节俭、勤奋好学,侍奉亲人都很周到,他对外结交贤才,对内侍奉叔伯有礼有节。王凤病重时,王莽就对他悉心照料,因此得到了王凤的推荐,他这才进入仕途。后来又经过叔父王商以及众多名士的举荐,王莽被封为新都侯,担任重要的职位。他刻意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比如伪称买婢送人以掩饰自己的私欲,逐渐积累起了好名声,他的崛起为日后的政治变革埋下了伏笔。不得不说王莽是一个好演员,做的事真的让人无可挑剔。
六月,汉成帝力排众议立赵氏为皇后,同时宣布大赦天下。然而赵飞燕虽被立为皇后,却逐渐失宠,她的妹妹赵昭仪取而代之,备受成帝的青睐。赵昭仪居住的昭阳舍奢华至极,中庭涂红,殿壁涂漆,门框包铜鎏金,台阶以白玉砌成,墙壁镶嵌黄金装饰,又采用蓝田玉、明珠与翠羽做点缀,这种奢靡程度在后宫前所未有。赵皇后则居住在别馆,时常与侍郎、宫奴中那些身强体健的人私通。而赵昭仪则在成帝面前巧言令色,以姐姐性格刚烈容易遭到陷害为由,就哭诉赵氏一族恐怕会绝后,成功的蒙蔽了成帝。此后,凡是举报皇后奸情的人,都被成帝处死,致使皇后公然淫乱却无人敢言,最终也未能生育。
在这一时期,宫廷内的荒淫无度与权力斗争尽显无疑。赵昭仪的得宠和皇后的失德,不仅是后宫争宠的结果,更反映出了成帝统治的昏聩,为西汉后期的政治腐败埋下了重大隐患。
光禄大夫刘向深感王道教化对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王道教化应该先从宫廷内部开始,由近及远推行。他精心选取了《诗经》《尚书》中贤妃贞妇兴国、孽妾宠妃亡国的事例,编成《列女传》八篇;又摘录传记事迹,撰写《新序》《说苑》五十篇,把它们一并上奏给成帝。同时,他又多次上疏阐述国家政治的得失,提出了治国法度与戒律,成帝对他的建议虽然没有全部采纳,但内心却对他的言论颇为赞赏。刘向的举动,是有识之士试图通过文化教化影响皇帝决策、挽救王朝危机的努力。
昌陵的修建同样是这一时期的焦点问题。昌陵修建规模宏大、制度奢侈,工期漫长却始终未能完工。刘向对此忧心忡忡,他上疏劝谏,以历史为鉴,指出古代贤君薄葬而国祚长久,秦始皇厚葬却迅速灭亡的教训,强调德行深厚者葬礼简朴,无德寡知者才追求奢华,而奢华的陵墓往往更容易被盗掘。他还指出昌陵工程耗费巨大,挖掘坟墓的百姓数以万计,百姓在地上地下皆受其苦,恳请皇帝停止修建,恢复原陵以此来安抚民心。成帝被刘向的言辞所打动,最终下令停止昌陵的修建工程,恢复修建原陵,而且不再迁移民众。这一决策虽然缓解了民怨,但此前的折腾已经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反映出了当时统治阶层决策的随意性和对民生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