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又说话了:此时茂陵刚刚建立,可以将天下的豪强、兼并之家、扰乱民心的百姓都迁徙到茂陵去,看以后还有谁敢不服从命令;这样的话既能充实京师的守卫能力,又能消除地方上的奸猾之徒,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呀。汉武帝根据他的这一建议,将郡国的豪杰以及家产超过三百万的人都迁徙到了茂陵,以后国家真的少了那些嘴硬的人。?
轵县人郭解是关东地区的大侠,他也在迁徙之列。有个卫将军就为他求情:陛下,郭解家里十分的贫穷,不符合迁徙的条件啊。汉武帝轻笑说道:郭解此人一介布衣,竟能让将军为他求情,这说明他家里并不贫穷。最终,郭解一家都被迁徙到了茂陵。郭解平时因为一点小事就杀了很多人,汉武帝得知他干的事情后,就下令逮捕郭解治罪,但他所杀的人都在大赦之前,有点难搞。这时轵县有一位儒生陪同朝廷的使者聊天,使者说有人称赞郭解是个贤人,这个儒生不屑的说:郭解专门干那些作奸犯科的事,怎么能称得上是贤人呢!郭解的门客听到这个话后,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杀了这位儒生,并割断了他的舌头,让他乱说话。官吏因此就责问郭解,但郭解实在不知道凶手是谁,而凶手也始终没有找到。官吏就上奏郭解无罪,公孙弘却认为:郭解虽然不知情,但他的门客因为小事杀人,这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应当以大逆不道之罪论处。于是,郭解就被灭族。?
班固说:古代的天子建立国家,诸侯建立家族,从卿大夫到庶人,都有等级划分,因此百姓服从上级,下级也没有非分之想。周王室衰微后,天下的礼乐征伐由诸侯们掌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掌握国家的实权,陪臣却执掌政令。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列国公子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凭借王公的势力,竟然比这招揽游侠,这就让那些鸡鸣狗盗之徒都受到了礼遇。而赵相虞卿抛弃了国家和君主,救助穷困的朋友魏齐;信陵君无忌窃取兵符,假传国君的命令,杀死了国家大将,专断军权,以此来解救平原君的危难;他们都因此受到了诸侯的重视,一时间名扬天下,而天下的游谈之士都以这四人为首。当时社会形成了背弃公义、为私利朋党效命的不良风气,而忠诚职守、奉行公义的原则却被抛弃。汉朝建立以后,国家的法律宽松,没能纠正这种不良的风气。代相陈豨、吴王刘濞、淮南王等权贵招揽了众多门客,外戚魏其侯、武安侯在京城争夺权利,平民游侠如剧孟、郭解等人在民间横行霸道,他们的权势压倒了公侯,百姓却仰慕他们的名声并效仿他们的行为。这些人即便触犯了刑法,世人也认为他们是杀身成名,像季路、仇牧一样死而无悔。曾子说:君主失去了治国的正道,百姓就会离心。如果没有贤明君主在上,向百姓明确的展示好恶的标准、用礼法约束百姓,百姓又怎能知晓禁令并回归正道呢?古代的正法认为: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六国是五霸的罪人,战国四豪(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是六国的罪人,更何况像郭解这样的平民,私自掌握着生杀大权,这实在是罪该万死啊。他虽然有温良博爱、救济穷困、谦逊退让的优点,但是却不走正途,喜欢旁门左道,最终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这并非意外啊。
荀悦说:世上有三种游民,是道德的祸害:一是游侠、二是游说之士、三是游行之人。树立个人的气势、在民间作威作福、结交私党在世上立足的人,可称为游侠;用自己的言语干一些诈谋得事,迎合时势的发展,可称为游说之士;那些表面仁爱,以迎合时代的发展、结党营私、树立虚名来为自己谋取权利的人,可称为游行之人。这三种人,是扰乱世道的根源;他们的行为伤害道德、败坏法纪、迷惑世人,这是先王所谨慎防备的。国家有四民,各干各的事,不好好干事,就会有奸民出现,如果奸民不出现,那么王道就能形成了。?
在末世(如周、秦末期)的时候,国家的君主昏庸无能、不处理国家政务、国家的制度废弛、纲纪混乱。那时的人们以他人的毁誉决定自身的荣辱、以权贵的爱憎判断事物的利害关系、以君主的喜怒决定赏罚,这就导致全国上下开始互相欺骗,社会秩序也开始崩塌了。人民的利益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祸害也难以用道义去规避、君子违背礼法、小人触犯法律,人人都在追逐那些虚华名利、轻视亲情、崇尚结交宾客,官员们贿赂成风、私务泛滥成灾,正道就开始崩坏了。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会制定明确的法令制度,以实际发生的功过判断他人的善恶,从不听信空言虚名,杜绝了虚伪、诬陷、欺诈风气的盛行,禁止了浮华的言辞与奸猾智巧事情的发生,用圣人之道统一思想,以仁政供养人民、对他们实行礼乐教化,从而端正民间的风俗、实现天下的大治。
燕王刘定国的行为悖逆人伦,竟然与他父亲的姬妾通奸、他强占弟弟的妻子、还杀害了肥如县令的郢人。郢人的兄弟向朝廷上书告发他的奸情,在经过主父偃的揭露,再加上公卿大臣都请求诛杀刘定国来明确国家的法令威严,汉武帝无奈就批准了这个建议,刘定国就畏罪自杀了,最后封国也被废除。齐厉王刘次昌与姐姐纪翁主通奸,有次主父偃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但被齐王拒绝了,主父偃心有怨恨呀!于是就向汉武帝进言,说齐地土地肥沃、国家富得流油,但是齐王与皇室的血缘比较疏远而且有乱伦的行为,应当追究他的罪责。于是汉武帝就派主父偃为齐相,前去查办此事。主父偃到了齐国后就审讯齐王的后宫宦官,宦官的供词牵连到了齐王,齐王害怕自己会受到侮辱,于是就服毒自杀了,因为他没有子嗣,最后封国也被废除了。主父偃早年在齐、燕、赵等地游历,但是没人待见他,等他显贵后接连导致了燕、齐两国的败亡,这时赵王刘彭祖就担心自身的安危,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就上书告发了主父偃收受贿赂,助诸侯子弟封侯的事情,此时汉武帝因齐王自杀的事情显得怒不可遏,立马就下令将主父偃打入了大牢。主父偃在大牢中承认了自己受贿的事,但没承认齐王自杀是被自己逼的。汉武帝本来想赦免他,但是公孙弘劝谏说 “齐王无后、封国被废,主父偃是罪魁祸首,不杀难以让天下人信服”,最终主父偃被灭族。
张欧因为被主父偃的事情牵连,最后也被免职了。这时汉武帝想任命蓼侯孔臧为御史大夫。孔臧却推辞说:臣的家里世代以研究经学为主业,请求担任太常,掌管臣的家业,与从弟侍中孔安国一起整理古训,使其能够流传后世。汉武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任命孔臧为太常,礼遇如同三公。?
公元前126年的冬天,匈奴的军臣单于去世了,他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伊稚斜击败了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逃亡投降了汉朝。?
这个时候公孙弘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的一举一动。当时,汉朝正处于积极扩张的阶段,在西南方向开通了西南夷、向东设置了苍海郡、向北修筑了朔方郡。然而,公孙弘对朝廷的这些举措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多次向汉武帝进谏,认为国家干这些事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财力,却只是用来供养那些无用之地,实在是得不偿失。为了解决这个争议,汉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人与公孙弘进行了一场辩论。朱买臣等人提出了这事可行的十条理由,详细的阐述了设置朔方郡的种种便利之处。而面对这些有力的论据,公孙弘竟然一条也无法反驳。最终,公孙弘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汉武帝谢罪道:微臣只是一个来自山东的粗鄙之人,实在不知道设置朔方郡竟然有如此多的好处,请陛下停止开通西南夷和苍海郡的计划,将精力集中在经营朔方郡上。汉武帝考虑了公孙弘的意见,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在春天的时候,汉朝废除了苍海郡。值得一提的是,公孙弘虽然在政治上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他本人却非常的节俭。他使用的被子都是用粗布制成的,他的饮食也非常的简单,从不追求奢华。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也为他赢得了一些人的赞誉。汲黯说:公孙弘位列三公,国家给他的俸禄十分的丰厚,而他却表现得节俭,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汉武帝对此事就询问公孙弘,公孙弘赶忙叩头谢罪说:确实如他所说,九卿中与臣关系最好的没人能比得上汲黯了,今日他当廷指责臣,确实击中了臣的缺点。臣以三公得尊贵却表现得节俭,这与小吏得行为没啥两样,确实是虚伪的表现,目的就是为了沽名钓誉,正如汲黯所言一样,若是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汉武帝就认为公孙弘行事十分得谦让,就更加得厚待他了。?
三月,朝廷大赦天下;?四月,朝廷下诏封匈奴太子于单为涉安侯,但仅过去了几个月他就去世了。?
想当初,匈奴那边投降得人说:月氏原本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十分强大得国家,后来匈奴得冒顿单于击败了他们,老上单于杀死了月氏王,将他的头颅作为饮酒用的器物。月氏剩余得人逃往了远方,从此他们开始怨恨匈奴,但是没人愿意与他们共同抗击匈奴。想到西域得混乱情况,汉武帝就下令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人,这时汉中人张骞以郎官得身份应募,他带领使团从陇西出发,途经匈奴得境内,很不幸他被匈奴单于给抓住了,这一下就把他扣留了十多年。趁着匈奴在外打仗得时候,张骞就逃出了匈奴得掌控,一路向西前往月氏,就这样走了十多天后,就到达了大宛。大宛人以前就听说汉朝资源十分得富饶,想与汉朝通使但未能如愿,这次见到张骞后,表现得非常高兴,就为他安排了向导和翻译,先把他送到了康居,再转送到了大月氏。大月氏的太子在继承了王位之后,成功地击败了大夏国,并瓜分了他们得领土,各自占据一方居住。这片土地肥沃富饶,周边也很少有外敌得侵扰,这就使得大月氏逐渐安居乐业,不再有报复匈奴的念头。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尽管他竭尽全力地想要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对抗匈奴,但大月氏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张骞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于是决定启程回国。在回国的路上,张骞选择沿着南山前行,希望能够从羌中地区安然无恙地返回。但很不幸,他在途中再次遭遇了匈奴的拦截,并被匈奴人抓获。这一次,张骞被扣留了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张骞被困匈奴期间,匈奴国内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故,伊稚斜单于驱逐了前任单于于单,导致匈奴国内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趁着这个机会,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设法逃脱了匈奴的控制,在历经了一番艰难险阻之后,终于是成功地逃回了汉朝。汉武帝对于张骞的归来感到非常非常得高兴,他对张骞在出使过程中的坚韧和勇敢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汉武帝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而甘父则被封为奉使君。但不幸的是,张骞出使时带了100多人,在经过了十三年的漫长旅程之后,最终只有他和甘父两人成功地返回了汉朝。
这时匈奴又开始不安分了,伊稚邪单于在成功的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后,就立马派了数万骑兵入侵汉朝的边塞,不仅杀害了代郡的太守恭,还掳掠了1000多人,这才得意的回去了。?
在这一年里,中大夫张汤被朝廷任命为廷尉。张汤这个人啊,为人处世那是相当的狡诈,特别擅长运用自己的智谋来操纵和控制他人。在那个时候,汉武帝对文学非常的推崇,张汤见状,心想这机会不就来了吗?于是就做起了表面文章,他表现出对文学的敬仰之情,并且侍奉董仲舒、公孙弘等文学大家。不仅如此,他还任用千乘人儿宽担任奏谳掾,让儿宽依据古代的法律义理来决断那些疑难案件。每当遇到汉武帝想要治罪的人,张汤就会将其交给那些执法严苛的监、史去处理;而当遇到汉武帝想要宽恕的人时,他则会把这些人交给那些执法较为宽厚的监、史去处理。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对张汤的喜爱和赏识那是溢于言表啊。除此之外呢,张汤对于自己的故交子弟更是关怀备至;他还经常不辞辛劳地去拜访各位公卿大臣,无论严寒酷暑从没断过。然而,尽管张汤在处理政务时手段狠辣、心机深沉,而且并不公平公正,但他却凭借着上述的种种行为,赢得了不错的声誉。不过,有一个人对张汤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这个人就是汲黯。汲黯多次在汉武帝面前指责张汤:您身为朝廷的正卿,对上不能颂扬先帝的丰功伟绩、对下不能遏制天下的邪恶之心,无法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更不能让监狱里空无一人,您如此肆意妄为地更改高皇帝所立下的规矩和法令,这恐怕会导致您断子绝孙啊!张汤对此也是毫无办法呀。汲黯在与张汤辩论时,张汤就喜欢在文辞上把控细节,但是汲黯为人刚直守正,肯定不会屈服呀,只能愤然骂道:天下人都说刀笔吏不能担任公卿,果然如此!如果让张汤得势,天下人将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由此可见他对张汤的厌恶程度到了什么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