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24章 推恩令下诸侯弱,张骞凿空通西域

第24章 推恩令下诸侯弱,张骞凿空通西域(1 / 2)

就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刚告一段落的时候,?临菑人主父偃、严安以及无终人徐乐他们来到了京城,他们在对天下大事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就提起笔来洋洋洒洒的给汉武帝写起了奏折,陈述当前的天下大事。?

主父偃刚出道的时候就在齐、燕、赵这些地方游历,可惜的是都没有得到厚待,这些地方的儒生们也非常的排挤他,甚至都不让他待在这些地方,这可把他整的狼狈不堪。他的家里也十分贫困,他想去借贷都没有地方,于是他就决定向西进入关中去发展。在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历程之后,他终于是来到了长安,来到长安之后就赶忙向朝廷递交了一份折子。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份折子早上才递交上去,晚上他就得到了朝廷的召见。他的折子中总共陈述了九件大事,其中有八件是关于国家律令的,剩下的一件则是劝谏武帝不要攻打匈奴的,他是这么说的:《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如果经常对外进行战争一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处于太平时代,如果忘记了战争,那一定是非常危险的,愤怒是逆德,兵器是凶器,争斗是末节。那些追求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后悔的。?

从前秦始皇从吞并六国开始到攻打匈奴,想要追求的胜利永无止境,李斯就说匈奴不可打。因为匈奴人没有固定的居住城池,也没有粮草储备,他们迁徙就像鸟儿飞一样容易,实在是难以制服。如果我军轻兵深入,那么粮食必然会断绝,大军也坚持不了多久;如果携带粮草行军,那么行军速度就会很慢,这样就容易延误战机。就算是得到了他们的土地,那也没法增加我们的收益;如果得到了他们的人民,我们也无法对他们进行调教和守卫;战胜后必然会对他们进行杀戮,这不是做为百姓父母的做法呀;如此的耗费国力,就为了报复匈奴的侵扰之仇,这不是长久之计。但是秦始皇不听,接着就派蒙恬率兵前去攻打匈奴,大军一路前行开拓了上千里的土地,然后以黄河作为边界线。但是那些土地都是沼泽和盐碱地没有肥力,无法种植五谷。然后朝廷就下令征发天下的壮丁派他们去守卫北河,国家的军队在外征战十多年,死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最终也没能越过黄河向北推进半步,这难道是人力和兵器不足的原因吗?不是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不允许啊。朝廷又下令让天下的百姓前去运送粮草,这些百姓从东陲、琅邪等沿海郡县开始出发,辗转几年才运到北河,等到地方的时候三十石粮食就剩下了一石,这就导致天下的男子拼命的进行耕作,也来不及供应军粮;天下的女子没日没夜的进行纺织,也来不及供应帷幕,朝廷干的这些事让百姓的生活变得疲惫不堪,孤寡老弱之人无法相互供养,路上的死者一眼望不到头,于是百姓为了活下去就开始背叛秦朝。?

到了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就开始在国家边境地带掠夺土地,他听说匈奴人聚集在代谷之外的地方,就想要出兵去攻打他们。御史成知道了高祖的这个想法,就赶忙进谏说匈奴不能打呀!匈奴人打仗就像野兽一样能够迅速的集结起来,打败了就像鸟儿一样飞速的散开,连他们的影子都追不上。如今以陛下深厚的恩德去攻打匈奴,我对此表示十分的担忧。但是汉高祖并没有听他的话,于是率领大军向北进发,一直走到了代谷,然后就有了平城之围的事。此时汉高祖非常的后悔,很无奈的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的盟约,然后天下才忘记了还有战争这回事。?匈奴人难以制服,想要收服他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以侵扰劫掠为主业,因为这是他们的天性。自从虞、夏、殷、周以来,国家从未对他们进行过严格的管理,而是像对待禽兽一样去对待他们,不把他们当作人类。如今陛下不借鉴虞、夏、殷、周的经验教训,反而效仿近代以来的失误,这是臣所忧虑的事,也是百姓所疾苦的事。

严安上书说:如今天下的百姓,奢侈浪费的风气盛行,他们的车马、衣裘和宫室一个比一个奢华,调和音乐,使它节奏和谐;搭配多种颜色,使它绚丽多彩;烹制各种美味佳肴,摆满了宴席,以此来满足人的欲望。老百姓看到漂亮的东西就想要,这是教他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呀;他们追求奢侈又不知道节制的,就会导致内心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离开自己的本业而去追求末业。但是末业又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所以士绅阶层便不惜采用欺诈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习武之人就以杀人强夺为荣耀,而世人却对此没有半点羞愧之心,这就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频繁发生,所以微臣希望能为百姓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来防止他们行为过度的放纵,让贫富之间不再相互炫耀攀比,从而使民心变得和谐安定起来,人心安定之后,就会让盗贼减少,国家刑罚的使用频率也会随之而降低,进而实现阴阳调和、万物繁盛的理想状态。从前,秦始皇野心膨胀,意图威震海外,于是就派遣蒙恬率军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领水军向南征讨百越。当时,秦朝的忧患是在北边有匈奴、南边有百越,军队长期驻扎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进攻无法取的胜利,撤退又不能及时的回来。十多年间,国家的壮年男子身披铠甲征战沙场,女子则承担起了运输粮草的劳役,这就导致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许多人在路边的树上自缢而亡,沿途的死尸一眼望不到头。到了秦始皇死后,天下又陷入了大乱,秦朝迅速的走向了灭亡,这正是穷兵黩武带来的恶果啊。周朝灭亡的教训就在于过于软弱,秦朝灭亡的教训在于过于强硬,他们的灭亡都是因为不知道根据时势变通而导致的弊端。如今朝廷征讨西夷、招降夜郎国、收服羌、僰等部族、攻取薉州并在那里建立城邑、甚至深入匈奴腹地焚烧他们的龙城,朝堂上的声音大多都赞美这些军事行动。但微臣认为,这些举措或许只是满足了臣子的功利之心,并非是有利于天下长治久安的长远之计啊。

徐乐上书说:臣听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道理。?那么什么是土崩呢?像秦朝末年的状况就是对土崩最好的解释。陈涉既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不是王公贵族的后裔,在乡里也没有什么美好的声望;他既没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样的贤能,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钱财,然而,他从穷街陋巷中奋起、手持简陋的农具作为武器、裸露手臂大声呼喊,天下百姓就纷纷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而君主却不加以体恤爱护;底层的民众心怀怨恨,而统治者却毫无察觉;社会风俗已经混乱败坏,而国家的政治却没有进行整顿治理。这三个方面,就成为了陈涉能够起事的资本,这就是所谓的 “土崩”。

那么什么又是瓦解呢?吴、楚、齐、赵等七国发动的叛乱就是瓦解的例子。七国诸侯谋反的时候,都自称自己拥有万乘战车的君主地位,手下的士兵有数十万之多,他们的威势足以震慑国内的百姓,他们的财富也足以激励士兵和百姓;然而他们连向西夺取一寸土地的事情都没能做到,反而在中原地区就被击败擒获,这又是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比普通百姓还轻、兵力比陈涉还弱。而是因为当时先帝的德政影响尚未衰减,百姓习惯在本土生活、乐于遵循传统风俗,所以诸侯们得不到外部的援助,这就是所谓的瓦解。

这两种情况,是安危的关键,贤明的君主应当深加留意和考察。?

这几年,关东地区的五谷歉收,丰收年头的气息还没恢复,很多百姓还很穷困,再加上边境不断的爆发战事,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百姓应当是有不安心的地方。百姓不安心,就容易发生动乱;百姓容易发生动乱,那土崩的势头就会冒出来。所以贤明的君主应当独自观察万事万物变化得根源,明确导致国家安危得重要事情,在庙堂之上勤修德政,消除那些还没有现形的祸患,做好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使天下没有土崩的势头。

他们的折子呈上后,汉武帝就召见了这三人,说道:你们以前都在哪里上班?为何我们相见的这么晚!于是把他们都任命为了郎中。?这三人中主父偃最受宠信,一年中就升了四次职,成为了中大夫。大臣们十分害怕他的口才,怕给自己招来祸患,就纷纷前去贿赂他,得到的财物累计千金之多。这时有人对主父偃说:你为人处世太横了,迟早招来祸患!主父偃却说:我活着不能享受五鼎食,死后就被五鼎烹了吧!?

北风呼啸,冬天如约而至,就在长安城中雪花飞舞的时候,汉武帝给淮南王赐予了茶几和手杖,允许他不必上朝。?

主父偃给武帝说:古代的诸侯封地最多不过百里,诸侯的强弱是很容易就能控制的。如今的诸侯有的拥有数十座城池,封地达到了千里,平时生活骄奢淫逸,这很容易滋生叛乱啊,一旦发现天下的形势紧急,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如果依法削减他们的封地,可能会引发他们的叛乱,就像之前晁错削藩引发的七国之乱一样。现如今诸侯的子弟非常多,但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爵位,其余的子弟虽然也为骨肉至亲,但没有封的一点土地,这样的话不利于宣扬陛下的仁孝之道。希望陛下可以允许诸侯将封地分封给其他的子弟,让他们也成为侯爵。这样的话,诸侯的子弟就都会感激陛下的恩德,而诸侯国的实力也会被逐渐的削弱,朝廷也无需强行进行削藩了。汉武帝很开心的就用了他的这个建议。正月的时候,朝廷就下诏说:诸侯王若是愿意将封地分封给其他的子弟,那就把名单报上来,朕将亲自为他们确定封号和爵位。于是,诸侯国就开始分裂,诸侯的子弟都得到了封地。?

国家的事情是一件接着一件,刚处理完内部的事,这不,匈奴又入侵了上谷和渔阳两个地方,杀害并掳掠了官吏和百姓1000多人。武帝得知这消息十分的心痛,于是就派遣卫青和李息率军从云中向西出发,一直到了陇西,攻击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这次斩获了数千匈奴人的首级,俘获了牛羊百余万头,直接就赶走了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河南地区。这场战争结束后,汉武帝就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苏建、张次公也因功被封为了平陵侯和岸头侯。这时主父偃又给武帝说:河南地区土地肥沃,外有黄河天险可以依靠,蒙恬曾在这地方筑造城池来驱逐匈奴;内可减少运输和戍边的负担,是扩展中原、消灭匈奴的根本。汉武帝就让公卿来讨论这件事,大家都觉得很不便利。但汉武帝最终还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那里设立了朔方郡,随后派遣苏建率领十余万人前去修筑朔方城,并修复秦朝时期蒙恬所建造的的边塞,依托黄河作为屏障。由于运输距离遥远,导致山东地区的百姓都承受了十分沉重的劳役负担,这几年就耗费了数十亿钱,导致国库空虚。此外,汉朝还放弃了上谷郡斗辟县的造阳地区,将其让给了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