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23章 太一方术迷君意,飞将奇功震塞尘

第23章 太一方术迷君意,飞将奇功震塞尘(2 / 2)

就在这个时候,邛、筰等地的君长们得知南夷已经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还获得了汉朝大量的赏赐,心里那是十分的羡慕。于是,他们都表示愿意成为汉朝的内臣,请求朝廷也为他们设置官吏,对待他们就像对待南夷那样。皇帝听闻此事后,便召见了司马相如,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相如回答道:邛、筰、冉駹等地与蜀地相邻,而且道路也容易打通。早在秦朝时期,这些地方就曾经被设置为郡县,但在汉朝建立之后却被废除了。如今,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打通这些地方,并在此设置郡县,得到的效果肯定会比南夷更好。皇帝对司马相如的建议表示深深的认同,当即就决定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并让他持节去出使这些地区。同时,武帝还派遣了副使王然于等人一同前往,并携带了大量的巴、蜀地区的财物,用来贿赂当地的西夷。果不其然,当司马相如等人抵达邛、筰、冉駹、斯榆等地时,当地的君长们都非常高兴地迎接了他们,并主动请求成为汉朝的内臣。朝廷随即就废除了原有的边关,将边关的范围向外扩展,边关的范围向西到沬水、若水,向南到牂柯江,以这个地域作为新的边界。此外,朝廷还打通了零关道,在哪里架设了孙水桥,使得两地的交通更加便利,直接通往邛都。不仅如此,朝廷还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都尉和十余个县,让他们统统隶属于蜀郡的管理。皇帝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龙颜大悦,对司马相如等人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

此时的汉宫深处,一场巫蛊风波悄然爆发。陈皇后为了挽回武帝的心,竟听信了女巫楚服的教唆,在宫中干起了祭祀诅咒的事情,她妄图用媚术重新获得武帝的宠幸。但是呢,纸是包不住火滴,事情很快就败露了,汉武帝在得知陈皇后干这事后,那是雷霆震怒,当即就命令御史张汤彻查此事。张汤这个人手段狠辣,层层深挖陈皇后的党羽,最终三百余人被牵连致死,主谋楚服更是被斩首示众。乙巳日这天,武帝的一纸册书送到了陈皇后的手中,随后她的皇后玺绶被武帝收回了,自此她的后位被废,幽居在长门宫。?陈皇后的母亲窦太主得知这个消息后,被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向汉武帝叩头谢罪。汉武帝语气冷淡却字字坚决的说到:皇后的所作所为实在有违大义,朕如今废黜她实属无奈之举。不过你也不必忧心,只要坚守正道,皇后虽然被废了,但宫中的供奉一切不变,长门宫与往日一样。?说起这位窦太主,她曾在府中设宴款待汉武帝,席间,她让自己的宠臣卖珠出身的董偃拜见天子。汉武帝见董偃生得俊朗,竟当场赐他衣冠,还戏称他为 “主人翁”,随后邀他一同饮酒。从此,董偃一跃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声名传遍了天下。此后,他陪着汉武帝在北宫游乐、观看斗鸡、蹴鞠、欣赏狗马比赛,哄得皇帝那是开怀不已。?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汉武帝在宣室为窦太主设宴,打算召董偃入席同欢。就在董偃即将踏入宣室时,东方朔突然手持长戟拦住了他的去路,大步上前厉声道:陛下,臣认为董偃有三大死罪,断不可进入宣室!汉武帝闻言就挑眉询问,到底是那三罪,东方朔掷地有声的说:身为臣子却私自侍奉公主,这是第一罪;伤风败俗,扰乱国家礼制,破坏朝廷纲纪,这是第二罪;如今陛下正值盛年,志在研习《六经》,他却不思劝勉陛下学习,反而用奢靡享乐之事蛊惑,这是第三罪!汉武帝听完后,脸色骤变,沉默许久才道:如今宴席已经备下,下不为例便是了。东方朔却毫不退让,说到:宣室乃先帝正殿,怎么能容下一丝一毫的逾越规矩的行为呢!古代有竖貂乱政、易牙为祸的事情,庆父死后鲁国才得以安宁,陛下不可不防啊!这番话就如同惊雷一样炸响在了武帝的耳边,武帝最终收回了成命,将宴席的地点改在了北宫,随后武帝就让董偃从侧门东边的司马门入内,还赏赐了东方朔三十斤黄金。经过东方朔这么一搞,董偃渐渐的就失宠了,而这场风波,也让汉室公主贵胄们逾越礼制的行为愈发猖獗。

皇帝任命张汤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武帝对律令就一点要求:严苛。他们约束在职的官吏,制定了“监知法”,官吏之间互相监督,汉朝法律的严苛就从此开始了。?

这一年,朝廷征召官吏和百姓中通晓当世事务、熟悉先圣之术的人,各县依次供应粮食,让他们与计吏一同进京。?

在历史的长河中,治国之道始终是萦绕在统治者心头的一道难题。菑川人公孙弘在对策中,抛出了一套极具洞见的理念,这理念就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一样。?公孙弘谈起上古时期,语气充满了向往之色。他说,尧、舜时代,即便没有频繁的赐予爵位和丰厚的赏赐,百姓依然积极向善;即便刑罚宽松,人们也很自觉的遵守法律。这背后的奥秘,就在于君主能够以身作则,这操作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信任。而到了末世,统治者即便用高官厚禄去激励百姓,用严酷的刑罚去震慑犯罪,效果也不是那么好。追根到底,就在于君主自身的德行有亏,无法让百姓真正的信服。公孙弘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单纯的依靠厚赏重刑,根本无法真正引导人们向善、遏制奸邪,只有以诚信为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紧接着,公孙弘展开阐述了他心中的治国良方。他认为,如果根据官员的才能对他们安排职位,就能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职责混乱的情况;如果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言论,官员就能集中精力处理实际的事务;如果不制作毫无用处的器物,那就能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如果不占用农忙时节、不过度役使民力,那百姓的生活自然就富足了。而在用人方面,如果提拔有德之人、罢免那些无德之辈,那朝廷的威严便能树立;如果让有功者得到晋升、无功者降职,那么群臣之间自然会形成谦让的风气。而在刑罚与赏赐上,如果做到罪罚相当,就会让奸邪之事失去生存的土壤;如果赏赐与贤能匹配,那么臣子们就会更加的勤勉奋进。这八点,正是治国的根本所在啊。

最后,公孙弘强调,只要百姓有稳定的营生,那就不会为了生存而争斗;如果社会治理合理公正,那百姓的心中就不会积攒怨恨;如果人人懂得礼义,那社会就不会陷入暴乱;如果君主爱护百姓,那百姓自然会亲近、拥护君主。而礼义,是让百姓信服的关键,当赏罚都遵循礼义施行,百姓自然会自觉的遵守法纪,不去触碰法令了。公孙弘的这番论述,将治国的核心理念与实行的具体方法娓娓道来,堪称是古代治国智慧的精彩呈现啊。

我曾经听闻过这样一句话:同气相感、同声相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们的气息相同、声音相似时,他们就会相互追随、相互呼应。如今,我们的君主在上施行德政,而百姓在下和睦相处,这种和谐的氛围使得人们的内心也变得平和起来,进而影响到了气息的和谐。当气息和谐时,人的外在形态也会变得和谐起来,而这种和谐又会反映在人的声音上。最终,这种声音的和谐会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相互呼应。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阴阳的调和、风雨的适时降临、甘露的滋润、五谷的丰收、六畜的兴旺、嘉禾的茁壮成长、朱草的出现、以及山岳的青葱和泽水的充盈。这一切都是和谐的极致体现。当时,参加对策的人多达一百余人,太常将众人的对策呈递给皇帝后,公孙弘的对策被排在了最后。然而,当皇帝亲自审阅这些对策时,他却对公孙弘的回答赞赏有加,并将其提升到了第一名。随后,皇帝任命公孙弘为博士,并让他在金马门等待诏令。

九十多岁的齐人辕固,白发苍苍却依旧精神矍铄,以贤良之名被征召入朝。当他在朝中看到公孙弘时,就察觉到了对方眼中藏着的算计,当即直言到:公孙先生,治学为官当秉持正道,切莫歪曲学术迎合世俗!这番话就如同一记重锤一样,敲碎了公孙弘精心维持的体面。朝堂上众多儒生受公孙弘的影响,纷纷出言诋毁辕固,老人无奈之下,只能以年迈为由辞官归乡。?另一边,巴、蜀四郡正全力开凿通往西南夷的山路,在这绵延千余里的运输线上,士兵们肩扛粮饷,日夜奔波。过去了好几年,西南夷的道路依旧未能打通,无数士兵因为劳累、饥饿、疾病而客死异乡。此外西南夷还多次发生了反叛,朝廷也屡次发兵平乱,耗费巨资却徒劳无功。汉武帝为此愁眉不展,决定派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回来后,极力的渲染西南夷的 “无用论”,可惜皇帝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而?公孙弘在朝堂上的行事风格堪称一绝,每次朝会讨论政务时,他只摆出问题的来龙去脉,从不与皇帝当面争执,而是将决定权拱手相让。他的这份 “谨慎” 让汉武帝觉得他为人厚道,在加上他辩论时能够引经据典,既懂律法又能以儒家学说包装自己的观点,很快就赢得了武帝的心,短短一年便升职到了左内史。?他在私下里还琢磨出一套 “配合术”。他常常与汲黯一起商议政事,然后让性格耿直的汲黯先开口,自己则在一旁进行附和。他的这套组合拳屡试不爽,汉武帝往往很开心的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孙弘也因此愈发的受宠了。但他的 “圆滑” 也有翻车的时候。有次他与公卿们约定好了上奏内容,可到了皇帝面前,他却临时变卦,顺着皇帝的心意说话。汲黯当场怒不可遏,指着他骂道:齐人果然狡诈无信!当初说好的事,如今却抛之脑后,简直没一点诚信可言!面对皇帝的质问,公孙弘不慌不忙叩首谢罪:懂我的人知我忠诚,不懂我的人只道我不忠。这番似是而非的回答,竟让汉武帝深信不疑。即便皇帝身边宠臣多次出言诋毁公孙弘,反而让汉武帝对他更加厚待,这位善用 “权术” 的儒生,在朝堂的风浪中越走越顺。

公元前129年冬天,朝廷开始对商车征税。?

西汉朝堂上,大司农郑当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开凿一条连接渭河与黄河的渠道,既能让关东粮食运输更便捷,还能灌溉万顷良田。汉武帝欣然采纳,一声令下,数万士兵就投入了工程。历经三年,新渠终于贯通,漕运与农田皆受益,堪称利国利民的壮举。

然而,边疆战事却如乌云压城一样。匈奴铁骑突袭上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汉武帝迅速调兵遣将,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路大军出击,各率万骑直扑匈奴关市。这一战局势跌宕起伏:卫青奇兵突袭龙城,斩获七百敌首、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遭遇惨败,折损了七千骑兵、“飞将军” 李广更是陷入绝境,被匈奴活捉。他假装死亡,趁敌人不备翻身夺马,凭借精湛的箭术和过人的胆识,在追兵箭雨中死里逃生。此战之后,公孙敖与李广被贬为庶人,卫青则因战功获封关内侯。这位出身低微却擅骑射、爱士卒的将领,自此崭露头角,开启了自己那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这也让汉武帝的识人之明备受称赞。?匈奴这边并未因一次的失利就收手,反而变本加厉,渔阳地区屡遭侵扰,汉武帝急忙调派韩安国前去驻守,但边境依旧危机四伏。公元前 128 年冬天,汉武帝将目光转向了人才选拔,下诏严令各地举荐孝廉,还定下重罚:两千石官员若不执行,轻则免职,重则以 “不敬” 治罪,一场席卷全国的人才选拔风暴就此展开。

同年,宫中传来喜讯,卫夫人生下皇子刘据。汉武帝大喜,不仅册封卫子夫为皇后,还大赦天下。但这种喜悦之情还没过去,匈奴就再次大举入侵汉朝边境,两万骑兵血洗了辽西,这一战太守战死,两千余人被俘,韩安国的军营也遭到了围困。这位老将无奈率军东撤,最后病逝于北平。关键时刻,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飞将军” 的威名震慑匈奴,令其数年不敢犯境。

这边李广刚稳住北疆的局势,那边卫青就再次出击,率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发,与李息分兵作战,一举斩杀匈奴数千人。几乎同时,东夷薉(hui)君南闾率二十八万人归降汉朝,汉朝顺势设立苍海郡。不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耗费巨大,燕、齐两地百姓不堪重负,社会一时骚动不安。这一年,鲁共王刘馀、长沙定王刘发相继离世,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又添上了一笔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