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得知河南郡守吴公治理地方的政绩为天下第一,就召他入朝做廷尉。但是吴公却推荐了洛阳人贾谊,说他非常的有才能。文帝就召贾谊进京做博士官,当时贾谊才二十多岁。文帝非常的赏识贾谊的文辞和渊博的知识,一年之中,就破格提升他做了太中大夫。贾谊上奏请文帝更改历法,变换朝服颜色,重新审定官名,确定汉室的礼仪和音乐,以建立独属于汉朝的制度,更改秦朝的法度。此时文帝正以谦让治理国家,还没时间去顾及这些事情。?
十年可看春夏秋冬、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就在公元前178年的冬季十月份,曲逆侯陈平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儿子陈买接替了他的侯位,陈买在位两年便去世,他的儿子陈恢接替侯位,在位23年去世,他的儿子陈何接替侯位,在位23年,最后因为犯了抢占他人妻子的罪,被处以死刑,封国被废除。?
此时汉文帝下了一份诏令,命令列侯各自离京到所封领地去。身为朝廷官员和受诏书留居京师的列侯,则派遣他们的太子到封地去。?
十一月的时候,周勃再次出任丞相。?然后天象发生了日食,文帝觉得是自己的过失导致的,于是就下诏书说:群臣都要认真地思考朕的过失和朕所未知、未见的问题,并请大家告知朕,还请大家积极地向朝廷荐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的人,以便帮助朕改正不足之处。于是文帝就派他们分别到地方去任职。命令务必减轻徭役赋税以便利百姓;罢废卫将军;太仆将现有马匹仅留下够朝廷使用的,其余马匹全部拨给驿站使用。?
颍阴侯的骑从贾山给文帝上书谈论治乱之道:陛下,我听说在雷霆的轰击下,不管是什么都会被摧毁;在万钧之力的重压下,不管是什么都会被压碎。君主的威严,远远超过了雷霆;君主的权势之重,也远远超过了万钧之力。君主即便下令让群臣指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和颜悦色地接受,还要担心士人不敢尽情地表达。更何况君主纵欲残暴,不愿听到自己的过失呢!用威严震慑,用权势压制,即使有尧、舜的智慧,孟贲的勇力,难道不会被摧毁吗!这样下去,君主就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家就危险了。?
过去,周朝大约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用九州的百姓,供养一千八百个君主,君主有多余的财富,百姓有剩余的力气,颂扬之声这才兴起。秦始皇用一千八百个诸侯国的百姓供养自己,百姓精疲力竭负担不起他的劳役,倾家荡产也满足不了他的需求。秦始皇只不过是一个君主,他自己享受的也不过是驰骋射猎的娱乐,整个国家却无法供应。秦始皇自认为功德无量,估计他的子孙会世代相传到万世。但是,他死后不过几个月,天下人就四面进攻秦朝,秦朝宗庙都被毁灭了。秦始皇处于被灭绝的危机中而不自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人都不敢告诉他。天下人为什么不敢告诉他呢?就是因为他没有尊老养老的道义,没有能够辅佐的大臣,他凭借自己的喜好罢免了批评朝政的官员,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士人。所以那些阿谀逢迎、苟且偷生的人,吹捧他的功德比尧、舜还高,夸大他的功绩比商汤、周武还大;以至于天下已经崩溃了,却没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十分的悲哀吗??
现在陛下命令天下人荐举贤良方正的人士,天下人都欢欣鼓舞地说:陛下将要复兴尧、舜的治国之道,成就三王的功业了。天下的人才,无不努力修炼自己以承受陛下的恩德。现在方正之士都已在朝廷中了,陛下又从中选拔更为贤能得人,让他们做常侍、诸吏,与他们一起驰骋射猎,一天之内多次出宫。我担心朝廷会因此懈怠,百官会因此荒废政事,给国家造成难以弥补得损失。陛下自即位以来,亲自勉励天下,节约用度,爱护百姓,断案公平,刑罚宽缓;天下人没有不喜悦得。我听说崤山以东的官吏公布诏令时,百姓即使是老弱病残,也都拄着手杖前去聆听,希望可以暂时不死,想看到仁德教化的成功。现在陛下功业才刚刚建立,名声才刚刚显扬,四方诸侯百姓才刚仰慕跟随。而陛下却与豪杰之臣,方正之士天天射猎,击兔伐狐,以致伤害了国家大业,断绝了天下诸侯百姓的期望,我私下为此感到十分得痛心!古代规定大臣不得参与皇家得宴饮游猎,为的是让他们都致力于本职工作而提高自己得节操,这样群臣就没有人敢不端正自己得品行,尽心尽力以符合大礼。士人在家中修习良好的品行,却在朝廷上败坏它,我私下为此感到十分得惋惜。陛下与群臣宴饮游猎,与大臣、方正之士在朝廷上议论国事,游玩而不失乐趣,上朝而不失礼节,议论不计较过失,这是处理国家大事的规范。文帝听后对他得话十分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文帝每次上朝,郎官和从官在他跟前进呈奏疏,他从来没有不停下车来听取他们的意见。意见不可用的就搁置在一边,可以用的就采纳,天下人没有不称赞的。文帝从霸陵步行上山,想要向西纵马奔驰下山。中郎将袁盎骑着马,与文帝的车驾并驾齐驱,他身手敏捷地伸出手,紧紧抓住马缰绳。文帝见状,好奇地问道:将军,你是害怕了吗?袁盎微微一笑,回答道:陛下,我听闻家有千金的人,不会坐在堂屋的边缘。同样的道理,圣明的君主也不应该冒险行事,更不能心存侥幸。如今陛下您要纵马疾驰下山,如果马匹受惊,车辆毁坏,陛下即使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可又如何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文帝听了袁盎的话,心中若有所思,终于停下了马匹。然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场面变得有些尴尬。原来,文帝有一位备受宠幸的慎夫人,她在宫中常常与皇后一同列席而坐。然而,当她们一同来到郎官府衙就坐时,袁盎却将慎夫人的坐席排在了下位。慎夫人见此情形,顿时脸色一沉,心生恼怒,竟然不肯坐下。文帝见慎夫人受此委屈,心中也不禁有些不快,他的脸色也变得阴沉起来,站起身来,转身便返回了宫中,一场原本愉快的聚会就这样不欢而散。袁盎上前解释说:我听说尊卑有序,上下才能和睦,现在陛下已经立了皇后,而慎夫人只是妾,妾怎么能与主上同席而坐呢!况且陛下要是真的宠爱慎夫人,就应该厚厚地赏赐她。而现在陛下宠爱慎夫人的做法,恰恰是害了她呀。陛下难道没听说过人彘的悲剧吗!文帝听后,脸上得不快神色也没了,接着就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她。慎夫人感激地赐给了袁盎黄金五十斤。?
这天文帝和贾谊闲逛,贾谊看文帝心情好得很,就对文帝说:陛下,《管子》书中说:仓库充实人们才会讲究礼节,衣服粮食充足人们才会有荣辱观念。假若百姓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却乐意听命于君主的统治,这种事情,从古到今,我都没有听说过。古代有人说:一个农夫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挨冻。无论什么产品,生产它都有一定的季节时令,用起来如果毫无限制,物资必然会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安排的十分细微周到,所以国家干事是有倚仗的。现在,脱离农桑本业而从事工商业的人太多了,这是危害天下的一大弊端呐;追求奢侈的风俗,日益增长,这是危害天下的一大公害呐。这两种弊端和公害盛行,没有谁加以制止;政权就会面临被毁坏,到时就没有谁能够挽救社稷了。天下财富,生产的人很少而挥霍的人却很多,怎能不枯竭!资源是有限的,用之无度会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自从大汉建国以来,已近四十年了,国库和私人积蓄数量之少,仍然令人悲哀痛惜。一旦老天不按时降雨,百姓就惶恐不安;年景不好,没有好收成,百姓或者出卖爵位,或者自卖儿女,以此换粮度日;此类事情,想必陛下已经听到了。哪有天下如此危险而主上不惊惧的!?
世上有丰年有歉年,这是自然规律;古代圣王夏禹和商汤也都曾经历过。假若不幸出现了方圆二三千里的大面积旱灾,国家靠什么去救济百姓呢?突然间边境有紧急情况,要征调数十百万将士,国家又用什么供应军需呢?战争和旱灾同时发生,国家财力无法应付,天下就会大乱,这时有勇力的人就会聚众劫掠地方,疲困和老弱的人,就相互交换子女吃人肉。政事的治理还没有完全通畅,远方的那些势力强大有称帝野心的人,就会一起举兵争着起事;若等情况发展到这般田地才大吃一惊图谋制止,又怎能来得及呢!资源储备是国家的命脉,如果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粮食而钱财又有剩余,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以它为依凭,进攻就战无不胜,防守就坚不可摧,作战就能胜利,要感化、安抚敌人,或者吸引远方部族归附朝廷,怎么会办不到呢!?现在如果驱使民众归返农事,都依附于土地,让天下人都从事生产满足本人生活所需,让工商业者、游民都改为从事农耕,那么,国家就会有充足的资源,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原本可以使国家富足,天下安定,而陛下却做出了这种令人畏惧的事情,我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文帝被贾谊的话所打动,春季正月,文帝下诏举行“藉田”仪式,文帝亲自耕作,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时节,有关部门的官员请求文帝立皇子为诸侯王,以稳固汉室江山。文帝下诏,先立赵幽王的小儿子刘辟强为河间王,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然后才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到了五月,文帝又下诏说:古代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朝廷会专设鼓励献计献策的旌旗,树立书写批评意见的木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朝政的清明,鼓励臣民前来进谏。现在的法律中,有‘诽谤罪’和‘妖言罪’,这就使得群臣不敢畅所欲言地批评朝政的得失,皇帝也无从得知自己的过失,这怎么能吸引远方的贤良之士到朝廷来呢!因此朕决定废除这些罪名!?
时间一晃就到了九月,文帝又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从事农耕的本业,却去从事工商末业,所以百姓生活艰难。朕对此感到十分的担忧,所以现在亲自率领群臣从事农业耕作,以提倡百姓要重视农业,今年只向天下百姓征收田租的一半。?本年燕王刘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