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380章 冰火两重天

第380章 冰火两重天(1 / 2)

这绝望的呼喊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只见一位约莫六十多岁、戴着老式眼镜、学者模样的老人,正搀扶着他同样年迈、面色焦虑的老伴,站在入口处,无助地四处张望。

老人穿着短袖衬衫,额头和脖颈处却布满细密的汗珠,在明亮的灯光下闪着光,而他身旁的老伴,则不停地用毛巾为他擦拭汗水,脸上写满了心疼和焦虑。

几位离得近的中医师立刻围了上去,关切地询问:“老人家,别着急,慢慢说,您哪里不舒服?”

高老师情绪激动,声音颤抖地叙述起来:“大家好,我叫高林,是退休的高中物理老师。我也不知道造了什么孽,退休后没多久,就得了这个怪病!这上半身啊,一年四季都跟火烧一样,发热、冒汗,体温长期在38度左右徘徊!大冬天睡觉,上半身都得露在外面,盖不住被子,可这腰和两条腿,却冰凉冰凉的!现在这大夏天的,我还得穿两条长裤!到了冬天,更是要裹上厚厚的棉裤才行!冰火两重天啊!难受死了!”

他越说越激动:“去医院查遍了!抽血、CT、核磁共振,全身检查做了个遍,所有指标都正常!医生都说没病,可我这难受是实实在在的啊!我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查不出来的罕见病。”

周围的中医师们一听这症状,起初都觉得这似乎是中医里典型的“上热下寒”证,并不算特别疑难。

几位年轻医生甚至已经准备上前诊察。

“听着像是典型的上热下寒,心肾不交啊。”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医生对同伴低语,“用交泰丸的思路应该对证。”

但高老师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所有人刚想伸出的援手又缩了回去。

“中医我也看过好多啦!”高老师无奈又绝望地摇头,“市人民医院的中医科专家、有名的老中医,我看了不下七八个!汤药喝了好几个月,方子换了好几张,一点效果都没有!钱花了不少,罪一点没少受!我真是没办法了,听说这里有义诊,才拉着老伴过来,想碰碰最后一点运气…”

这话一出,周围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七八个中医都没看好?这病恐怕没那么简单…”

“交泰丸、黄连汤、乌梅丸都是治上热下寒的经典方啊,怎么会无效?难道辨证有误?”

“看来不是简单的寒热错杂,里面必有蹊跷。万一辨证不准,当众失手,这……”一位资深大夫捻着胡须,面露迟疑。

原本几个跃跃欲试的年轻医生也打了退堂鼓,面面相觑,不敢轻易上前。

场面一时有些僵持和尴尬。

就在这时,人群中不知是谁低声撺掇了一句:“诶!‘网红神医’林远志不就在这儿吗?找他试试啊!说不定他有办法!”

立刻有人附和,语气中带着几分看热闹的意味:“对啊!让他看看!正好见识一下‘神医’的真本事!”

也有人表示怀疑:“那么多老大夫都没辙,他一个年轻人能有什么高见?别是炒作出来的吧?”

人群自发地让开了一条通道,各种目光——期待的、好奇的、质疑的、甚至幸灾乐祸的——都投向了刚刚为一位患者看完诊、正在稍事休息的林远志。

高老师夫妇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众人的注视下,踉跄着快步走到林远志的诊桌前。

高老师看着桌上“林远志”的名牌,如同看到了最后的希望,声音哽咽地恳求道:“你就是林医生?你好,求求您!求求您给我看看吧!我实在是被这病折磨得没办法了!”

林远志刚才已经隐约听到了高老师的自述,心中对病情已有大致的推测框架(上热下寒),但为何前医屡治无效,才是关键所在。

他面色沉静,不起波澜,伸手示意:“高老师,您别急,先请坐。让我仔细为您诊察一下。”

他首先为高老师诊脉。

指下感觉,脉象浮取宽大,但重按之下,却显得无力空虚,如按葱管。

再看舌象:舌质颜色淡红,舌苔薄白而润。

与此同时,高老师的老伴依旧在不停地为他擦拭额颈不断渗出的、似乎擦不干的汗水。

脉浮大无力,舌淡红苔白,汗出不止……这几个关键体征瞬间在林远志脑中串联、碰撞、迸发出火花,让他心中豁然开朗,抓住了前医可能忽略的关键。

“高老先生,你除了上边怕热,下边怕冷,还有其他什么症状吗?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吗?”

“哦,这些倒是没什么太大影响,就是我穿这身衣服出去,别人都以为我精神有问题。”

“在之前看中医时,吃过的药方,你还记得吗?”林远志沉声问道,他需要验证自己的猜想。

高老师不愧是退休教师,记忆力极好,他推了推眼镜,努力回忆道:“记得!大概记得!有交泰丸加减的,有黄连汤合方的,还有乌梅丸加减的……用的药不外乎黄连、黄芩、栀子清热,配合肉桂、附子、干姜温下,还有乌梅、党参,大概都是这些药来回组合……我都查过。你需要看药方吗?”

周围旁听的不少中医师闻言,纷纷暗自点头,低声交流:

“用药思路没错啊?交泰交通心肾,黄连清上温下,乌梅寒热并用,都是正治。”

“莫非是剂量配伍出了问题?或者疗程不够?”

“连乌梅丸这样复杂的方子都用了,按理说应该有效啊,奇怪……”

大家更加疑惑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林远志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他环视了一下周围投来探究目光的同道,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肯定,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

“诸位同道,高老师此证,确是‘上热下寒’无疑。但前医用药,之所以无效,关键在于辨证重心有偏,未切中核心病机。”

他指向高老师,条分缕析:“大家请看,高老师虽然上身燥热汗出如油,但请注意其脉象——浮大却重按无力!再看其舌象——质淡红苔白而非红绛黄腻!更重要的是,他并无口干欲饮、烦躁不安、面红目赤等实热之象!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并非实热蕴结,亦非单纯的寒热错杂,其根本在于——真阴亏虚,阴不敛阳,导致虚阳浮越于上!”

他顿了顿,让众人消化一下,然后继续深入,语气铿锵:“阳气浮越在外,鼓动津液,故而上半身发热、汗出不止;真阳实则不足,无法温煦下焦,故而下半身冰冷。这是一种‘本虚标实’之证,本质是阴虚(及阳虚),标象是虚热浮越。前医见热清热,见寒温寒,却忽略了滋养亏虚之真阴这一根本环节。”

他对前方剂逐一剖析:“前医所用方剂,如交泰丸、黄连汤等,其中黄连、黄芩、栀子等苦寒之品,清热泻火固然不错,但其性燥烈,清热之余更容易进一步损耗本已不足的阴液,如同泼油救火,暂缓其标,反伤其本!而乌梅丸虽能酸收敛阴,寒热并用,但其温燥之性,对于此阴液大亏、虚阳已浮之体,恐有温燥助热、更劫阴液之弊!

总之,或清泻太过伤阴,或温燥不适助热,未能紧扣‘滋阴填精、潜阳敛汗、引火归元’这个核心!”

这番分析,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直指要害,让周围许多原本疑惑、甚至质疑的医生茅塞顿开,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不住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