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林远志和文静如搭乘最早的一班高铁,从广南市前往羊城。
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车厢内安静而舒适。文静如显得有些兴奋,这是她第一次以助理身份陪同林远志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学术会议。
林远志则一如既往地平静,翻阅着会议议程手册,偶尔在笔记本上写下几笔。
“林医生,您紧张吗?”文静如小声问,“听说今天会场会有很多中医界的泰斗和老前辈。”
林远志合上手册,淡淡一笑:“学术交流,各抒己见,有什么可紧张的。我们是去学习,也是去分享,平常心就好。”
抵达羊城国际会议中心时,才上午九点。
宏伟的现代化建筑前,已经有不少参会者陆续抵达,其中不乏白发苍苍、气质儒雅的老者,也有许多像林远志一样年轻的面孔,个个步履匆匆,眼神中带着对知识的渴求。
签到,领取资料,步入主会场。能容纳三千多人的会场,此刻已经坐了将近一半的人,熙熙攘攘,交谈声此起彼伏。
这个上座率,比林远志预想的要高出不少,可见如今中医界对学术交流的热情并未消减。
会议准时开始。
几位主办方的领导和中医学界的权威人士先后上台致辞,回顾中医发展历程,展望未来,言辞恳切,寄予厚望。
随后,是几位来自不同地区、颇有建树的中医专家做主题报告。
他们分享的内容,让林远志和文静如都感到有些意外和深思。
一位来自江南某私家中医馆的负责人,在介绍其运营模式时提到:“我们发现,真正高端、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并未没落,甚至需求日益旺盛。但它正逐渐从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转向更注重隐私、定制化和深度服务的‘私人健康管理’模式。
我们的客户多为企业家、高管和社会名流,他们愿意为一对一、长期跟踪、深度调理的纯中医服务支付高昂费用。
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每一位客户的体质偏颇、情志变化、生活习性,真正做到‘一人一方’,动态调整。这种模式下,疗效显著,客户粘性极高……”
另一位来自北方某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在谈及中医教育时则忧心忡忡:“与高端私人医疗的繁荣相比,面向大众的、普惠的中医诊所和中医教育,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萎缩。
培养一名能独立辨证、敢于处方、疗效可靠的中医师,周期长、成本高、回报慢,导致很多毕业生转行,或只能在医院做着边缘化的辅助工作……这值得我们整个行业深思…”
这些发言,勾勒出一幅略显割裂的中医现状图景:
一边是服务于精英阶层的、高度定制化的“奢侈品”中医,一边是面向普通大众的、逐渐式微的“普惠性”中医。
这让林远志的心情有些复杂。
他创办林医馆的初衷,是希望让更多普通百姓能享受到真正有效的中医服务,而非成为少数人的专属。
上午会议的高潮,是省中医院中医科主任徐静的专题报告。
她以详实的数据和典型案例,介绍了省中医近年来在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攻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内容扎实,引人入胜。
报告尾声,徐静话锋一转,目光投向台下,微笑着说:“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老一辈的坚守,也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接下来,我很荣幸地邀请一位近年来声名鹊起、虽然年轻却已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非凡潜力的同行——广南市林医馆的主治医师,林远志医生——上台,与我们分享他的一些临床心得和思考。大家欢迎!”
聚光灯瞬间打在了林远志身上。台下响起一阵礼貌性的掌声,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窃窃私语和探究的目光。
“林远志?就是那个网上很火的‘网红神医’?”
“这么年轻?真的假的?听说他连正式医师证都没拿满年限吧?”
“怎么请他?这种会议不该是严谨的学术交流吗?他能有什么研究成果?”
“嘘,听听他说什么,看看是不是真材实料。”
各种质疑、好奇、甚至略带轻蔑的低语,隐隐传入林远志耳中。
他面色平静,整理了一下衣领,在文静如鼓励的目光中,从容地站起身,走向演讲台。
他站定在话筒前,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深吸一口气,开口了,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
“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林远志。非常感谢徐主任和学会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今天想分享的主题是——《辨证论治的传统:中医的核心竞争力与当代挑战》。”
他没有使用花哨的PPT,只是拿着几张简单的卡片提纲,但话语清晰,逻辑分明:
“随着现代医学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CT、MRI、生化指标………这些客观数据,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参考。
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我们是否过于依赖这些冰冷的仪器报告,而逐渐淡忘、甚至丢弃了中医最根本、最独特的认知世界和疾病的方法——‘辨证论治’?”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
“现在,很多中医看病,首先看的不是患者的‘证’,而是化验单上的‘数’。见到炎症指标高,就堆砌清热解毒药;见到血压高,就罗列平肝潜阳药;见到血糖高,就套用滋阴降糖方……用药的依据,不再是药材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而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的‘抗菌、抗病毒、降压、降糖’作用。这,还是中医吗?”
台下变得异常安静,许多人都皱起了眉头,陷入沉思。
“中医的核心优势,恰恰在于‘辨证论治’这个动态的、个体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林远志继续阐述,语气坚定,“它不拘泥于‘病’的现代医学命名,而是专注于‘证’的个体化呈现。同样是高血压,有人是肝阳上亢,有人是痰湿中阻,有人是阴虚阳亢,有人甚至是阳虚水泛。治法方药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抛弃了这套思维,仅仅根据病名和指标去套方用药,那中医就失去了灵魂,变成了披着中药外衣的、蹩脚的现代医学模仿者,我们的优势何在?”
他结合自己近期治疗的几个疑难病例,简要说明了如何坚守“辨证论治”思维取得疗效,最后总结道:
“我并非反对借鉴现代科技,而是呼吁回归中医本体思维。仪器检查可以作为‘望闻问切’的延伸和补充,但不能替代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只有坚守‘辨证论治’这个根,中医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竞争中,保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生命力。”
他的发言结束,台下沉默了片刻,随后,响起了一阵不算热烈但持续的掌声。
有人点头表示认可,有人面露不屑,有人陷入深思。
徐静主任带头鼓着掌,眼中流露出赞赏。
五分钟的发言,时间掐得刚好。
林远志鞠躬致意,在一片复杂的目光中,平静地走下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文静如激动地低声说:“林医生,讲得太好了!特别是最后那句‘保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简直说到我心里去了!”
林远志只是淡淡笑了笑:“一家之言,能引起一些思考就好。”
上午的会议结束后,进入了茶歇和自由交流时间。很多人围在几位老专家身边请教问题。
这时,几个看起来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女,怯生生地凑到了林远志身边。
“您好,林医生!打扰一下!”为首的一个戴眼镜的男生鼓起勇气开口,脸上带着崇拜和紧张,“我们是从天东省来的,在老家县中医院工作。我们、我们特别佩服您!”
“是啊林医生!”旁边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接口道,眼神发亮,“您在网络上名气那么大,还能坚持这么纯粹的中医思维,太不容易了!我们看到您就像看到了偶像一样!”
另一个短发女生也连连点头,语气带着羡慕和苦涩:“我们在医院,天天就是写病历、跟诊、打杂,老专家根本不让我们独立接诊,就算偶尔给个机会坐诊,也根本没人挂我们的号。感觉一身本事没处用,都快憋疯了!像您这样,年纪轻轻就能自己开医馆,病人还那么多,简直是我们不敢想象的梦!”
他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基层年轻中医的困境和对林远志的羡慕,最后,那两个女生还红着脸,大胆地向林远志索要了联系方式,希望能以后多多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