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志并没有拒绝,温和地鼓励了他们几句,和他们交换了微信。
看着这几个充满热情却又面临现实的年轻人离去,他心中也有些感慨。
文静如在一旁轻声笑道:“林医生,您现在可是年轻中医里的‘顶流’了,粉丝都追到学术会议上来了。”
“什么顶流,都是虚名。”林远志摇摇头,“他们羡慕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能真正实践中医、得到患者认可的那种状态。这是整个行业环境的问题。”
中午在会议中心的自助餐厅,林远志和文静如刚取好餐坐下,两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中医就端着餐盘,笑呵呵地走了过来。
“小伙子,不介意我们两个老家伙拼个桌吧?”一位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的老者笑着问。
“当然不介意,两位老师请坐。”林远志连忙起身示意。
两位老人坐下后,自我介绍起来。
高大老者叫张汉龙,另一位气质更显沉静的老者叫景玉。
他们都是来自北海,开了几十年个人中医馆的老先生。
“林医生,你在台上的发言,我们听了。”张汉龙爽朗地说,“有见地!有骨气!现在年轻人里,能这么清醒认识中医根本的,不多了!”
景玉也微笑着点头,语气温和:“是啊。我们两个老家伙在火?真是后生可畏啊。我们这次来,也是想跟你取取经,看看现在年轻人是怎么把医馆经营好的?我们那边,老一套模式,越来越难喽……”
林远志对前辈很尊重,详细地介绍了林医馆目前“以专长分科,老中青结合,核心医生把关,助理团队协同”的运营模式,分享了如何通过适度宣传和扎实疗效吸引患者,以及如何平衡公益性与运营成本的心得。
张汉龙听得连连拍腿:“好!好!思路活络,又不离根本!比我们老家伙守着一亩三分地强!林医生,你真是中医未来的希望啊!”
景玉则看着林远志,眼中流露出一种复杂的追忆和感慨:“林医生,说起来,我年轻游学的时候,有幸在岭南见过邓金海邓老一面,受过他几句指点,受益终身。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他的关门弟子(外界多如此认为),真是缘分啊……”
林远志闻言,连忙谦逊地摆摆手:“景老您过誉了。我其实只是邓老的记名弟子,蒙他老人家不弃,指点过几次,并未得真传,实在不敢以弟子自居。”
景玉却摇摇头,语气肯定地说:“记名弟子也是弟子!邓老眼界极高,能得他认可,这本身就是极大的认可!你们学校用的那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主要编者就是邓老。他的学术思想,你肯定早已潜移默化,融入血脉了。不必过谦。”
听到恩师事迹,林远志心中也涌起敬意和怀念,不再多言。
一顿午饭,在愉快的交流中度过。
告别两位老前辈后,林远志和文静如前往下午的活动场地——一楼大厅的大型义诊区。
偌大的展厅里,整齐摆放了上百套桌椅。
许多参会的中医师都在桌后坐定,挂上了自己的名牌和单位,免费为闻讯而来的市民们提供义诊咨询服务。
现场人头攒动,尤其以老年人居多,气氛热烈。
林远志先是带着文静如观摩了几位不同流派、不同专长中医师的义诊过程,学习他们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辨证的思路。
随后,他也找了一张空桌坐下,文静如帮他将“广南林医馆-林远志”的名牌摆放好。
果然,“林远志”这个名字和略显年轻的面孔,很快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快看!是那个网红林医生!”
“真的是他!比视频里还年轻!”
“走走走,去找他看看!机会难得!”
很快,林远志的桌前排起了一条不长但稳定的队伍,与其他一些门可罗雀的摊位形成对比。
这也引来了周围不少同行或好奇、或审视、或略带嫉妒的目光。
更有不少人拿出手机,对着他拍照录像。
文静如也拿出手机,一边协助维持秩序,一边记录着现场画面,低声对林远志说:“林医生,这都是很好的宣传素材,回头剪辑一下,放在我们医馆公众号上……”
林远志头也没抬,一边为一位老人诊脉,一边淡淡地吐槽:“现在医馆的号都已经抢破头了,还需要宣传?你是嫌我还不够忙吗?”
文静如吐了吐舌头,不敢再多话。
林远志静心凝神,不慌不忙地接待着每一位患者。他问诊详细,察舌按脉一丝不苟,解释病情深入浅出,开出的方药也力求精简对症。
扎实的基本功和沉稳的气度,让一些原本带着看热闹心态而来的人,也逐渐变得信服起来。
这时,一位六十多岁、身材干瘦、面色潮红的老大爷坐到了他的面前,声音沙哑地说:“医生,我这高血压快十年了!难受啊!”
老大爷自称姓赵,详细叙述病情:“天天头晕眼花,耳朵里老是嗡嗡响!最难受的是嘴巴干、嗓子干,像冒火一样!晚上经常干醒,必须爬起来喝一大杯水才能接着睡!吃了好几种降压药,现在血压还是居高不下,一直在180/110上下晃荡,再也降不下去了!医生说我是‘顽固性高血压’,也没啥好办法了,听说这有义诊,我就来碰碰运气……”
林远志仔细为他诊察:脉象数而无力,重按则空;舌质红绛,舌面干燥无津,苔少而光。一派阴液枯涸,虚阳浮越之象。
“赵大爷,你这高血压,根子不在肝,而在肾。”林远志清晰地说道,“肾阴亏虚得太厉害了,阴不制阳,导致虚火上炎,逼迫气血上冲,所以血压降不下来。口干舌燥、耳鸣头晕,都是虚火灼烧、清窍失养的表现。治疗不能单纯降压,必须大滋肾阴,引火归元。”
他提笔开具处方,思路清晰: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为基础,重加玄参、生地、麦冬增强滋阴降火之力;加女贞子滋肾阴;加石决明平肝潜阳;再加怀牛膝引火下行,引血下行。
他将药方递给赵大爷,叮嘱道:“这个方子,先吃七剂。一周后,如果口干、头晕有所缓解,您可以去广南市林医馆复诊,到时候我给您加个号,再根据情况调整方子。”
赵大爷点头致谢,拿着药方走了。
然而,林远志这个方子,却引起了旁边几位同样在义诊的中医师的低声讨论。
一位中年医生伸头看了一眼方子,忍不住摇头,对同伴低语:“这方子太滋腻了吧?全是滋阴的药,熟地、麦冬、玄参,老人家脾胃运化能力弱,这么吃,就不怕碍胃生湿,导致腹胀腹泻吗?是不是太激进了?”
另一位也附和道:“是啊,治疗高血压,常规思路怎么也得用点钩藤、天麻平肝,或者夏枯草、黄芩清热,甚至加点有明确降压报道的鬼针草之类的草药。他这方子,一味所谓的‘降压药’都没用,能有效吗?值得怀疑。”
他们的议论声不大,但林远志和文静如都隐约听到了。
林远志面色如常,仿佛未闻,继续叫下一位患者。他坚信自己的辨证无误,用药直指病机,无需迎合所谓的“常规”或“药理”。
文静如则有些不服气,但又不好反驳,只能暗自记下。
这时,那位刚才提出质疑的中年医生看了看时间,站起身,对周围几位同行笑道:“下午的研讨会,我有个关于‘中医分型论治高血压临床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会分享一些我们团队总结的更稳妥、更有效的方药思路,欢迎大家到时候来听听,多多指正!”
言语间,带着几分自信和向林远志这边隐隐的挑战意味。
文静如小声问林远志:“林医生,下午的研讨会,我们还去听吗?”
林远志摇摇头,语气平淡却坚定:“不去了。我们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见识了,交流了,分享了,就够了。我订了下午两点半的高铁票,回广南。医馆里还有一堆事,还有病人在等着。”
就在他准备起身收拾东西离开时,突然,义诊区入口处传来一阵骚动,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穿透了嘈杂的人声,猛地炸响:
“哪位神医行行好,求帮我看看这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