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351章 救灾网红医生

第351章 救灾网红医生(1 / 2)

抗洪抢险归来,林远志在家踏踏实实睡了两天。

身体的疲惫容易恢复,但精神上的震荡,却需要更长时间去消化。

那十几天高强度的救援经历,成功救治的欣慰、误判病情的教训、面对质疑的压力……种种情绪交织,让他仿佛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淬炼与成长。

第三天下午,他才真正缓过劲来,出门打算买些日常用品。

刚走到楼下,就感觉有些不对劲。

几个平时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看到他时眼神似乎多了些探究和好奇,甚至有人远远地指着他说了几句什么。

他疑惑地走到常去的便利店,老板一看到他,立刻热情地打招呼:“哎哟!林医生!你回来啦?厉害啊!上电视啦!我在新闻里看到你了!给部队首长治病,这可不得了。”

林远志一愣:“上电视?”

“对啊!省台新闻!还有好几个网站推送呢!说你是什么……中医新星!抗洪神医!好多镜头呢!”老板一边给他拿东西一边兴奋地说。

林远志这才反应过来,大概是李晓薇记者他们的报道开始播出了。

他含糊地应了几句,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这种不安很快得到了证实。

等他回到家,打开手机,瞬间被各种信息淹没。

微信里多了几十个好友申请,很多是多年不联系的同学,甚至还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留言都是“看到新闻了,牛逼啊!”“老同学出息了!”“神医,以后看病就找你了!”。

更让他头皮发麻的是社交媒体。

他曾经注册过,但平时几乎不用的微博留言板,竟然被人扒了出来,

本地新闻号转载的抗洪救灾系列报道中,凡是有他镜头的片段,点击量和评论数都异常的高。

一些言辞激烈、充满质疑和敌意的评论并且迅速占据了热门位置:

“又来一个‘中医神医’?呵呵,剧本能不能换换?过去二十年这种戏码我看吐了!”

“坐等打假!又是一个资本包装出来割韭菜的!坐堂、开课、卖药三件套准备上了吧?”

“查过了,刚毕业,执业证才拿到没多久吧?就这经验敢处理急症?摆拍的吧?电视台收了多少钱?”

“提醒大家警惕!这种‘救灾网红医生’最坑人!利用大家的善良和对疾病的恐惧,最后目的都是掏空你的钱包!想想当年的刘洪斌、李炽明!”

“中医就是被这些搞玄学、弄虚作假的骗子给搞臭的!正经中医学院毕业的都在医院老老实实规培呢,谁会跑灾区去‘表演’针灸治病?”

“有没有人组团去广南市‘拜访’一下这位林神医啊?看看他到底几斤几两!”

……

这些评论如同冰水浇头,让林远志瞬间从救灾归来的些许成就感中清醒过来。

他感到一阵莫名的荒谬和深深的无力。他从未想过要成为什么“网红”,更没想过要借此牟利。

他只是在那样的情境下,做了自己认为该做、能做的事而已。

然而,在网络上,他的行为却被赋予了各种阴谋论的解读,成了某些人眼中“招摇撞骗”的证据。

他看着那些充满戾气的文字,甚至有人扬言要人肉他、来“打假”,心里堵得难受,却又不知该如何辩解,最终只能无奈地放下手机,眼不见为净。

这种被误解、被恶意揣测的滋味,比连续熬夜看病还要让人疲惫。

就在他心情低落之时,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打了进来。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

“您好,请问是林远志林医生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干练、清脆而又不失温和的女声。

“我是,您哪位?”

“林医生您好,冒昧打扰。我是广南市杏仁堂的负责人,我叫萧宣。”对方自我介绍道。

林远志心中一动。杏仁堂?

这可是广南市有名的老字号中医馆,历史悠久,口碑素来不错。他听说过,但从未去过。

“萧女士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我看了近期关于西虹市抗洪救灾的系列新闻报道,其中有很多关于您的片段。”萧宣的语气很直接,“您在那种极端条件下运用中医急救和处理疑难杂症的思路与效果,让我非常印象深刻。”

林远志闻言,心里那根因为网络恶评而紧绷的弦微微一动,但随即又生出警惕——该不会又是想来蹭热度或者有什么其他目的的吧?

他谨慎地回答:“谢谢,那都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完美。”

萧宣似乎听出了他的顾虑,轻笑了一声,语气坦诚:“林医生不必多心。我打电话给您,不是基于新闻炒作的热度,而是我相信我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新闻报道或许有剪辑和侧重,但您面对病人时的专注、辨证时的思路清晰,是演不出来的。那是需要扎实功底和大量实践才能沉淀下来的东西。”

她顿了顿,直接抛出橄榄枝:“我们杏仁堂目前正需要像您这样有想法、有胆识、愿意沉下心来钻研医术的年轻医生。我想正式邀请您来杏仁堂坐堂应诊。我们可以提供底薪加业绩分成的模式,具体待遇我们可以面谈,绝对丰厚,能体现您的价值。不知您是否感兴趣?”

这番话说得诚恳在理,尤其是那句“相信自己的眼光”,让林远志因为网络恶评而有些发冷的心感到了一丝暖意。

他确实需要一份工作,而杏仁堂这样的平台,既能接触大量病例积累经验,又能在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中实践所学,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感谢看重。”林远志的语气缓和了许多,“不知道,我能否先去看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