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349章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349章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2 / 2)

“瘀血。”

他再次仔细查看李大爷紫暗的嘴唇、紫暗的舌质……

这些都是瘀血的典型表现啊!

林远志心中惊呼。

之前的辨证,只抓住了‘阳虚水停’,却完全忽略了‘血瘀水停’这个关键病机!水血同病,相互影响!血行不畅,则水液运行更加受阻;水湿壅盛,也会进一步阻碍血行!我只温阳利水,而未活血化瘀,等于只疏通了一半的渠道,自然无效,甚至可能因为温药助热而加重水血互结。

想通了这一点,他立刻取出针灸针,对李大爷说:“大爷,我先给你扎几针,活血化瘀,通络利水!”他选取了血海穴(活血要穴)、三阴交(活血、调肝脾肾)、地机穴(健脾活血)等穴位进行针刺。

针刺后,他准备开方,首先想到的是桃花化浊汤之类的方剂,以活血祛湿为主。

但下一个瞬间,他又犹豫了。

——不对!脉象是细数无力……细为阴虚,数为虚热,无力为气虚……

他猛地抬起头,再次追问李大爷几个之前忽略的关键问题:

“大爷,你口渴吗?想不想喝水?”

李大爷虚弱地回答:“口很干,很想喝,但不敢喝,喝了肿得更厉害。”

“大便怎么样?通畅吗?”

“便秘,两三天一次,很干。”

“小便颜色怎么样?黄吗?”

“比较黄。”

“身上有没有刺痛的感觉?比如针扎一样?”

“那倒没有。”

口渴、便干、尿黄!

这三个症状如同惊雷在林远志脑中炸响!

阴虚,这是津液不足的表现!

如果是纯阳虚,那应该是口不渴、便溏、尿清长。

他几乎要喊出来,暗想:“真是大错特错!我之前的辨证是片面的。只看到了‘阳虚’(畏寒、水肿、苔白滑),却完全忽略了‘阴虚’(口干、便干、尿黄、脉细数)这一面!

病机根本不是单纯的阳虚水停,而是阴阳两虚,本虚标实!尤其是肾阴阳两虚。肾主水,肾阴阳俱虚,气化无权,导致水湿内停;同时阴虚内热,也会耗伤津液,导致血液粘稠运行不畅(血瘀)和肠道失润(便秘)。

之前用的真武汤、参附汤等药方,虽然温阳利水,但性偏温燥,对于阴虚患者来说,犹如火上浇油,进一步耗伤了本已不足的阴液,导致水液更加粘稠难行,所以水肿反而加重。

方向完全错了!

真正的病机应该是:肾阴阳两虚,兼有血瘀水停。治疗必须阴阳双补,活血利水!”

“用济生肾气丸!”林远志果断说道,“这个中成药是在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温阳,牛膝活血、车前子利水.”

恰好医疗站的药库里备有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其中就有济生肾气丸。

薛玉兰立刻跑去找来,取出一包,用温水化开,小心翼翼地给李大爷喂了下去。

这一次,林远志没有离开。他守在病床旁,密切观察着李大爷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乔军医、曹云平、薛玉兰等人也都紧张地等待着,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期待和不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大约四十分钟后.

一直昏昏沉沉的李大爷忽然动了动,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声音:“嗯,我想上厕所……小解!”

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曹云平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和另一个志愿者一起,小心翼翼地搀扶起肿胀沉重的李大爷,去了临时厕所。

片刻之后,两人搀着李大爷回来,曹云平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尿了,尿了好大一泡。颜色还是很黄,量很大,估计有四百毫升。”

李大爷喘气似乎也顺畅了一些,虽然依旧虚弱肿胀,但眼神里多了丝轻松:“感觉比刚才舒服了点。”

林远志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

他知道,这次方向终于对了。他叮嘱了夜班护士注意事项,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去休息。

第二天早上八点,林远志早早地来到急诊区查看。值班的小护士看到他,高兴地说:“林医生!李大爷后半夜三点又起来解了一次手,尿量不少!然后就睡得很安稳,一直睡到现在还没醒呢!”

林远志轻轻掀开被子查看,只见李大爷双腿那吓人的透明肿胀已经明显消退,虽然还有水肿,但皮肤已经出现了褶皱,按下去也有了弹性,不再是最初那种坚硬的指坑了。

呼吸平稳,面色也改善了不少。

林远志这才真正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这时,戴医生也来上班了,听说昨晚的惊险经过和最终结果,她找到林远志,语气复杂地说:“林医生,听说昨晚情况很危急,你两次用药病情反而加重了?”

林远志坦诚地点头:“是,戴医生。是我一开始辨证失误,用错药方,所以加重了病情。还好最后及时纠正,改用阴阳双补的济生肾气丸,才起了效果。”

戴医生沉吟了一下,以她西医的视角提醒道:“中医辨证看来确实非常复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的重症,如果没有十足把握,最好还是及时转院,毕竟医院有更全面的抢救设备和支持手段。”

林远志表示理解:“你说得对。不过现在李大爷情况已经稳定并好转,我想是否可以让他继续服用中药观察?如果他能持续好转,或许可以免去转院的奔波和风险。”

戴医生看了看生命体征平稳的李大爷,点了点头:“好吧,既然有效果,可以继续服药观察。但必须密切监测!”

昨晚林远志两次用药失误导致病情加重、最终又力挽狂澜的惊险过程,早已在小小的医疗站内传开。

在灾民和战士们中间引发了不小的议论和影响。

支持者认为:“林医生也是人,难免有失误,但最后能找到问题治好病,就是本事!”

“中医这么复杂,能调整过来就不错了!”

“要不是林医生,可能大爷昨晚就危险了!”

质疑者则担忧:“看来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差点出大事!”

“这么重的病,还是得靠西医设备保险点!”

“下次可不能随便让中医试了,太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