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漕运(2 / 2)

“妙啊!此女果然心思灵秀,通透至极!”

他深知,当今圣上最是务实,厌弃空谈,最喜那些能直面民生疾苦,提出切实可行建议,能扎扎实实落到百姓头上的策论。

秦熙此举,看似简单,却意外地契合了上意,直接将辩学的立足点拔高到了“经世致用”的层面。

若不是碍于身份,他都想亲自上台去辩上一番了。

王则坚完全没料到秦熙会来这么一招,顿时有些措手不及。

他平日最喜吟风弄月,钻研诗词歌赋,于实务策论一道上,本就涉猎不深。

更遑论要面对台下这些可能字都不识的百姓,用他们能听懂的话来阐述?

他额角微微见汗,心中暗叫不妙。

但此刻众目睽睽,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加之他内心深处,仍旧不相信秦熙一介女流,在学问上真能胜过自己这正经官学出身的学子。

于是,他强自镇定,点了点头,硬着头皮道:

“好!就依姑娘所言!”

出于礼节,也是想试探虚实,他让秦熙先出题,他来应答。

秦熙也不谦让,略一沉吟,便开口道:

“我的题目,关乎国计民生之根本,漕运。”

她声音清越,将话题徐徐展开:

“前朝开元年间,国力鼎盛,都城长安作为天下政治中心,人口激增,粮食与各类物资需求巨大,高度依赖南方供给。”

“于是,漕运便成了连接江南富庶经济区与关中政治中心的生命线,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当时漕运面临重重挑战。”

“黄河三门峡段,险滩密布,水流湍急,漕船行此,粮米损耗率竟高达三成。”

“运河河道,年久失修,淤塞频繁,疏浚维护,耗费银钱无数,成本高昂。”

“再者,漕运管理体系松散,官员层层克扣,押运漕军苦不堪言,逃亡者众……”

“请问王先生,依你之见,此漕运之利何在?弊何处?若身处其时,当如何权衡,又可有何良策以解其困?”

此题一出,王则坚脸色微变,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他知道自己大意轻敌了。

此题看似只是问漕运利弊,实则内涵极深,涉及地理、水利、财政、吏治等多个方面,绝非泛泛而谈“南粮北调很重要”或“损耗大是问题”就能应付过去的。

他搜肠刮肚,思索了片刻,勉强答道:

“漕运之利,在于沟通南北,调运粮秣,供养京师,稳固朝廷,此乃国之命脉……”

“其弊,在于路途遥远,损耗巨大,如姑娘所言,三门峡天险难越,耗费人力物力……”

“至于对策,当……当选派得力官员督管,严惩贪腐,加派人手护卫,兴修水利,疏浚河道……”

他答得磕磕绊绊,多是些浮于表面的套话,未能深入剖析问题的核心,更未提出任何具体的解决思路。

台下稍有见识的百姓听着,都暗暗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