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细节是关于太子刘盈的。
当时,南方传来消息,淮南王英布谋反。英布曾是项羽麾下的一员猛将,后来投降刘邦,并且在灭项战争中立下大功。面对这种级别的对手,刘邦一般情况下肯定是要亲自领兵才行。
但是这次,刘邦却突发奇想,让太子领兵去镇压英布叛乱。
消息一出,所有人都炸锅了。先不说从没上过战场的小太子,面对久经沙场的猛将英布根本没有胜算。单说刘邦手下那些老将领,都是太子叔伯辈的人物,这些老兵油子能听他一个小菜鸟的话?
这场仗,赢是不可能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单看怎么输。要是直接死在战场上了,那正好,可以名正言顺的换太子。要是没死呢,丧师辱国,正好多了一个废太子的借口。
反正无论如何,太子领兵出征,得力的都是戚夫人母子。所以,你要说,刘邦让太子出征,没有戚夫人在背后撺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刘邦这人吧,说到底就是后世会偷奸耍滑但是对女人不太了解的家伙。
所以。
才会一次次被戚夫人母子给当做枪使,当然,这里面也有刘邦偏心了的原因,不过说到底还是戚夫人的责任。这件事情好在,最后经由大臣们的力劝和吕后的求情,刘邦还是自己上了战场。
不然。
估计还真被这个女人得逞了。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刘邦在后来临死前,大概也意识到了,他死后,吕后会报复戚夫人母子。
因此他让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周昌当了刘如意的国相。
周昌不但为人正直,不畏权贵,而且在储君问题上,一再力保太子刘盈,算是对吕后有大恩。
刘邦这样安排,也是指望吕后能看在周昌的面上,放刘如意一马。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刘邦临死前,只安置了刘如意,却没有安置戚夫人。
如果他想安置戚夫人。
完全可以让戚夫人跟着儿子一起去封地。
皇帝还没死的时候,就让妃子去儿子的封国当太后,这种情况汉朝时有发生。换句话说,刘邦很有可能是在弃车保帅。留下戚夫人来承受吕后的怒火,好增大刘如意被保全的可能性。
毕竟,如果刘邦两个都想保,可能会进一步激怒吕后,导致两个都不保。不过戚夫人显然没有领会刘邦的意思。
一开始,吕后并没有直接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而是把她囚禁起来干粗活。而被囚禁的戚夫人,不知道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一边干活,还一边唱歌。歌词的内容也很作死。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时谁告汝。」
大概意思就是,谁来帮我告诉我儿子,我在这受罪呢。
通过这首歌的歌词就可以看出来,戚夫人这个时候已经昏了头了。
她不明白,儿子不来救她,他们母子都能活,而来救她,母子俩都得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如意在封地有兵、有钱,如果吕后杀了他母亲,他很有可能会愤而造反。虽然吕后不会怕一个毛孩子造反,但是此时太子刘盈才刚刚登基皇位还没有坐稳。
吕后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儿子找麻烦。所以,只要刘如意安然的待在赵国。吕后最多也就折磨一下戚夫人。
绝不会杀她。
反之,如果刘如意要救母,他能怎么救?
要么进京跟吕后理论,那正中吕后下怀,原本吕后就一再派遣使节,想要召刘如意回京为的就是瓮中捉鳖,低成本的除掉他们母子俩。这显然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刘如意也不可能走。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直接造反,但是戚夫人没死,刘如意在这种情况下造反,不但没人会站他那边,还正好给了吕后口实,出兵平乱,杀了他。因此,其实这也是一条必死无疑的道路。
戚夫人压根就没能看到这点,要不怎么说她是个绿茶,而不是英豪呢,她的对手可是最接近武则天的女人。
歌谣很快传到了吕后耳朵里,也彻底激怒了吕后,吕后找借口将周昌从刘如意身边调走之后。
便是将刘如意骗回长安,毒杀了这个曾经的敌人。而接下来就是吕后的心理变太施展心中怨恨的时间了。
你不是爱唱歌吗?你不是爱跳舞吗?勾搭的刘邦恨不能弄死我们母子,给你们母子让路么。
我现在就拔了你的舌头,剜了你的眼睛,熏聋你的耳朵,砍了你的四肢,你再唱啊你再跳啊!
这估计就是吕雉当时心中的发泄,如果人们能够从吕后的角度,重新回顾了一遍她和戚夫人的恩怨。
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戚夫人频繁挑衅,坑害吕后母子三人,而吕后只能勉强招架,被动防御。直到刘邦死后,吕后才有反手之力,成功反杀戚夫人,将长年积累的怨气发泄出来。
长久生活在压抑,恐惧,惶恐,不安的环境里。
谁来了估计都跟吕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