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不得志的原因(1 / 2)

是的。

从国家博弈的层面上讲,这场战争究竟值不值得,绝对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为什么王玄策不得志的重要原因。

要知道。

在王玄策打古印的这个阶段,吐蕃正在崛起,这个雄踞在青藏高原上的王朝,已经表现出对外扩张的野心。

李世民以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就是想通过和亲改善与吐蕃的关系,尽量遏制吐蕃窥视唐帝国的觊觎之心。

最好不要兵戈相见。

因此。

其实唐蕃之间的蜜月,并不代表永久的和平。

稍微懂得一点儿国家政治的人都能够明白这一点,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作为一名优秀的帝王,李世民自然也清楚这个道理,他对远交近攻的国际通则也肯定不会陌生。

派遣使团出访天竺,其实除了拿到制糖之法外,y6e有效仿汉武帝当年让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结为盟友以对抗匈奴的想法,他想要的其实是加强唐帝国与天竺诸国之间的关系。

使之成为牵制吐蕃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旦唐蕃之间发生战争,吐蕃背后的天竺盟友可以成为有效牵制吐蕃的棋子。

然而。

只能说事情的发展永远都是计划不如变化。

由于戒日王朝所代表的摩伽陀国的政局变化和阿罗那顺的贪婪,一场意义深远的外交行动演变成了令各方都猝不及防的突发战争,而且,帮助王玄策在这场战争中取胜的主要力量竟是吐蕃。

这就有些隐藏的东西在里面了。

虽然唐王朝同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关系很好,但松赞干布其实对手下那帮小兄弟的胡作非为也是无能为力。

这就是非大统一政权的一个弊端。

因为民族多而复杂,各种势力各自为阵,是名义上的统一体,根子上还是各自为阵的部落联盟。

这些不怎么能被约束的部落势力,其实对唐王朝也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边地民众的伤害也几如当年匈奴犯边一般。

一直都让太宗头痛不已。

虽然王玄策取得最终胜利,令李世民也感到脸上有光,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还是打乱了唐帝国的外教部署。

没错。

这样惊天动地的却打乱了唐太宗以夷制夷,夹击牵制的基本国策,算得上是直接毁掉了一个稳定的格局。

正因为此。

在欣赏王玄策功业的同时,其实太宗也有难言之隐,因为王玄策打的一个本是该合纵连横的对象。

他对此能怎么做呢?

自然是不可能对王玄策大封特封。王玄策无论打了多大的胜仗,也没占领古印一寸土地,。

古印仍然在古印人手里。

他们所损失的不过是一点有限的人力物力,相反由手没了古印的制衡,高原王吐蕃便成了唐朝后方的大患。

王玄策破坏了大唐的战略计划,当然,肯定不是有意破坏,不然的话他估计就是骨灰都得被扬掉了。

他破坏了唐太宗的战略大计,李世民绝对很头痛,所以不贬王玄策,不杀王玄策便是王玄策的万幸了。

封侯之事当然是想也别想的。

其实吐蕃之所以那么爽快的帮王玄策,也有接着这个机会去消除隐患的原因,只是这一点王玄策并未料到。吐蕃对古印各邦国的战争,绝非只有王玄策这一次。对于尼婆罗来说就更是如此。

虽然后世的你破落只是个夹在龙象之间的小国,但是在七世纪初期时,尼婆罗的国力依然相当可观。

甚至和唐朝一起对吐蕃的文化影响进行竞争。

对于唐朝来说,王玄策在古印的军事行动,除了震慑其他古印邦国,让自身使团不会再遭到袭击外。

其他方面并无任何收获。

而尼婆罗和吐蕃,尤其是尼婆罗,则可以趁此机会威慑古印邦国,并对其施加影响力。即便战后天竺诸国是在惊骇唐帝国的力量,但这场战争毕竟用的是吐蕃和泥婆罗的兵马在打。

因此这种阴影多少会影响到天竺诸国君王的内心。

重新梳理王玄策这一历史事件,其实便可以说是王玄策率领的使团,在古印遭遇了一个小邦国的袭击。

之后以王玄策为首的残存使者,逃到了吐蕃,得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尼婆罗国的支持,王玄策带领带领联军攻破中天竺,让王玄策一行得意报仇雪恨,而吐蕃和尼婆罗则趁此机会扩张领土。

懂了吧。

为什么大唐对于王玄策没有大封特封的原因就在这里,这起事件与其说是王玄策自己和唐王朝的胜利,倒不如说是一场外交事件,所导致的高原国家,对古印平原城邦的一场侵略战争。

获得利益的是吐蕃和泥婆罗,唐王朝则是失去了战略布局,因此,王玄策没有被问罪已经是大唐的包容性在起作用了……不是贬低别的王朝,而是这样的事情,若是放在其他王朝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