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
不管双方的文明史是否在这一刻被注定。
有一点则是所有人都无法否定的。那就是可以说正是王玄策的西行,打开了华夏人掌握并提高制糖法的大门。
战争的血腥残酷与糖的甘甜柔美,竟然神奇地交织在这个看似文弱,但是实则猛的让人咂舌的职业外交官身上。这应该说算是王玄策的幸运和能力造就的史诗,可也绝对是大唐的泱泱盛世成就了这一奇迹。
王玄策不过是一个东宫的小小幕僚级别,仅仅是个七品,平日里也就是做一些文案工作,根本让人很难把他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联系在一起,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罢了。
却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他大败,王妃、王子均被活捉,被俘男女约一万两千人,各类牲畜两万余头。而其他城市也是闻之胆惊。
「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这不是王、蒋二人坐等来的投降,而是领军跋涉数千里,击溃寓居一角的穷寇,主动得来的胜利。新登基,喧嚣不可一世的北古印之王被活捉了,整个北古印都陷入了极端的震恐之中。
都知道俩外国书生带着两队异国联军,在北古印实施了复仇,并成功将北古印最大的国家灭了。
他们背负着国家的荣誉,却遭受了莫名的耻辱。
从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阶下囚徒,变为率众而来、以少胜多、短时间内倾覆整个古印格局的神人。
这样的人,是可以得罪的吗?这样的国家,是可以轻视的吗?显然不是,也正是古印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有接连不断的投降,他们可不想要跟那个倒霉催的篡位者一样成为阶下囚。
如此骇人听闻的战绩所造成的震撼毋庸置疑。
东天竺国王尸鸠摩听闻如此事件,震惊到不敢说话。他再三同人确认是否真的有这么一回事。
结果自然是「真的」。
于是他立马送牛马三万头,犒劳联军,又献上弓、刀、宝璎珞等,表示对唐朝的完全臣服。其他势力也献上异物,并奉献地图,还请了老子像,以表示对李氏祖宗的绝对尊重。
以及对李唐王朝的彻底驯从。
至于戒日王朝所代表的中天竺本身,那就不用说了……战争取得完全的胜利,王玄策安排好了中天竺的国事。
也妥善安置了中天竺的继任者,一切的安排都是那么的有条不紊。
可想而知。
一介从来没有领军打仗的书生,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到底是多么的匪夷所思。也说明了并非所有人都只会纸上谈兵,有的天赋是再怎么掩埋也掩埋不了的。是金子终会有发光的时候。
带着俘虏的敌人王玄策满载而归,回到长安,唐帝国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王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昭告宗庙。在这一次仪式之上,大唐天子李世民对阿罗那顺训斥的很得意。
“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
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很简单,就是李世民很嘚瑟的表示,人要是把眼睛和鼻子沉溺声色,嘴巴和鼻子用来闻臭味,那是自甘堕落败坏品德。你如果不劫掠我大唐使者,与我为敌,怎么可能成为俘虏?
怎么可能落得今日这个下场?
李世民显然对于阿罗那顺的做法也很生气,不过毕竟是天可汗,训斥归训斥,宽宏大量的他还是按一贯处理敌酋俘虏的做法——把阿罗那顺好好养了起来,就跟当初那个突厥的可汗一样。
这不得不说算是李世民的一大爱好?等到李世民死后的那个时期,在其陵寝昭陵前就也还有很多外国首领的石像。
其中自然就有这个阿罗那顺……其实,圈养是比杀死更残酷的惩罚,阿罗那顺余生都活在卑微的悔恨当中。
只有天知道他是多后悔不该抢劫唐使。
不过显然后悔是没有用的一种表现。他作为北古印之王欺凌弱小,周遭国家和本国人民对其意见很大,却畏惧他的淫威,不敢反抗。因此虽然他兵马众多,但是终究是不得民心。
早晚都是得被推翻的命运,王玄策只是提前结束了他的罪恶而已。
虽然这家伙的人数和武器数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最终还是被曾是他阶下囚的王玄策与蒋师仁横扫。
可怜阿罗那顺做了那么久的霸王,到此只能是身在他国卑微为囚,妻妾财宝三千里江山尽归他人。
而曾经被他欺凌的人,食其黍粟,衣其缣帛,享其禄廪,役其人庶,拥有了他的一切。
这种极端的落差,极端的悔恨,比死亡更加折磨人,怎么说呢,谁让他抢劫的是华夏人呢。
王玄策抓回了这个“乱臣贼子”,完全可以说是彰显出了大唐的强大国力。他以一人之力横扫中天竺所产生的震慑效应,让盛世大唐的声名再次在世界范围远播。
以后天竺那边看到大唐的旗帜,那就叫一个不敢怠慢必然礼遇有加,就是因为王玄策这一次的威慑。
按理说创造了这样的功绩,王玄策应该是前途无量才是,然而,就跟之前仙神颁奖的另外两个人杰一样。王玄策还是走上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人杰都会经历的命运——郁郁不得志。
从五品下的官职——这是王玄策一生最高的官衔。
分明做出了如此了不得的战绩。
可唐太宗李世民仅仅将他表彰为「朝散大夫」,只是从五品的散官一枚,手中压根没有什么的实权。
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