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终是郁郁不得志(2 / 2)

这个官职在大唐朝堂上,绝对属于中下流的官职,别说是有如此战功了,可能皇帝一开心就又封了个同样官职的人出来——由此可以看得出来,王玄策这一次战功之后并未受到重视。

自此之后。

王玄策也是终其一生未再升迁。是的,王玄策,凭一己之力、没用大唐一兵一卒,创造了「一人灭了一国」的传奇战功,可立下这样丰功伟绩的王玄策,他仅被表彰为「朝散大夫」。

怎么说呢。

自汉武时张骞通西域始。

同各国的外交便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项重大事件。

在远离中央,通讯不便的情况下,处置意外和极端的事件时有发生,班超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傅介子斩楼兰王首悬于城头的壮举,赢得后世多少人的赞叹,也赢得了多少的名誉。

而独独王玄策,以他维护帝国荣誉,借兵灭敌的不世之功,却是被当时的唐太宗视而不见。

不褒不贬。

只是赏一个仅五品的官职了事,史官也是三缄其口,不但不为王玄策立传,连这灭敌国之大事也不愿提及。

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唐盛世王朝上一桩咄咄怪事了。

王玄策与班超和傅介子的行为一样,都是没有皇帝诏命的擅自行为,行的是紧急情况下的强力反击。

对朝廷来说,失败了,自然就再想其它办法,徐图进展;赢了,当然是大喜过望封官赐爵。

例如这班、傅二人都是被封了侯的。而王玄策之所以没有被大力褒扬,绝对是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关于李世民这样的安排,在后世有很多人猜测,说是王玄策的功绩在当时的唐朝只能算作一般,尤其是在唐玄奘的光芒笼罩之下,王玄策更显得微不足道,这说法乍一看好似有些道理。

毕竟。

唐朝是一个比较尚武的时代,在武将方面那真是人才辈出,李世绩、李靖、李道宗、侯君集、苏定方、薛仁贵等等。这些人都是曾经取得过非常耀眼的战绩,在史书上自然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尚武在这个时代是一种社会风气。

杀敌建功,可谓是深入人心。

普通小角色也都想跃跃欲试,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一旦抓住机会,自然是绝对不能放过。

但有一说一,有这个风气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一回事,就如同后世多少人想要成为职业选手,多少人想要成为网红明星,乃至于多少人想要成为马家人,最后能够成功者不也一样稀少么。

因此。

便可以从这样的例子当中看得出来,王玄策的功劳不算大这种后世说法,显然是一种不怎么站的住脚的说法。

毕竟。

依照王玄策这在后世都能震惊无数人的战绩,怎么可能在大唐只能算一般,那样的话岂能够时隔千年依旧让人瞠目结舌?

王玄策数次出使天竺都是不辱使命,可以说都是圆满完成任务,特别是第二次出使突遭变故,命悬一线,但凭着自己超人的胆略和智慧化险为夷,创造了唐帝国外交史上的奇迹。

这样的功绩再怎么褒奖也绝对毫不为过,绝非是什么功绩不够才没有升迁,也绝非是什么李世民没有识人之明。

其实若是细细研究,深入历史的背景,便能够发现一些端疑。

首先。

要知道李世民是个对军权很敏感的皇帝,原因就不用多说了,凡是懂得他上位史的人都能够明白。

因此。

即使王玄策是在情势紧迫的情况之下,才未经请示自作主张向邻国借兵,但是一个能轻易调动异国军队的外交官。

说到底还是会让李世民感觉到介怀。即使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吐蕃借兵的前提是王玄策的背后站着强大的大唐王朝,然而,李世民也无论如何也不会让王玄策掌握实权。

这属于是帝王之术的制衡之道,不是有才就一定能够得到重用,得是有才,且能够被掌握才能得到重用。

其次。

王玄策之所以不被重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无心之举,却是破坏了大唐的战略目标。

可能有些人不理解这是什么个说法,不要着急,不理解没关系,只需要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局势就明白了。

当时吐蕃想入侵古印,王玄策给了这个机会,打败了中天竺,但是获利最大的是吐蕃。唐没有得大实质性的利益,只是示了大唐天威难犯,对周边国家有了一定的威慑力而已。

除此之外。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利益。毕竟距离太远,就算天竺那边有心臣服,大唐也难以把手伸那么长。反而吐蕃和泥婆罗却趁此机会大捞了一笔,扩充了实力,这绝对不是打通想要看到的局面。

王玄策以一己之力横扫了整个古印,展现了一个男人的血性与智慧,也维护了唐帝国的威望和形象。单从这个层面上讲,王玄策足以比肩傅介子、冯奉世、班超等外交前辈。

然而。

从国家博弈的层面上讲,这场战争究竟值不值得打就有些两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