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沉浸在上位喜悦里的阿罗那顺。
认为大唐不过是远处偏安一隅的小国家而已,就算比较强盛,离非常远的距离也拿他无能为力。
然而。
这个家伙诸不知。
很快他就会为自己的无知付出惨痛的代价。阿罗那顺不仅低估了唐朝的实力,他还小瞧了王玄策这个使臣。
古往今来,能担任外交官的人,岂止是他们口才好?王玄策到达吐蕃边境后,立即发出文书向松赞干布借兵。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王玄策行事非常干脆、利落,并且相当有主见!
哪怕遇到这种突发情况,都能十分冷静地做出精准的判断:天竺内乱,此时出兵正是时机。
但是回大唐搬救兵已然来不及。
还有就是吐蕃和大唐是“姻亲”,削弱天竺实力对吐蕃也是好事一桩,松赞干布无论如何也不会不借兵。
事实也的确如王玄策所料想的那般。
他借到了一万多的人马。
然后。
便是马蹄如风,火花飞溅,空气燃烧,大地在颤抖。两名披坚执锐的汉人将军率领一群异族军队。
朝着青翠欲滴的恒河平原呼啸而下。
阿罗那顺注定要为自己愚蠢的做法付出惨重的代价。
从吐蕃、泥婆罗成功借兵的王玄策,率领近万名士兵马不停蹄地朝着之前那个戒日王朝的地盘驰骋而去。
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使团被截杀,对于一个使者来说是极大的侮辱,这也是对大唐帝国的公然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场因外交风波引发的战争,是龙国与象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冲突,但又显得非常奇特甚至是奇葩——华夏的掌权者,当时的唐帝国毫不知情,估计还在等待着王玄策又带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还有就是,唐帝国这边的统帅是两名外交官,也就是文职官员在指挥,而且唐帝国这边所有士兵没有一个汉人。
全部来自吐蕃和泥婆罗。这场奇葩的战争成了王玄策的个人秀。可惜,资治通鉴外的史书对这场战争的记录更是简略。
只有九十个字。
据《旧唐书》记载: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有一说一。
这大概就是亚历山大打到华夏,然后成为县志记载里一伙莫名其妙的山贼,那个后世的笑话的真实写照。
王玄策搞的这个战斗可丝毫不小,但却根本没有被记载的太过详细,可想而知古代的华夏有多“猖獗”了。非要用个形容的话,就是在武侠世界修仙的那种形容,举世无敌的状态。
当然。
这只是一种比较夸张的形容,之所以记载如此少,其实必然有大唐压根不知道古印实力多少的原因。
毕竟。
两个平日里的“混子文官”都能搞定的国家能有多强?
想来。
这是当时大唐大多数人的思维,可是实际上当真只是如此吗?显然不是,戒日王朝的国力之前就有所展现。
作为篡位者的阿罗那顺,没经历什么战争,自然也是继承了这样的国力,拥有足足几万人的骑兵。
还是象骑兵。
而面对这样国力的一个王朝,王玄策充分展现了华夏人的打仗方针,他在进入恒河平原后,王玄策便直接兵分两路,自己率主力直扑摩伽陀的都城茶镈和罗城,另一路由蒋师仁率领。
在外围设伏。
兵法已经是开始了运用。
王玄策带领的一千二百吐蕃骑兵都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可以说是首战就歼敌两万有余。而听闻已经逃跑了的唐帝国代表团团长率军报复而来,阿罗那顺大惊失色,急忙调集军队迎战。
也是派出了具有浓厚印度特色的大象军团参战。
千万不要笑这种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