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仙神流光的涌动。
王玄策一生的景象自然是开始缓缓展现。
他本来是广西那边的一个小县令,人生的成长轨迹除了自幼聪慧外,其实也没有太多足以称道的地方。只能算是在人才辈出的大唐当中优秀的那一批,可也没表现出顶尖优秀的才能。
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情况。
正因为此。
王玄策前半生的人生不算是多蹉跎,但却也绝对不算是多么的波澜壮阔,就如仙神之前所说的那般低调无比。
贞观十七年三月。
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
同年十二月到达戒日王国,也就是如之前呈现,戒日王的恭敬与礼遇,给大唐和大唐的主人李世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于是乎。
贞观二十一年。
唐朝又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
一行30人出使天竺。四天竺的其他国王,多派使者带着财物来,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
这是王玄策第二次出访天竺。
关山迢迢,旅途漫漫,对于即将见到温文尔雅的老朋友戒日王,王玄策内心充满了期待。
然而。
王玄策并不知道,戒日王一年前在恒河沐浴时竟然离奇溺水身亡。后辈阿罗那顺便是撺掇了王位。
对此。
不会神机妙算技能的王玄策,自然也不可能接到一通电话明白。
他本来的行程应该是这样的:到一个地方,接受一下该地的欢迎礼,盖一下宝印,收一下礼物,夸耀一下国力,然后联络联络双方的伟大友谊,约定一下对方什么时候派使者去自己的国家。
我们好列队欢迎你。离开的时候再开个欢送会,彼此在依依不舍中分别,然后前往下一站,接着再接受下一个国家的欢迎、礼遇、欢送……一切兜兜转转,最终顺利回国。
按理说这任务挺简单的,背靠大唐这座大山,哪个不开眼的敢欺负他们呢?
直到来到了戒日王朝的地盘,他才开始渐渐发现情况有些不太对,因为这个国家好像换主人了?历史上许多小人物,往往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
正在路途上艰难跋涉的王玄策,浑然不知自己即将迎来这样的一个重要时刻。
戒日王死了,因为没有儿子,他一死,国内就出现了内乱。原先是大臣,现在篡权为王的阿罗那顺,没有戒日王那样的才略,也不怎么善良,他脑子也大好使,听说唐朝的使者团来了。
还押着沿途各国送给唐朝的贡品。
这个家伙顿时有了不好的想法,简直堪比隋炀帝附身,他自觉大唐算个屁,非但没有出来相迎还把王玄策等人给劫了。阿罗那顺篡位自立后,越发狂妄,竟下令让两千余人去伏击大唐使团。
抢劫进行得很顺利,没办法,谁让王玄策等人就三十个人呢,贡品都被抢了个精光是不出意外的事情。
甚至就连私人物品也不能幸免。毫无防备的王玄策一行顿时懵了,上次还是美酒相迎这次怎么杀气腾腾?寡不敌众,王玄策使团全部被俘,携带的礼物和沿途各国进献的礼物也被洗劫一空。
使团三十人虽然也是拼死抵抗,但谁让对方足足两千人的兵马,又不是玄幻,他们自然是力战而不敌,几乎全部战死,只剩下王玄策本人及副使蒋师仁,被阿罗那顺得意的抓进了监狱。
关押期间。
王玄策慢慢打听到了事件的原委。
然后。
再怎么也是官场熏陶过的王玄策,便是得出一个非常恐怖的结论——这个阿罗那顺是个二百五!戒日王死了,你现在当家,这是你的内政。沿袭以前外交政策,继续交好大唐这些礼物不都是你的吗?
犯得着派兵来抢吗?
贪图各国进献大唐的财物,有一说一那真的太过于鼠目寸光,王玄策觉得大唐的山大王都比这篡位者有脑子。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抢劫是态度的体现。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阿罗那顺可能也懂,只是他或许并不在乎唐朝的感受?反正从这个做法上看绝对是瞧不起唐朝。
他并没有觉得唐朝像大家都吹嘘的那样国力强盛。况且,一个同旧王室关系极好的国家派出来的使团。
在他心中。
怕是也只能是他清洗的对象。
其中利弊,他必然可能是算计过的,只是,他显然没有一个王该有的思维,以至于比山贼还要不如。
此时抢劫了王玄策的阿罗那顺,甚至还给自己的臣下炫耀,说自己抢劫如何?杀人又如何?
隔着世上最高的山脉,难道那还能派兵打我不成?不得不说,阿罗那顺确实太过于狂妄自大了一点。
所谓井底之蛙可能就是如此。
他也最终为自己的这次失策付出惨痛的代价。
对此。
阿罗那顺一点儿意识都没有,他只惊喜于抢掠下来的贡品的分量,甚至,为了庆祝还轻视了看守。
这绝对是他这辈子做过最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