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给了王玄策逃脱的机会。
王玄策和蒋师仁都在找机会逃跑。
天竺士兵的主业估计是唱歌跳舞,对大唐俘虏的看管不太严密,还真给王玄策、蒋师仁找到机会逃了出来。
他们两人是如何从大牢里跑出来的,后人不得而知,但从仙神颁奖可以看得出来是受到了旧王室暗中的帮助。
再加上王玄策二人确实够机智。
他们连夜脱逃,一路势不可挡,从中天竺狂奔到泥婆罗,又从泥婆罗准备进入吐蕃西鄙。
在这逃跑的过程里。
已经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的王玄策那叫一个憋屈,昨日座上宾,今朝阶下囚,堂堂大唐帝国的代表团长居然被洗劫,身陷囹圄?靠!个人生死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帝国面子往哪里放啊?
死了之后也不能向太宗皇帝交待啊!
作为使节的面子就是帝国的尊严!因此,王玄策知道,对阿罗那顺这样的二百五只能以暴制暴的镇压!
其实作为一名外交官,按说他只要回去复命便算完成任务,还可获得一堆的安抚继续当他的官。
但王玄策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按一般剧本来写的话这个时候王玄策应该灰溜溜的跑回大唐,然后添油加醋的向大老板告一状,然后大老板一生气就派人收拾这帮臭不要脸的。
可是王玄策可不是一般人啊,他从天竺跑出来后越想越难受,自己泱泱大国什么时候受过这帮土鳖的鸟气?
眼神闪烁之间。
他潜藏在内心当中的野兽被激怒了。
于是乎。
王玄策做出了两个决定:
第一,不能坐以待毙,指望唐帝国派人来救援,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而且。
这实在太窝囊了。其次,即便找到了报复机会,也不能随便就饶了对方,否则有辱帝国名声。
想到这里。
王玄策的的隐藏天赋爆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从心里蹦了出来——找吐蕃借兵,灭了阿罗那顺以洗其辱!
怎么说呢。
王玄策的想法并非异想天开。
早在四年前。
文成公主就已远嫁吐蕃赞普弃弄宗赞,也就是松赞干布,唐蕃正处于蜜月期。找吐蕃借几千兵马不是难事。
王玄策出使过吐蕃,松赞干布也依然健在,因此,在打定了这个主意,王玄策和蒋师仁开始了有策划的逃跑。从天竺到吐蕃,需要翻越氧气稀薄的丛山峻岭,被耻辱和愤怒燃烧的王玄策一路跑到了吐蕃。
就像是之前所说的那般,人们会认为摆在王玄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落魄而归向朝廷汇报情况。
李世民听后可能会很生气,但绝对会和大臣们商议如何复仇,然后靠着大唐王玄策就能够报仇雪恨,可是,王玄策根本就没想过这一条路,他有他的第二条路:不逃难,杀回去,灭了他们。
怒来死不顾,决眦肝胆裂。从使团被劫、一众被屠杀,到他们正副二使被关进大牢,复仇的火焰就从未熄灭过。外交是说出来的,更是打出来的。不能认怂,也从没想过认怂。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个多么可笑的想法:两个已经被抢掠得两手空空、身居异国的落魄文士还谈什么复仇呢?
然而。
大家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战争的规律,研究更加特殊的绝不可能胜利的战争的规律。
北奔泥婆罗,蹿向吐蕃,不为逃命,是为借兵。
犯汉必诛不辞险,敢凭孤胆覆江山。
原非帛简牍中客,千载传得册一篇。
他就是要创造历史!
他王玄策是个不记仇的人,因为他有仇当场就报了!
王玄策作为一名杰出的唐朝使官,对吐蕃君臣以及沿路地方官十分熟悉。没有无缘无故的抗拒,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听从。王玄策之所以笃信一定能借到兵马,就是因为他对各国的形势烂熟于心。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自信没有错。
他这一次借兵收获不小,吐蕃借给了一千二百人马,泥婆罗国,也就是后世的尼拨耳也借给了他七千人马。
当时,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也嫁给了松赞干布,因此泥婆罗国的人自然对大唐使者要高看一眼。
吐蕃和泥婆罗的慷慨援手,让王玄策底气大增,旋即以大唐使节名义传檄邻国,又招来一些人马。
加在一起将近一万人。
在寒风凛冽的雪域高原。
仰望头顶触手可及的清澈繁星,这一刻,当年出使途中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冯奉世、班超等外交猛人。
仿佛在王玄策身上集体灵魂附体。
历史。
即将被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