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戒日王就是靠着象军“象不弛鞍,士不释甲”争战四方才建立了戒日王朝,这个军团在古代还是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和战斗力。
不过,王玄策这次带的士兵全部来自吐蕃和泥婆罗,与天竺挨的很近,并不惧怕大象这种庞然大物。
而且。
吐蕃士兵彪悍骁勇,就连唐帝国也很头疼。
倒也算是棋逢对手。
而王玄策一介文官,虽然不是军人出身,但这拨历经隋末乱世的官员,对行军打仗并不陌生更不会怯场。他只是觉得,天呐,我都打过来了,对方不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方反击?
“象军”是南亚地区的独特兵种,士兵坐在大象上指挥冲锋、射箭,后面跟着步兵冲锋确实很强大。
在古代类似于后世的坦克。
大象横冲直撞,敌人很难招架,威力极大。不过这种“装甲作战”也就欺负欺负周边没见过世面的小国家。
王玄策虽然是个没打过仗的文官,但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可是涵盖了非常深厚的战争艺术。
哪会怕几头大象?
兵法读在心里面可就没有忘记。
在王玄策的指挥下。
大象骑兵压根就发挥不出什么大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对于这种大型生物,直接点火就是最好的选择。
动物哪儿有不怕火的,数万“象军”自乱阵脚,士兵被大象踩死无数。阿罗那顺大惊只好守城不出。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吐蕃和泥婆罗的士兵也很玩命,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攻破了茶镈和罗城池,斩杀守军三千多人。
溺水死亡一万多人。随后王玄策开始安抚当地百姓,让蒋师仁带队继续清剿那些不服的还在抵挡的残军。
阿罗那顺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逃跑。
阿罗那顺倒是命大跑了出来,出来后也是越想越气,收拢残兵要和王玄策决一死战,只可惜王玄策没给他这个机会,逃跑路上,阿罗那顺重新纠集残余兵马,准备重整旗鼓再战一场。
没有想到。
蒋师仁已经摩拳擦掌等候多时。一番厮杀下来,摩伽陀士兵溃不成军,阿罗那顺被蒋师仁生擒。死里逃生的摩伽陀残部见国王被擒,又不甘心投降,于是拥立阿罗那顺的王后主持大局。
企图依托乾陀卫江阻挡进攻。
王玄策下令蒋师仁乘胜追击,不给敌军喘息之机。已成惊弓之鸟的摩伽陀士兵见这帮虎狼之师穷追不舍,心无斗志,纷纷投降。阿罗那顺的嫔妃、王子和一万二千人被俘。
蒋师仁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不仅俘虏了一万多人,连国王的王妃、王子们也都捎带脚的抓了俘虏。
还得到战利品牛马三万余头。
战役结束,王玄策复仇之战震惊天竺诸国,各城邦、部落纷纷投降。东天竺国王尸鸠摩动作最迅速。
给王玄策送来三万只牛马犒劳部队;一个名叫迦没路的小国进献宝物和地图,还请大唐赐给翻译成梵语的《道德经》。
没办法。
这么积极也是被逼无奈啊。
这一战实在是让整个天竺都震惊了,短短十几天啊,中天竺被歼灭好几万人,这就是几万头猪估计也不能这么快就抓住啊!
那大唐随便派来的使节都如此强,真的大唐该有多恐怖?由不得这些阿三哥不感觉到心中有无限的恐惧。
他们自然是五百八十座城池赶紧投降,其他小国家赶紧送礼送大礼来安抚王玄策这受伤的小心灵。
以免王玄策捎带脚的把他们也收拾了。对天竺来说王玄策简直是个魔鬼,之前戒日王枕戈待旦兵不卸甲的折腾了几十年才统一了一大片国土,现在王玄策从出兵到结束战斗只用了几个月。
整个天竺都陷入了对大唐巨大的恐慌。
而王玄策呢。他肃清敌对势力,稳定摩伽陀局势后,便把借来的吐蕃、泥婆罗军队打发回去,带上重获自由的使团成员和心如死灰的阿罗那顺,踏上返回唐帝国的路程。
这就是一人灭一国的由来。
王玄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再次铸就了大唐威名。他是文武双全的外交官,能够在异国他乡带着很少的人灭掉一国,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王玄策做到了,并且后来安全的回到了大唐。
冲着这一点。
他就是绝无仅有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