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亲自率领大臣到城外迎接梁怀璥使团,恭敬虔诚地把唐帝国的国书高高举过头顶以示尊崇。
如此顶礼膜拜。
这份虔诚着实很感人。
而当梁怀璥结束访问回国时,戒日王再次派出使团随行。这一来二去,双方就跟走亲戚一样来往多了。
贞观十七年的时间节点,在三月的某一天,李世民派出一支22人组成的使团护送摩伽陀使臣回国,团长由卫尉寺丞李义表担任,副团长是融州黄水县令,也就是这一期仙神认可的上榜之人王玄策。
这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
至于这副使的差事如何落到一个地方县令的身上,不得而知,估计是因为王玄策是虔诚的佛教徒的缘故吧。
也可能是古印这种岭南之地,在帝国精英们看来,纯属蛮僚聚居之地,民风未开他们不愿意前往。
如果想要锻炼一位新官,就让他下这样的基层感受一下,如此一来,理所应当的就是选一些非帝国精英的人去。
当然。
也不可能随便找人,肯定还是要精挑细选,而从这点上看,王玄策应该有着不同寻常士人的优点。
王玄策除了有一般读书人的知书达理,还精通多门语言,极擅沟通。就如当年出使西域的张骞一样。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品质,否则即便是要去一些蛮荒之地,大唐李世民掌控的朝廷也不可能选择他当使者。
毕竟谁都知道李世民是多好面子的人,特别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自然要选能彰显大唐天威的人去。
总之。
不管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让王玄策入选,反正他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他龙象文化交流之旅。
王玄策是唐朝期间出使古印次数最多的外交家,他为龙象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功绩。在出使古印的历程中,王玄策也主导了在最富有文教宣传意味的佛陀故乡,两大历史遗迹上刊勒了汉文碑铭的活动。
当然。
王玄策从古印引进华夏的其他东西也很多,诸如佛经、佛像图样等。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他请回囯供养的佛顶骨舍利。
佛顶骨舍利的传入。
加上早期佛指舍利和后来悟空请回来的佛牙舍利,让长安汇聚了世界三大舍利,这些佛教圣物便使长安成为东方佛都。
据《法苑珠林》记载,这次出访一共在路上走了九个月。
对再次远道而来的大唐使团,戒日王以高规格的礼仪进行迎接。
“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这是在历史记录当中留下的见证。
也不知道是不是怕自家到处都是粪便臭晕了使节。
反正戒日王直接就让自家的国都道路全都焚香,他则率大臣、百姓出城迎接,面朝东方接受大唐国书。
可以说是礼遇到了极点,算是可以当做从属国教课书级别的典范,怎么说呢,欺软怕硬是阿三哥们自古的传统。
对于强者阿三哥们的态度那绝对是做的很好。
当唐使团回国时,戒日王还赠送了火珠、郁金香、菩提树等礼物。所谓火珠,其实就是红宝石或红玛瑙。
龙象握手,两大古老文明跨越喜马拉山拥抱,温馨浪漫,这是一幅多么和谐、温情的画面?
据《法苑珠林》《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
公元641年至648年的八年间,戒日王与唐太宗互派使臣达六次之多,其中二人各发使三次。
平均一年零四个月一次。
绝对是妥妥的蜜月期的国家才有的表现。
这第一次出使,王玄策等人对这个国家印象很好,而当使团踏上回国的旅程,谁也不会想到,包括王玄策自己,他居然将在日后的岁月中,在这片异邦的大地上书写出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大剧。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仙神关于王玄策详细的一生展现,便是能够将这样一个事情清楚的告示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