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古今文人,几人能比?(1 / 2)

当然。

李白就是李白。

他不是什么李三变。

这种给女人写诗的生活绝对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

他不是一个喜欢用诗句去夸女人的诗人,后来借着被人算计的机会,他也算是终于脱离这个漩涡。

他的放浪形骸,不懂收敛锋芒,难免会遭到很多同僚的嫉恨,受到不少诋毁,这就使得他又了辞职的想法。

于是乎。

这个阶段的李白有些惆怅,毕竟,当初成为姜太公的心愿没有实现,所以他想着拾起年轻时修仙的大梦也是好的。

这种想法和思想该怎么去评说呢?无论走哪条路,生来便是不凡人的李白,唯一能够接受的方式就是一步登天。唐玄宗也乐得成全李白的心志,赐金放还,一点也不曾亏待他。

这种“老子不干了”还被老板厚待的情况,可以想象李隆基绝对是惜才的,而对于玄宗的厚赐,李白也觉得是一份莫大的荣誉,至于钱财本身他倒毫不在乎。他这一辈子最不缺的就是钱了。

李白为人任侠仗义,为救朋友急难可以一掷千金,平日寻欢买醉也可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花钱的本领并不比写诗的本领逊色,对于钱这个东西没有丝毫兴趣。

嗯。

是真的没有兴趣。

不是后世那些个什么老马识钱,装出来的没兴趣。

李白有钱的时候可以肆意挥霍,没钱的时候也可以日日窝窝头,顿顿清粥稀饭,对于俗世的享受他看的没有那么的重要。

在那个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毕竟李白花钱如流水的名声,和他的诗才一样名满天下。

真是如假包换的名声,其中并没有一点儿水分。

当然。

这些名声并未带给他多大的实惠。他依旧手中没有天下权,只能当个游离四方的浪人纵横在山水之间。

看着李白的仕途被这股傲气拖累,从此画上句号,多少会觉得可惜。可换个角度想,他原本可以选择阿谀奉承,可以留恋京城中的纸醉金迷,安心当个花瓶,但他没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份傲气,不正是李白最独特迷人的魅力吗?

往后余生,没有官位俸禄,却有山有水有诗有酒有朋友。当个流浪诗人,依旧可以绽放光芒。

挥别了浮躁腐败的功名场,李白用他的浪迹天涯告诉世人:诗和远方,是最美的人间理想。

缺钱是不可能缺钱的,毕竟李白家里面有矿。

是的真的有矿。

李白与其父李客是贩运盐铁的商人,他父亲把生意做得很大,所以李白才能够成为顶级富二代。

自古。

资源买卖最为赚钱嘛。

他的故乡是著名的盐铁产地,李白也曾经因生意的原因,一度长期滞留于出产银铜的安辉。

那个时期李白与矿工打成一片,与矿工同吃同睡同劳作,深受矿工们爱戴,且自运自贩铜铅矿石。

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可想而知到底多么赚钱了。不止如此,他的几任老丈人也不是缺钱的主。

毕竟。

其中两任都是宰相,宰相能有缺钱的么,不可能。他们也很支持李白,李白这么多年又是旅游,又是到处开巡回演唱会,天天不落家,那必须是老婆非常支持,事实上就是因为支持才成了老婆。

这是李白第二个不缺钱的地方,还有就是,皇帝对他也是有打赏,李白结束短暂的「长漂」生活,准备去旅个游,放飞心情,唐玄宗可是给了不少钱的,这个具体数字绝对不是小数目。

根据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描述的「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的话语。

可以断定李白从隆基大大哪里拿的钱绝对不少。此外,朋友和粉丝都纷纷投资李白。为啥?只要是投资李白「环唐旅行」的人,都会获得李白专门写的唐诗一首啊,诗里会出现投资者的名字!

谁不想跟着李白的诗歌一起流芳千古?

为了感谢汪伦的投资——《赠汪伦》。

为了感谢岑勋、元丹丘的投资——《将进酒》。

为了感谢孟浩然的投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投资了李白就能够跟着他的诗流芳千古,如此一本万利的事情谁不想要做?不只是文人墨客们求知若渴,李白的旅行基金里,实际上广告收入是大头!他可是正儿八经的古代带货小能手!

风景区、民宿、酒水、宝剑、皮草广告接到手软!

基本上去过的每个地方,都不会放过广告机会。据说,他写的诗有上万首,流传到后世的只有近千首。他的广告植入是那么自然,你明知道是广告,还是忍不住被种草。

凭着家里的矿业、老丈人家的资助、皇上的打赏、朋友和粉丝们的众筹,以及广告收入李白当然可以仰天一笑出门去。

来个走遍大唐都不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期的游历中,李白在洛阳遇到了自己的头号迷弟杜甫。

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一见如故,彻夜不眠谈心,并且相约再次见面,这对行事洒脱的李白来说也是甚是少见。

一年之中。

两人竟然见了三次面。

其实已经给足了自己这个迷弟面子,也是因为这个迷弟很合他的性格。关于李杜的关系,后世早已脑补出无数长篇虐恋小说。逼乎上还曾红过一篇有趣的回答:若问很重视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大概就是杜甫对李白的感觉吧……但实际上,李白绝对足够喜欢杜甫,不然的话肯定不会和他三番五次共游。

之后。

李白在山的东边结识了一位当地女子,双方情投意合,于是结婚。这次婚姻对李白来说,与前两次很是不同,因为这次他的囊中重新装满了金银,成家立业的花费对他来说已不成问题。

这位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可惜的是,五年后,这位妻子病逝了,李白又一次成了孤家寡人。

不过。

要不怎么说多情总是诗人呢。

一代诗仙的李白的桃花运自然也很旺,没多久,他与一个叫小宗的结识了,小宗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有一说一。

两人相识说来还挺浪漫。有一次,李白在梁园喝醉了,兴致一来,便在墙壁上题诗写了个《梁园吟》的诗句。

李白写完这首诗,喝着酒,便踉踉跄跄走了。他走后,小宗来到梁园,她站在壁前读了读非常喜欢。

这个时候,恰好梁园的人来搞卫生,要擦去墙上的墨迹。小宗不允许,说了句别擦这墙壁我买了。

好一个偶像剧情节。

放在后世那些个偶像电视剧里面,少不了要吸引许许多多的收视率,也保不准会拿来当做是宣传的噱头。

而如此的故事就发生在真实的过去当中。

这事在历史上叫做“千金买壁”。

对一生坎坷的李白来说,他可以说终于遇到一位真心仰慕他的女子。所以,小宗理所当然的成了他的第四任妻子。

当然,爱情在李白这里不是长相厮守,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罢了,要让李白回归家庭生活却是不可能。

此后。

他依然在游山赏水中消磨时光。

采仙草,练仙丹,找仙人,回家和妻子儿女温存。

采仙草,练仙丹,找仙人,回家和妻子儿女温存。

采仙草,练仙丹,找仙人,回家和妻子儿女温存。

...

这般周而复始,本来,已经是决定为此寻觅一生,若是生活能一直如此,倒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然而。

谁知道世事难测。

正在这个已经一心寻找仙缘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不想他成仙,于是官场上的转机便是不期而遇。

“安史之乱”来了。

这绝对是大唐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天宝14年。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三百斤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剑指中原,因此后世鼎鼎大名的安史之乱爆发。

说实话。

叛乱兵变在古代历史中经常发生,且安史之乱最终也被平定,然而,它却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了唐朝历史的转折点。

这自然是有其原因的,如果从一个更宏观的历史角度去看的话,这实际上更是整个华夏历史的转折点。

华夏无论是经济,政治甚至人民的心理,以及华夏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姿态和地位都有了明显改变。

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格局。

强大且统一的汉朝灭亡之后,华夏开始经历了天下三分的格局,而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期。

俗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下,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原并大兴土木。

这个时候的华夏开展了以京杭运河为首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并再次打通已经封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丝绸之路。

同时开创科举制。

为中原的繁盛打下基础。

但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劳民伤财,加上二世隋炀帝的暴虐和脑残,所以在正常的历史上大隋也就二世而亡。到了公元618年的时候,一代开国……工具人李渊在此基础上建立唐朝。

又因为李世民起了一个不好的头的原因,大唐之后的几代皇帝皇位都有些问题,无数皇室后裔在宫廷里血腥夺权。

当然,在这个不断内耗的过程当中,大唐依旧先后击败了东突厥,西突厥,灭掉高句里挡住吐蕃等强敌。

多生孩子算是大唐提倡的一个方针,在人口红利以及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持下,唐军剑指四方鲸吞蚕食。

开始让周围环伺的一众国家俯首称臣。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中期,唐朝的战斗力可以说是达到顶峰。天宝13年全国的户口统计结果为**人,加上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不统计人群,估计全国总人口应该有八千万。

仅长安所在的京兆府特区,就有人口二百万,千万别觉得不算什么,要知道同时期全世界人口才刚过两亿而已。

大唐确实可以说是一个盛世王朝,即使它发展到这种情况人口众多,每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却仍然达到七百斤。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在华夏历史上。

人均粮食占有量直到后世开放后的1982年才改善。

封建帝制的大部分时间不及这一半。

所以。

可以看到影视剧中唐朝的国民个个装扮华丽,档次凸显,油焙热饼可以成为主食的情况倒也不算夸张。

在大唐盛世的时期。

羊肉可以说也是寻常百姓家中的常客。

比较富裕的生活,可能也是导致唐朝以胖为美的因素,当然,不是肥胖,而是比较丰润圆满耳朵那种。这也是体型庞大魁梧的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喜欢的原因之一。

由于统治范围环与四海,管辖民族众多,民族问题当然也要考虑,在这个时期的某些政策也让非汉民族得以安分。

同时给予少数民族在一定意义上相对平等的地位。除了宰相,其他朝中官职以及国防军政要职均向外族人开放。

这在很多朝代和历史上是极为难得的情况。

大唐这个时期对于臣服的国家采取恩威并施的举措。在军事征服之后,运用核心侧锋等手段消除国际问题。

当然。

国际贸易也是当时唐朝统治者相当重视的问题。

唐军之所以把疆域打成图示中这个形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控制丝绸之路,掌握贸易主动权。

华夏的丝绸,茶叶,瓷器流往西域、欧洲换来金银珠宝,葡萄酒,橄榄油等经济作物也可以舶来到大唐。

后世影视剧有一些也是还原了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确实也有国际城市该有的样貌。

要知道,这个时期面积于四倍紫禁城的大明宫,处于长安城的东北方,与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呼应。

在冥冥之中便是召示权力和国力。

155米宽的朱雀大街,更是纵贯成为一个皇城街道。

纵横交错的长安城内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波斯人、高立人、阿拉伯人、日本人、罗马人穿梭其中从商做官。长安的太学院已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学院,大批各国的留学生都在此学习。

学成回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国家汉化。

这个可以参考后世的岛国京都和奈良,也有不少留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在朝堂上担任重臣。

当然。

大唐在同时期的影响力,绝对不是小小岛国可以比拟,只是说明了岛国到了后世也在借鉴大唐的行政策略。

可想而知大唐到底是多么繁华且发达的一个朝代。

歌舞升平并非只是说说而已。

它在同时期的历史地位,比后世的大自由国,高度都要高不知道多少倍,华夏民族在古时候长期屹立世界之巅。

目之所及……不止没有一个能够相提并论的其他文明,甚至于,连敢于直视大唐的文明和国家也没有什么。

大唐开放的包容性使得这些外族求知若渴的来学习这个中原文明的东西,学习他们敬畏如神明的国家的知识。

当然,既然是文明交流,这个学习自然也是有一些相互的东西,唐人将北方大漠以西域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天宝年间,长安城统计在册的胡人就有十万人,因此胡食和胡语以及胡旋舞都传播到了华夏。

还有就是胡人传来了的蹴鞠马球,是的,这个玩意儿是胡人那边的东西,它倒是很快成为长安城中的时尚。

无论宫内还是市井都能够看到有人在玩耍,玄宗李隆基在继位之前就因马球技术高超让世人称赞。

也不知道这些古人知道了后世的国足臭成那个样子会不会气死,咳咳,总之就是胡人彪悍,开放,洒脱有活力的特点,也是传播到了华夏,在当时大唐的汉人甚至皇帝身上都有所体现。

安禄山的胡旋舞得到皇帝的瞩目。

也成为他平步青云的开端。

要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就必须要从这个叫做开元盛世的时期说起。

唐玄宗确实是一位能力出众的君主,至少在唐朝达到鼎盛之前都是如此。

即位之初。

唐玄宗便凭借雷霆手段击碎了前朝余孽“太平公主集团”的势力。不久后,资治通鉴记载他在骊山下进行大阅兵,征集了二十余万兵马,旌旗相连横贯五十余里,那个时期的军容之壮丽。

军势之豪迈,无不横贯古今。

清扫完朝中的反叛势力后,唐玄宗又举贤任能,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唐朝的国力突飞猛进。

迅速到达了鼎盛,成就了所谓的“开元盛世”。

李隆基是唐代的第七位皇帝,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可以说是中兴的时期,年轻的皇帝也的确意气风发勤于政务。

颇有中兴之主的一个架势,他甚至亲自参与改进科举制度与兵役制度,一度亲自批阅县级官员的考卷,保证地方官员的素质以及军队的战斗力,对农业也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措施。

丰年的时候国家就开始收购余粮,防止谷贱伤农的情况发生在大唐,而灾年也是跟着开放谷仓使百姓仍有余粮。

如此一来。

调动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还使得国库存粮充足,并且,常年需要征战的军队也就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这绝对是一个鼎盛清明的王朝才有的情况,唐玄宗也有成为中兴之主,将大唐带向更辉煌的一个机会。

他和朱元璋一样,对于贪官污吏,浪费行为极为唾弃,在全国提倡节俭,并且各种反对奢靡的生活。

在皇帝以及权臣都如此励精图治之后,确确实实也终于迎来了唐王朝,也是封建王朝最鼎盛的开元之治。

也唯有这样的时代,诗词歌赋,舞蹈,雕塑,壁画等高端艺术才能被普通人津津乐道并且为之反复品味。

只不过。

超脱空灵的艺术追求似乎只应该属于少数人。虽然总要有人仰望星空,但也不能全民都去举杯对月。

若有个不注意陷入进去就是万劫不复。

特别是一些担子和责任重大的人更是如此。

老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是没有道理的。

英明的唐玄宗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逐渐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李隆基开始沉迷于声色犬马整日寻欢作乐。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旦变得昏庸,这也就意味着在国家的朝堂上腐败便有了可以提供滋生的土壤。

于是乎。

随着一代名相张九龄遭到罢免,李林甫掌握了朝中权柄。在朝中奸佞的影响下,开元盛唐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随着均田制在唐朝中叶受到的破坏,百姓苦不堪言,税收也急剧减少;募兵制赋予了各大边关节度使征召部队的权利,军队整体的质量下降,胡人在军中的比例却是逐渐上升。

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此外,频繁的边区战争,导致了大唐的精锐部队主要集中在边防地区。

而朝廷军缺乏实战经验,战斗力空虚。诸如此类的弊病比比皆是,可是唐玄宗却依旧沉醉在温柔乡中。

不能自拔。

李隆基在自己执政中期,面对如此繁荣文艺的长安城,对权力逐渐失去兴趣,政务不再勤政打理。

而是不断潜心钻研起了声乐,歌舞。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梦里面,见到了后世大明的几个享乐皇帝,寻思着自己也得不甘示弱,也得做一个顽主,总之,他逐渐变成了一个荒唐无比的皇帝。

特别是在他见到自己儿子的妻子杨玉环之后。

那就真的是彻底放飞自我。

君王不早朝。

他彻彻底底不理朝政。

而以女人为中心的生活,自然会变得逐渐奢侈起来,帝王都如此沦陷其中,全城百姓自然也纷纷效仿。开源支出,节俭之风荡然无存。不过,国库还算充裕,国家尚可维持运作。

这也是李隆基挥霍国力不自知的原因。

其实吧。

若单单只是这样的情况,大唐或许也能传承到下一代,然后就要看看下一代的君王到底有没有本事。

事情坏就坏在老天爷看不下去了,就在此时,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遇到了一件决定世界走向的大事。

也就是怛罗斯战役。

强大的唐帝国军队在高丽大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率领下,灭掉了车迟国和石国等一众小国之后。

开始遇到了同样处于极盛时期正在扩张的大食,也就是处于阿巴斯王朝时期的阿拉伯帝国。

他击败东罗马帝国灭掉萨珊波斯帝国之后,摆脱与唐接触的选择,开始了几次试探性的袭扰唐军。

当然。

并没有成功。

可是几次三番被这个国家如此挑衅,大唐的人自然受不了,高仙芝决定主动出击去打压打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家。

然而。

终究是中了诡计。

孤军深入了三万。

唐军遇到了15万阿拉伯军队的围剿,加上唐军内部附属国军队临阵倒戈,出击的唐军在短时间内被尽数剿灭。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随后,双方在前前后后你来我旺的袭扰中,开始确定并且认识到了彼此的实力。

即进攻不成防御尚可……谁也打不过谁的样子,所以两国放下兵刃,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虽然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这只是一次规模不大的边境冲突。

可是自此华夏停止了向西的征伐,之前那武力扩张,并用文化统治别的国家的人的大华夏化进程却因此而结束了。这也就导致了,西亚、中东各国开始从心理上不再一味依附大唐。

虽然后来有蒙古的扩张,但却没有多少华夏文化的渗入。对世界而言,那更像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重装系统。

要说有什么积极意义。

可以说只是欧亚大陆的旧势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蒙古铁骑扫除,给本土的新势力和新思想流出了生长空间。

除此之外。

没有任何意义。

而成吉思汗的大军所杀害的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则更大。

当然。

这里主要说大唐,和蒙古铁骑没有什么关系。

节度使,意为节制调度,是唐朝为了维持对外用兵,或者说是镇守边关而设置的一个官职。

起初只掌管边境军事事务。

可是到了开元末期,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严重,也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百姓的土地占为私有。

尤其是灾年以粮换地,使得很多人口丧失土地成为流民。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朝廷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雇佣流民大量从军,成为职业军人。同时期游牧民族骑兵数量与质量得以加强、

国家正好也需要可以长期驻守边关的快速反应部队。

这造成了军队的开销也随之增加,朝廷供给不足,于是开始让军队自己在边境进行屯田工作。

这一事物的具体管控权力,自然落到了节度使身上。逐渐的,节度使掌管了所辖军区的军事、行政、民政、财政以及生产和税收。他们还能在辖区内吸收流民、补充兵员也由节度使管理。

如此一来。

随着节度使的权力增大,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士兵和百姓们,就容易出现“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现象。

怛罗斯战役之后,随着朝廷军事战略的调整,对外用兵的需求减少,各镇节度使的注意力也必然从国外转向国内。

因为在唐朝,有不少边关将领回到朝廷,成为朝廷重臣甚至宰相的先例。朝廷官员与边关各镇出现对立之势,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玄宗李隆基因为个人问题荒废朝政没有起到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