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导致了朝廷贪腐严重,这就是埋下了弥天大祸的因素,开始在一代贤相张九龄被李林甫代替后爆发。
这个家伙在皇帝不理事物之时几乎独揽朝政。虽然李林甫才华出众,起初为皇帝解决了部分财政问题。可是其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阻塞迫害贤良的手段却属于无所不用其极的残酷。
科举制度以非常快的速度逐渐形同虚设,任人唯亲的现象在朝堂以及地方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最致命的后果就是朝廷军队腐化,庸才流入,这些缺乏管理,缺乏训练的士兵使得朝廷的实力逐渐消弱。
而地方节度使却在日益壮大……是不是很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就跟当初大汉王朝彻底覆灭之前差不多?
是的。
群雄并起的情况眼看着就要发生了。放在任何一个朝代的身上,这都绝对是一个灭亡的强烈征兆。
安禄山本是一个打了败仗,被押解回朝廷,准备问罪的胡人兵马使,可是他通过贿赂官员洗脱罪责,同时因表演胡旋舞得到唐玄宗的注意,很快平步青云,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个人被皇帝喜欢,李林甫自然要有所表示,他考虑胡人不能做宰相,于是投玄宗所好推举安禄山为东北三镇节度使。
这一来是减弱节度使对其相权的威胁,二来安禄山可以成为其强劲党羽,毕竟三镇的节度使能够统率足足15万人。
什么概念?
力量已经盖过朝廷的那种概念。
换做是早期的李隆基绝对不会同意,可是呢,昏庸的跟被人夺舍一般的皇帝,还有杨贵妃却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
他们还在与安禄山嬉戏共舞,没有丝毫忌惮和预防的措施。李林甫病死后,原本市井地痞出身的杨国忠,因为是杨玉环的族兄,同时也因为十分会做人,所以成为新的宰相。
这家伙的本事就逊色太多了。
而且。
他升任宰相之前因为争宠成为李林甫的政敌。
而安禄山作为李林甫的党羽,也是与杨国忠交恶的一个状态。双方持续性,轰动朝廷的党争开始了。
对于这一切。
好似眼睛瞎了只知道玩乐的李隆基,却任其发展仿佛视而不见一般,可以说后续的遭遇都是李隆基自己在作死。
杨国忠个人能力差李林甫很多,可是那种祸乱朝纲,阻塞中间的本领与李林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
自身能力有限,就会忌贤妒能。使得朝廷更加腐朽。他不懂兵法又好大喜功,对南方几度用兵,两次使军队走入瘴气之地,以至于军事失败导致唐军折损数万,也让南方少数民族与唐交恶。
安禄山在看到自己的权利,甚至个人安危竟遭威胁,同时也认识到朝廷实力不济之时心中揣摩了许久。
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
与唐朝朝廷和朝廷漏洞百出的情况相比,时任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的势力展现出的气象却完全不同。
由于唐玄宗对他的信任,安禄山的部队不仅在规模上倍于朝廷军,在训练程度和实战经验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早有亲王提醒过唐玄宗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但唐玄宗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也就造成了与实力同步膨胀的还有安禄山的野心,他开始收买朝中官员为起兵谋乱做准备
公元755年12月16日。
这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时间节点。
准备停当的安禄山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其手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
由于安禄山的东北方势力庞大,骑兵之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接就是非常顺利的占领了河北。
随后便是兵锋直指东都洛阳。
同年12月22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令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东征安禄山保卫洛阳。
然而呢,由于唐朝的军队还在边关,不能及时赶回。高仙芝、封常清只能是临时在长安和洛阳募兵。
虽然也得到了回应,可都是些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此时他们也没有时间对这些人进行军事训练。
所以。
安禄山虽然遇到大军阻碍,但很快将其击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叛军就摧枯拉朽的攻入了洛阳。
他们杀守将和御史中丞,安禄山直接自立称帝。
国号为“大燕”。
如此顺利的一个势头,要是被天龙八部的慕容复知道,怕是慕容复肯定要哭晕在厕所的节奏。
因为根本不可能抵挡的原因,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只能是撤出洛阳,之后在潼关再次集结。
他们将边关的兵力部分调回,并在通关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潼关易守难攻,在此坚守并等待边关节度使调回大军本是正确战略,可是朝纲的腐朽,让庸才文官视武将立功为洪水猛兽。
加之高仙芝等人也非悍将。胡将安禄山的反叛使玄宗对外族产生忌惮,这也就成了官府诬陷武将的有力借口。随后,封常清、高仙芝以勾结叛军,闭关不出的罪名被昏君模式的李隆基处斩。
新将领是已经年迈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不过他身为大将,深谙兵法,依然正确判断了战争形势。上任之后,哥舒翰立刻加固城防深沟,高垒壁关固守。安禄山大军几度强攻均被挫败。
而此时。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同为叛将史思明一度连续得手,进展可以说是十分的顺利。
此时哥舒翰认为只需要继续坚守,叛军劳师远征急于速胜,在占领区不得民心,且在后方失利的情况下便会自溃。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争取的判断,可是大唐的失败自其大后方的情况又发生了,宰相杨国忠怀疑哥舒翰在谋己怯战。
同时。
安禄山派出老弱病残与唐军阵前对阵。
让皇帝以及杨国忠认为叛军已经大势已去。
怎么说呢。
毕竟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于是他们便逼迫哥舒翰出关剿灭叛军,百般劝解无果后哥舒翰只能无奈含泪出击。安禄山佯装退败诱敌深入,在灵宝山的山道上设伏。
结果自然显而易见,二十万守军覆灭,主将哥舒翰也被下属绑赴敌营。这次出击也让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战果功亏一篑。此时,长安城已经门户洞开,安禄山的精锐铁骑开始全速冲击。
李隆基和杨国忠在得知消息后惊愕不已。
这两个人也是脑子出了问题。
他们向长安城放言要御驾亲征,不过在陈玄礼的禁军集结完毕之后,玄宗皇帝却是带着人逃出长安向蜀地而去。
四天后。
安禄山非常顺利的占领长安,冲进大明宫,破坏宫殿,抢夺财物,将能找到的皇室成员尽数屠杀。
顺带说一下,逃走时李隆基并没有携带国库的财宝,也没有将其破坏,可能是这个唐玄宗李隆基尚且还有点儿良知,认为留下这些财物,叛军就只会洗劫皇宫,而不会屠戮百姓吧。
唐玄宗到死也没有平定这个乱局,而他的儿子也差那么一点点,一直到了他的孙子乱局才终是得以告一段落。
因为安禄山集团内部的原因,也因为大唐尚且还有能人存在,闹腾了八年的“安史之乱”再后来才终于得到平定。
可是。
即便如此。
安禄山、史思明带头搞起来的分裂、割据势力却仍旧存在,却一直在往后的100多年里兴风作浪,使唐王朝再也摆脱不了它的扰乱和破坏。唐朝也由此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其实。
安禄山就算不叛变,也会有别的人叛变。
这是一个大唐注定会发生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唐玄宗,也在于朝堂早就已经腐败贪污横行。
唐玄宗后期,土地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失去的土地农民四处逃亡,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均田制逐渐的被破坏,府兵制难以维持,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国家力量,也为安史之乱准备了前提和条件。
唐朝虽说在开元年间进入了盛世。但这个盛世是农业文明的盛世。
农业文明产生盛世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有几年十多年的风调雨顺,加上天下安定,粮食生产就能够上去。
有了粮食生产,就有盛世的模样。
唐玄宗上台以后,还算励精图治,同时,没有搞过大兴修建,没有开拓过边关,没有怎么动用过军队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所以,也就十多年,这样的盛世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但是。
这样的盛世显然是很薄弱的,经不起折腾的,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很多人,都觉得唐玄宗是最牛皮的幻术师的原因。
虚假的繁荣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闹菇。
“安史之乱”爆发后,老百姓就参与打仗了,不可能安心进行农业生产了。同时,因为兵火四起,无论对庄稼,还是对老百姓的不动产,所产生的破坏都很大,那种脆薄的繁荣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不止如此。
虽然经过开元年间的积累,唐朝进入了盛世。但实际上,从天宝年间开始,唐玄宗就好大喜功,不断地开边,他不断聚集兵力,和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开战,这种战争已经大大地消耗了唐王朝的国力。
已经把开元年间的积蓄消耗得差不多了。
说的直接点就是,社会已经进入崩溃的边缘。而“安史之乱”不过是一根导火线,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安史之乱对华夏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曾经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关中地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大量的饥荒和逃亡让这一地区人口锐减。由于年代久远,据粗略记载,损失人口为三千万。
整个华夏大地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曾经,商周秦汉建立起来的华夏中心地位直接荡然无存,也造成了唐以后再也没有朝代在长安建都。
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的危害一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判断点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并没有立即灭亡。
而仍然存在了150年。
这种说法确实是历史,但是也要不得不考虑,这之后的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经属于不可同日而语的情况。
藩镇割据,宦官作乱,可以说是民不聊生。所以,在一些人的脑海中,其实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不存在了。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元气大伤,对西域都护府早已经无力控制,甚至连河西走廊一带都被吐蕃占了去。
这样的大唐还是大唐吗?
还是那个大家心目中的天朝上国吗?
多少人对于大唐的印象不好就是因为这一点。
要知道,安史之乱后的时代是什么场景,汉人有上百万被土蕃人控制奴役,这些个汉人尽数被吐番化。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说的就是当时汉人被吐蕃化景象!
那是多么让人痛心的场景,显然不言而喻。而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其实还不只是这么一点点而已。
由于叛军首领安禄山是胡人,且起兵之地,是当时胡人聚集的河北地区,加上平乱后天子欲将国内矛盾转移。
所以。
后世还是更多地将这场叛乱定义为民族矛盾,这也造成了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的思想开始影响后世。
之前开放包容的华夏大地变得保守内敛且排外。
这一思想在经过后世一千多年的强化之后,华夏大地逐渐由世界中心变成以世界脱轨的状态。
封闭自我,减少交流。
同时,由于地理的原因,中原周边地区不是海洋就是大漠,南边是充满瘴气的丛林,所以也就有了坐井观天的自傲,认为自己生活的地区就是天下,其余蛮夷胡人均是窥视我中原的富庶。
也造成了后来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其直接目的是彰显我中原国力强盛,华夏之威仪到底有多么的不容冒犯。
与不久之后欧洲展开了大航海有本质区别。
不得不说。
安史之乱的影响绝对深远无比。
最关键的是它使得华夏出现了一个危险无比的真空期。
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一直没有断过,这是最令华夏人骄傲的地方。因为四大文明古国虽然有四个,但是其他三个可以说都经历过文明的断层,而只有华夏文明是从来没有断过的。
但是。
华夏文明也曾经历过几次大的危机。
其中,安史之乱是许多人认为最危险的时候,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天佑华夏很可能华夏文明就此断层。
试想一下,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风雨飘摇,如果西边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趁此机会联合周边的国家一同向唐朝进攻。
那么。
汉人的中原王朝还能不能存在?
这真是个未知数。
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的那种。
“安史之乱”改变了整个大唐帝国的命运,让华夏有了一个危险时期,甚至改变了后世的一个重要的格局和思想。
当然。
其实也改变了李白这个绝世诗仙的命运。
唐明皇避走川蜀,杨贵妃吊死马嵬坡,皇子之间帝位争夺趋于白热化,盘踞在洛阳一带的安禄山叛军,乱糟糟的,犹如一团乱麻,他们豺狼成性,滥杀无辜,简直就像晋怀帝永嘉年间匈奴贵族刘曜那样。
这个时候的大唐无疑是一个乱世的局面。
为了躲避这场浩劫,人们纷纷向南方逃跑。在这决定祖国命运的危急关头,诗人向永王提出请求——委我以统率三军的重任吧,我要像东晋谢安那样痛歼敢于进犯的顽敌!
面对暴戾凶残的强敌,李白不是斤斤计较一己之得失而置之不理,而是置生命安危于不顾而请缨杀敌。
姑勿论他是不是一位合格的军事家,这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便是人间最崇高的品格。
他和朝堂上那些人的确不是一路人。
作为一个富二代。
能够有如此忧国忧民的情怀属实不易。
不同于“才子配贫苦”的公平套路,李白宛如一个被上苍极度偏心的宠儿,身为标准的“富二代”,他拿到了“出生即巅峰”的人生剧本。价值千金的宝马、裘衣,是他生活里的常物。
在扬州游学时,他遇到潦倒诗人,出手接济便是万两巨款。在蜀中漫游时,他甚至养着上千只的奇禽异鸟……既有殷实的家境,又有盖世的天资,不难想象,李白该是一个多么自信骄傲的人。
也难怪他入仕后会如此的跋扈轻狂。如此天赋放在一般人的身上,绝对很难成为他这般正能量的人。
李白是要一展心中抱负的爱国者,然而,他不知道,这一去,其实是将自己推入了皇位争夺战中。
57岁的天真李白误以为报国的机会到了,谁曾想,没多久,唐玄宗死了,作为唐玄宗第十六子的永王李璘坐镇江陵。
开始割据一方……反了!诸天历史位面的无数人看到这里,前一秒还处于被李白要报效国家的举措感动,后一秒就看到李白跟着的老大成了叛军,诸天历史位面的无数人表情都很精彩。
特别是大唐的祖宗李世民,那个小表情,都可以做成表情包了。
怎么说呢,也不知道如何说,老天爷就是这么喜欢给李白开玩笑,让他直接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
不出意外。
这个永王李璘不是永夜君王,所以自然而然就败了,得胜的李亨成了唐肃宗,到这李白的厄运来了。
他被打入大牢,经过多方营救,总算出狱,到宋若思手下做一名幕僚。这个宋若思对李白不错,但朝廷却不待见李白,要将他流放夜郎,也就是贵州桐梓,那绝对是一个非常险恶的地方。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暮年的李白写这首诗时,可以看得出来灰心到极点。不过,李白并未走到夜郎便被释放了。
他到巫山时,恰逢关中大旱,为了缓解旱情,朝廷大赦天下,李白长舒一口气,获得了自由。
其实他也挺冤枉的,虽然口号喊的响亮,可是他在永王那里,顶多就只是一个小马仔级别的人物罢了。
被牵连属实比窦娥还冤。
经过这次事件。
李白倒是没有因此郁郁而终,他依旧是曾经那个“少年”一般的诗人,甚至写下那首轻盈欲飞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被释后的李白没有回家,依然过着游历的生活。不过,他的生活质量已每况愈下需要朋友接济。
最后,他不得不投奔在安徽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在那里,他也算是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这时候的李白岁数已经很大了,也折腾不起了。回到金陵之后两年,李白病逝,一代诗仙就此陨落。
最后六十二岁的李白将自己的手稿交付给叔父后。
终于与世长辞。
李白这一生,或郁郁不得志,或潇洒放纵,到最后郁郁而终,要说李白心中会不会感到不甘心呢?
或许是会的。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一定是复杂而多样的,更何况是李白这种震古烁今的大文人。
大家只需要知道他最后离开的时候依旧洒脱,从容便是了。诸天历史位面的无数人看着这一代人杰离世的画面。
都不禁是感触颇深,甚至有人怵然泪下。不得不说,李白这一辈子曲折无比,但是他永远积极的精神却光耀万古。
这一点。
不管是诸天历史位面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无可否认,特别是后世的人,真的很多都缺少如此精神。
如果一个人,18岁时在深林寻隐者留下“林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24岁时他发现峨眉山的月亮的影子流入平羌江水,25岁两岸青山中一片孤帆悠悠从他诗中走到日边。
28岁的时候看到一个叫孟浩然的交货,于黄鹤楼留给他一段烟花三月,长江水浩浩荡荡从天际流入他的诗篇。
直到32岁让人从诗文得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36岁让人从诗文得知黄河之水自天上来,42岁让得意的人喊出“我辈岂是蓬蒿人”,43岁让男孩对着心怡的姑娘念“云想衣裳花想容”。
45岁怀念的时候仍旧可以吟“思君若汶水”的诗句,46岁依旧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可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待到49岁让漂泊的游子望着月亮回忆故乡,53岁敬亭山留下了他的影子。
在54岁一个叫汪伦的农民因为他千古留名,59岁历经生死还能哈哈大笑着在白帝城听猴子叫,62岁他老了,他病的很厉害,他快死了,留下的绝笔依旧还是那种充满豪迈和洒脱的字句。
“大鹏飞兮震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感受到了吗?
李白其实从未老去。
每个人都曾有过少年,少年最喜欢读李青莲,从不事权贵的潇洒到日散千金的豪迈那是少年的理想。
历经人世百态以后的人爱读子美,诗中道尽荣辱兴衰,那是理想碰壁的无奈现实。但是李白并不是一帆风顺啊,他临终的时候穷困潦倒,借住在叔父李阳冰家,一腔的热血无以为报。
一个处处碰壁的人将少年义气保留一生。为什么李白如此让人向往?不只是因为他的诗句有多么的千古流芳。
更因为他的诗句当中透露出来的情况,自始至终代表了少年的所有男儿。就拿李白在永王那里的遭遇说一下吧。
试想一下。
你不幸加入一家公司,觉得这个公司很有前景,老板也器重自己,于是不遗余力为公司宣传、拉赞助。
谁成想这是个传销组织,不到几个月公司倒闭了。
作为重要成员的你被四处通缉,关进号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许多朋友不理你还和其他人一起骂你。
眼看着就要坐穿牢底了,幸好老婆靠谱还有迷弟,交了保释金总算放出来了,但是这时候你年纪一大把,存款也没有,工作也找不到,都没脸回去见老婆孩子……请用一句话表达此刻的心情。
很多人绝对会一副自艾自怜的样子,来上一出什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额调调。
或者是哀愁感叹的说上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乐视反观李白在这种心情下写了啥呢,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这像一个中年创业失败的人写出来的诗吗?这简直是一个无牵无挂,带着十万块出门游山玩水的人写的诗嘛!
要知道李白刚刚参加了造反运动差点被杀头,后来改判流放。在路上,突然得到赦免的通知。
李白立即和路上遇到的族叔和诗人贾至去洞庭湖游玩,心情好像也不错,一连写了足足五首诗。
其中这一首诗绝对仙气十足,贺知章曾说他是谪仙子,被贬下凡的仙人,这位仙人历尽坎坷一生漂泊,却始终仙气飘飘,自在洒脱。人们应该向李白借点儿仙气,借一点他的积极精神。
李白这只耀眼的金色大鹏,终究还是满怀生不逢时力不济的遗憾,飞走了。一代文学巨匠,一颗“太白金星”,就此陨落。但他留下的上千首诗文,却让后人沉迷其中流连忘返。
不得不说这绝对不只是李白一个人的遗憾。
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遗憾。
当然。
其实人生再次重来一回。
李白依旧很难有所大成就,因为他和世界格格不入,他的思想,他的追求,都是一种理想当中的乌托邦。
天宝元年,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却很少有人深入思考。
李白要是真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以玄宗在前期的识人用人的毒辣眼光,怎么会让李白去干个没有实权的文职工作?这自然是因为李白的思想和追求固然伟大,但是他追求的却是不现实的理想。
像李白,屈原这种伟大的文人,其实他们并不一定适合经世治国,他们都只是一个个理想家而已。
例子就是海瑞,不管道德如何高尚,如何忠于帝王。他也管理不好整个国家,因为人的第一诉求不该是道德和什么崇高的事物,而是欲望和生存。即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李白并不是一个当官的料子。
也不该是值得俗人们去称赞的人。
那为什么后世的无数教育者还要在书本上对他大书特书呢?后世的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词叫“白月光”,李白和屈原这些人,某种程度上通过他们的诗文,其实就变成了华夏这个民族的白月光。
就像人的第一诉求是欲望和生存。
那人的最高追求便是在自我的世界完成自我。
这一点,屈原做到了,李白做到了,苏东坡做到了,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把把尺子去丈量这个世界。
以极大的精神张力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问题。
就像猎豹的速度,大象的力量,他们也在激昂、悲伤、淡然的极致情绪中活出了人的光彩。
极大地拓宽了个体生命感知的范围。这种想象力,包括感性和理性在内,是属于华夏这个种族才有的荣光。
他们所留下的汉字里墨香温存的一笔一划,是世代传承的一种思想的传承,千载过后依旧闪耀着足够明媚的光辉。
李白。
用他的文字,用他的诗句。
即便是跨越了时间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东西,依旧是在至死不渝的述说着他的思想和精神。
从这一点上。
古今文人。
几人可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