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种说法。
华夏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
和地球几亿年的历史相比较起来确实是无比的年轻,不过,若是放在人类这个族群当中就略有不同了。华夏民族的泱泱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的一种情况。
作为一个唯一传承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华夏经历过战乱、灾害、侵略与压迫,却依然能够重新站起来。
并且。
还一次次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这都和其孕育出来的华夏文明有莫大关系,在华夏民族的五千年发展历程中,华夏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甚至于,对于世界的影响和意义也是无比巨大。
四大文明都发源于河流附近,因为古代主要是耕种为主,河流附近有着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源等优势。这些地方是人类历史的起源之地,也是后来诸多文明诞生起源的发源地。
在人类发展进化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很显然,华夏文明对于世界的影响比任何文明都要巨大。
要知道。
两河流域孕育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埃级文明,恒河流域孕育的古印文明。
以及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它们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而在这四个古代的文明当中,唯有华夏文明一直传承了下去。
最关键的是还没有任何的文明断层。
数千年里在这个地球发生了无数战争,四大文明古国几乎全都灭亡,到最后只有华夏文明得以保留。
并且一脉相承。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华夏文明的优越性,这个不可否认,毕竟,华夏进入文明状态的标志是产生了氏族部落,之后,升级为村寨堡城国等,所以,华夏的文明本质是共生、共存与共和。
就是在私的前提下,保证公的无限和谐。
龙图腾其实就是“群”的意识表现,从动物的组合,到团队的组合,在古代那是行走于山河原野里的商队。
无一不在体现华夏文明的族群本质。这绝对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文明本质,是只是华夏文明屹立不倒的基石。
不过。
光是凭借这一点仍旧不能足以让华夏文明在一次次的灾难过后重获新生。
一个民族,一个文明为什么无法传承下去了,主要的原因就是战争或者地震火山爆发这些不可抗因素。
它们导致原来的人口消失,剩下的人口被冲散,那些承载民族文明的记录也跟着被毁灭和遗失消亡。
剩下幸存的人口开始不再记得自己民族原来的文明了、人们转而认同了其他文明作为自己的母文明。
那么。
这个文明其实就算是消失了。
任何一个文明都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华夏文明经历过的灾难也不少,历史上有很多被其他文明其他种族征服过的时候。
比如五胡乱华,比如蒙元,比如满清。但是,因为华夏民族的凝聚性,以及华夏文明很早就发明了纸张,就使得文明的传承没有得以被完全覆灭,进而有了破茧重生涅槃复活的必然。
是的。
纸是华夏民族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因为纸张的特点就是便于记载,便于传播华夏民族的思想和知识。
记载成本小,又方便储存。如此一来,华夏的文明被短暂冲毁之后,依然会有人收集回来重建自己的文明。
最典型的就是元朝,元朝统治了华夏90多年,但是汉民族,汉文化,在元朝的暴力统治下依旧存在着。
它们暂时蛰伏,避开元朝崛起的强势风头,等到元朝势头衰退的时候,汉民族汉文化就又开始崛起。
众所周知后面的明朝,汉民族文化又达到了一次巅峰。
后面的满清时代,前期也是各种文字狱,但是纸张的扩散快速和成本低的特性,使得纸张上面的信息非常容易传播。所以,到后面华夏文明一直是有传承,以至于在后世的时候再次得以重生。
究其原因便是纸张的重要,而说的更为准确一点,就是记载,传承于纸张之上无数前人的思想和文化。李白的思想,李白的文化,他笔下的盛唐画卷,便是给了后世人这样的一众传承。
盛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谁能说其中没有李白的功劳?若非有他所描绘的盛唐又何来后世人再现的盛世!
这位诗仙,也是酒仙笔下的大唐给后世的人创造了看到过去的门窗。有意思的是,华夏人饮酒的历史也几乎也是一样的悠久,从夏禹的仪狄酿酒,再到后世市面上千百种水酒。
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酒文化。好酒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最具传奇性的第一人,自然当属诗仙李太白。
大诗人李白一生,最喜好的便是酒,哪怕是做了天子近臣,给著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写诗纪实。
也一样带着不羁和洒脱。
也唯有这样的诗才,才能让当时英明的玄宗皇帝选择忍受一个醉醺醺的翰林,换来了大唐的华丽篇章。
往往大家印象中的诗仙李白,也是一手拿着酒杯,酒兴即诗兴,来了兴致便是一篇篇绝世诗词。
说起来,李白笔下的酒也是别样的诱人。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游历到了兰陵,此处的美酒还带着花香。美酒澄澈醇烈,在玉碗中有着琥珀一般的光芒。偏偏还有一个最是好客的主人,便有了饮酒的氛围,等到酒至半酣的时候,就能让人忘了身在异乡,沉醉其中。
有意思的是别人喝酒,越喝越醉;李白喝酒,却好像是越喝越清醒。
有那么一篇把酒问月,看起来有些熟悉。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分明就是几百年后,苏轼水调歌头的灵感所在。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便是如此。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说来还会让人感觉有些伤感,所幸豁达的李白给了我们其他的答案。
号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又怎么可能只是赞誉?他所呈现给后世的盛唐画卷何止半个!
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诗词,但是几乎人人都会背诵李白的诗篇,人人都感受到过李白笔下的盛唐风景。他身上的浪漫,映衬着唐人的豪迈,也闪耀着属于每个华夏人的骄傲。
唐朝的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个个都是顶级的咖位,只不过在后人心中,他们和李白比起来都有显著的差距。
饶是杜甫这样的诗圣,在后世多少人眼中,也只是李白的一个小迷弟,没有几个人会觉得他超越了李白。
这位诗仙活出了每个人都想要活出的人生,可以说李白的运气很好,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盛唐时代快活。
不过李白不是只知道快活的人。
他不甘于做个凡人,他有更远大的抱负,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李白的一生,那就是他要做一番大事业。用李白自己的话说,这叫: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大官,做大事。
可以说【著大名于天下】这件事,是李白一生的执念,虽说对于官场看开了,但是对成就一番大事却也至死未能割舍。
年轻的时候尤其炽热。怎么说呢,热衷于功名这件事并不丢脸,事实上,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思想。在价值观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唐朝人是十分坦率,这一点体现在唐人的墓志当中。
《唐代墓志汇编》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那就是「人之处世,莫不欲位尊而家肥,握权而居要。」
可以说非常直白露骨,可也实在朴素至极。这种人人心中翻涌的想法,就是那时的主流价值观。
为了事业和功名,唐朝人甚至和现代大都市的年轻人一样,总有那么一些人想要推迟成家的时间。
和后世的情况差不多一样。
唐朝的普通男子大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完婚,最低的到时可低至十三岁,而出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伴侣门第的挑剔,也有人将结婚年龄推迟到三四十岁乃至五六十岁。
甚至终身不娶的人也大有人在。
可以说。
这样的情况放在后世或许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在古代却很不一般了,在那个每个家族背负着「传承香火」压力的传统年代,为了功名的缘故,似乎三四十岁结婚也能得到家族和社会的宽容。
可想而知。
唐人是整体都在追求做一番大事的环境。在功名上的奋斗的确是值得鼓励,乃至于科学都提倡这样的奋斗——仅从寿命的短长来看,这些个一心奋斗的唐朝人,人均寿命有着明显的差异。
僧道的寿命最高,其次是高级官吏、中级官吏、平民。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低级官吏的平均寿命竟然比平民还要短。
这以为什么呢?
意味着「人之处世,莫不欲位尊而家肥,握权而居要」的价值观是合乎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原理的呀。
在那个年代。
科举功名是主流价值观的时代。
即便有人无意功名,恐怕最终也不得不因为某些原因去博上一番,社会的洪流任何时候都不好抵抗。
就跟后世许多男人都被迫为了车子房子而努力一样……好吧,谁不爱车子呢,主要还是房子。
唐朝为了功名和成就的情况和后世为了买房的情况差不多,哪怕个人没意愿,社会影响之下也只能从众如流。
打个比方。
元载的妻子王韫秀为名将王忠嗣之女,可是呢元载位卑且出身寒微,所以因为自己家便的轻贱,妻子王韫秀不堪其辱,乃劝元载入京游学。于是这个人就别妻离家,进京赶考去了。
然后这个人就成了唐朝的宰相……是不是像极了儿时电视剧里的桥段?话本来自于现实不是说说而已。
不过,像是元载这样一飞冲天的人在古代毕竟只是少数罢了,那时,进京求名的人如过江之鲫。
因此。
千万人走独木桥,失意总是难免的事情。
并且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个道理,但是社会环境利欲熏人心,必须小心对待又是另外一个道理。
曾经久居人下的薛据与元载,尽管最终尽管金榜题名。然而,宫门深重,宦海难测福祸相依。
金榜题名的狂喜会转瞬即逝。
人生的无常也终将猝不及防。多年之后,宰相元载因罪被赐死,当初那个劝夫求进的王韫秀亦未能幸免。实际上,元载夫妻发迹后自取死路的贪酷,大概多少与年少时受尽冷眼的寒微有关吧。
这里不是元载的评点,这个人就不多提,总归就是谁也不知道,李白最初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当官。
亦或者是时代的空气把李白从新婚宴尔中赶到了长安。
李白写过一封《上安州裴长史书》,希望能够得到裴宽的重用或举荐,用李白信中自己的话说,他的诉求是「愿君侯惠以大遇」。显然,对于魏颢口中「拘常人」的禄位李白并不反对。
这种平民和举子给各级官员的上书,在那个时代其实非常的常见,其主要内容包括自我介绍、求学及工作经历、技能特长、个人评价和职业规划,很多人还会贴心地附上自己的诗文作品。
这种俗称「干谒文」的东西,其实就是后世人们说的「简历」。不过,干谒文写起来却是格外的困难。
也很难像是简历那么造假,毕竟,学问这个东西很难去造假。事实上,靠着干谒文发迹的人并不算多。
想想也能够明白。
天下青年才俊如过江之鲫,每个人心里都燃烧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野火,绝大部分人不会放弃任何一次能够得到各级官吏、权威人士甚至朝廷垂青的机会,自然是什么臭鱼烂虾都会去试一试。
「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
到处干谒的人就像是要抓住最后的稻草。
即便有时候会很不招人待见也在所不辞,什么原因,无非就是在当时人眼中,这就是唐朝社会的生存指南。除了这么一个门路之外,要想成名得到重用的话,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大概就相当于是后世的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是最简单的机会,其他的路子都要困难上无数倍。
何尝不是有那么多有本事的人,必须走这干谒文的一条道路呢。当然,走干谒文道路的大多都是庸才而已。
鲜少有李白这样的真正大才出现。
而这个谒文界的扛把子,当数一个叫王泠然的家伙,划重点注意一下,这个扛把子可不是什么褒义词。
只是形容他的勇气和胆子足够大。
开元五年。
也就是李白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时,这个王前辈已经考中了进士,李白心目中那个「著大名于天下」的任务他很早就完成。
照理说。
若这个人是主角的话。
接下来的节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剧情了。然而,终究是造化弄人不是爽文的命。
虽然中了进士,但按当时的规矩,科举及第以后还得接受吏部考核才能派官。王泠然属于三等末的同进士及第,因此并没被吏部选上实缺,只被授予了个文散官将仕郎的名头而已。
恰逢当年吏部停止选才用人,他便是只好继续在家待业。
这个老王家上上下下十几口人,本想靠他中进士后飞黄通达,结果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王泠然只能靠上街卖水过日子,长久以往连生计都难以维持。他自然不甘,难道我堂堂进士只能去隔壁家当老王?
没道理的,要当也得去皇宫里当才对。就在这个老王心有不甘的时候,他忽然听说有个朋友叫做高昌宇,现在当了朝廷上面实权在握的御史,于是,他便立即去拜见高御史。
“你只要对你家主人说我叫王泠然就行了,他一定认识我的!”多么自信满满的话,可惜打脸来的很快。
过了一会儿,这仆人出来表情冷漠的对王泠然说:“我们大人说他根本就不认识你,请你赶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吧!”
王泠然听了,非常生气,心想:“现在自己当官了,就不认我这个老朋友了,真是个无情无义的家伙。”
人家始终不见,他只好郁闷回家。
回到家后,王泠然越想越生气,就直接写了一封信《与御史高昌宇书》,本意是自荐信,想求提携,但写着写着,不自觉就变成了“我这辈子不得志,都怪你不提携”的调调。
「仆之怪君甚久矣,不忆往日任宋城县尉乎……往者虽蒙公不送,今日亦自致青云。」这几句抱怨看起来没头没脑,其实是在陈诉往日旧恨,这里面的故事就可以说是有够狗血的了。
当年王泠然参加地方选拔即应「取解」试时,当时这个高老师还没做到监察御史的这位上官。
高老师正好是当地的县尉,就是他把应试的王泠然刷掉了。
如果说王泠然埋没一生也就算了,但老天千不该万不该让他考中进士,因为王泠然的进士及第意味着当年高老师淘汰王泠然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王泠然看来,你就是针对我王某。
于是,及第之后,王泠然先来了一句阴阳怪气的抱怨:我恨你很久了。当年,您刷了我,但是,我凭着自己的本事,还是考上来了,你说气不气人?不得不说,这位勇士当得起扛把子的称呼。
他为何如此直白地抱怨对方?
其实也不是头铁憨憨,就是要勾起对方的内疚,内疚了,就更有可能采取对他的补偿措施。
所以这家伙紧接着是一通哭穷:「仆家贫亲老,常少供养,兄弟未有官资,嗷嗷环堵,菜色相看,贫而卖浆。」
大概意思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饿得脸都绿了。为何如此直白地卖惨?也是要勾起对方的同情心。
同情心起来了,就更有可能出手救济。
在漫长的铺垫之后,王泠然终于提出了他的诉求:「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留心一官,幸有馀力,何惜些些?」
要求之简单粗暴,愿望之清晰明了,表达之坦荡直白,都为古今干谒文所罕见:今年先给我弄一媳妇儿,解决个人问题;明年再给我弄个官,解决组织问题。别想推辞我知道你可以。
继痛斥激发内疚、哭穷引发同情并提出诉求后,王泠然还不忘用威胁加强动机,原文是一大段晦涩难懂的话。
但是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在表达我是乡下人不知规矩,如有冒犯,纯属故意,你要不欣赏我我就去别人家里面了。
怎么样?是不是扛把子?一篇生动的干谒文,像一束激光,穿透历史的尘埃,照见鲜活的唐朝。
原来干谒也不全是跪舔,也是可以用威胁的方式进行,原来,娶媳妇这事儿也可以找领导解决。
原来,即便考中了进士,人的穷酸气也那么难改,这大概就是穷山僻壤出刁民的最典型写照吧。
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结果。
毕竟。
他王泠然不是祁同伟,高老师也不是高育良。
高御史读完信之后,大概会先愣上三秒左右,继而狂笑三分钟,然后一脸严肃地写下简短的回信——「滚。」高御史直接就是将此书束之高阁,只是有时拿来当做与朋友的谈笑之资。
这个王泠然如此“会”做人,最后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不得不说,他绝对可以说是盛唐的一大笑话了。
其实吧。
即便在现实的职场世界里,王泠然也得到过吏部官员的提携,得到太子校书郎的职位。
但这个职位并没有使王泠然满意。校书郎是一个略显枯燥的图书馆工作,且品位在所有官吏中最低。
是low到爆炸的「从九品下」的职位。这么说吧,「从九品下」是官员的底线和平民的上限。
九品芝麻官。
说的就是九品的官员跟个芝麻一样没啥用。
更何况九品下了。哦,还要加一个从九品的字眼。
可以想见,以王泠然的那种自负,他心里该有多憋屈。于是,他各种干谒,甚至直接写信给时任宰相的张说。
依旧是故技重施,把张说狠狠骂了一顿之后,再求对方提携,可惜,对方并非是他想象当中的s狂。
他自然越发的不受人待见,到死也只是当了个大芝麻官——八品芝麻官,一个进士做到这样举世罕见。此时,不得不承认一句诗的正确性,那就是高适写的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
即便狷狂没有自知之明的王泠然也不乏知音。
《唐才子传》评论王泠然写的东西,就仿佛漫天的彩虹,而王老师就站在那彩虹之巅,面向普罗众生露出邪魅的微笑,同时,略带矜持地挥舞着那只能够写出神一样干谒文的小手。
咳咳。
有点儿扯远了。
还是要说回到李白的身上。之所以扯上这么一个人,其实就是因为李白呀,和这个老王有同样的毛病。实际上,那时候的年轻人普遍都有这样的毛病,甚至可以说,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有类似的毛病。
谓之「狂」,谓之「骄傲」,谓之「天生我材必有用」,谓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只不过李白和这个王泠然属于重度患者罢了。当然,李白和王泠然不一样,李白是正儿八经的持才自傲。
而王泠然就是单单的头铁憨憨了。
自尊和狂傲甚至自恋,本身都没什么问题。问题是,你已经决定摧眉折腰去给人家投简历了,你已经向对方示弱了,该拍的马屁也都拍了,该尝的冷眼你也尝了,为什么还要在信里夹带私货。
暗搓搓地骂人呢?
要隐居,那就好好隐居,谁的马屁都不拍,一封简历都不投,岂不美哉?要求名就好好地写简历,好好维护人脉资源,提升专业能力,认真严肃地经营职业生涯,才是能够成功的道路。
左右都是路,怎么选都没毛病,有毛病的是要不走寻常路,非要用去国道的车,跑崎岖的山路。
不被折腾的死去活来那才有鬼。
李白的悲剧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他自然没有王泠然那么愚蠢脑残,可是他也依旧是把这两条路掺和到一块了。
《上安州裴长史书》呈送对象是时任安州长史的裴宽。
在信中,李白首先向裴宽讲述了自己的出身、读书、婚姻情况、游历见闻和渔轮对自己的评价。
仿佛小论文一般。
李白在这封相当于简历的信里,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自己的优点和可取之处,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历史价值的文章。
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李白,借助这封信,后世的人才终于得以一窥李白自己眼中的自己。
虽然这只是封干谒信,但它的目的是取得主流价值观或主流社会的认可,因此从社会属性上来说,它的内容更加「真实」。
概括说来。
李白认为自己至少有这些优点——家世尊贵、学养深厚、创作勤奋、志向高远、见多识广、人缘绝佳、婚姻稳定、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天才英丽、文笔动人。
怎么说呢。
也不算是王婆卖瓜吧。
毕竟谁都知道。
别人的文章就像光秃秃的赤裸裸的山,或者荒凉乏味的春天。
而李白他的文章清雄奔放、金句频出、连绵不绝、闪闪发光、晶莹剔透,每一句都让人心动。在文学方面,李白自评「颇工于文」,也就是文笔好,这个评价绝对没有丝毫的问题。
而说到学习方面。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根据李白信中的描述,他不仅学问了得,毕竟,早年在东游的时候,还可以用挥金如土来形容他的人生。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李白这两句不是夸耀自己的财富,而是极力向裴宽表白自己轻财好施的美德,不得不说还是挺会拿捏。李白在信里提这件事,当然不是为了暗示贿赂,而是为了向裴宽证明自己「存交重义」的美德。
紧接着。
李白还向裴宽介绍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口碑,说自己身上有着巨大的潜力,是一个绝对可以投资的潜力股。
在证明完自己的家世、美德和才艺之后,像所有人一样,接下来是不可或缺的拍马屁环节。
要不怎么说是李白呢。
他拍马屁也跟一般人不一样。
他怎么拍的呢?
原文有些晦涩难懂,但具体的意思很清楚——您的牙齿像洁白的贝壳,您的皮肤细腻如洁白的油脂,你闪闪发光的样子,像极了玉山上行,简直就是亮瞎了我的二十四k纯金的眼睛。
瞧瞧。
对于外貌的夸赞简直堪比一些小皇文写手。
他当然没有忘记夸赞这个官员的才能,「高义重诺,名飞天京,四方诸侯,闻风暗许。倚剑慷慨,气干虹霓。月费千金,日宴群客。出跃骏马,入罗红颜。所在之处,宾朋成市。」
李白的溢美之词当真是词汇量充足。
以至于后世有不少人怀疑,李白在这段吹捧里甚至有炫技的成分,写着写着上了瘾的一股脑天花乱坠的吹起来了。
这就跟很多作者写嗨了一写就是一万多字一样……嗯,如此作者=李白,好像毛病不是很大哈。
咳咳。
总之,行文至此,李白的干谒文虽然文笔华美,但从结构和内容上看,与别人的干谒信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李白很清楚怎样写一封干谒文,也知道怎样的干谒文会有效。
按照这个节奏,以李白的天资,他的发迹只是迟早的事。可惜的是,到了最后一段李白还是没能忍住。
估计就是写嗨了。
李白在最后一段,表达了和那个王前辈类似的意思——如果你不录用我,我将一飞冲天,西入京都,再不相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哪个王公大人的门前,不可以弹剑作歌?
说实话,这段充满情绪化的内容完全没有必要。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这么一写前面的马屁全部白拍。
开头不卑不亢的自我推销,足以引起对方的尊重;后面虽然略有过火但谦卑有余的吹捧,则很有可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尊重加好感并不意味着一定功成名就,但李白上书的目的难道是得罪对方吗?
当然不是,要说哪里出了问题,无非就是持才自傲而已。和那个王泠然比起来他是真正的有大才。
如何不自傲呢。
大唐的李白,好多人都夸他,但是也有一些看不惯他的人,或者夸他夸得不够猛的人这些人并没有做错什么。
李白他一介布衣,却总觉得高人一等,自然会让人不喜欢他了,当然,李白自己其实也是颇为纠结。
到底要不要摧眉折腰事权贵?
到底是和「君侯」共死生,还是和酒具共死生?
这种问题。
其实没必要让李白本人亲自回答,因为历史已经做出了回答,告诉了提问者李白对于这个问题的人生答案。
渴望拥有一切,可无知狂妄不受约束的年轻的心,它横冲直撞。年轻不可怕,热泪盈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可怕的是,像李白那样一生横冲直撞。
当然。
这也是一种值得去尊敬的行为。
男儿至死仍少年。
有多少人能够像是李白一样保持初心不被改变?
宋人说李白「大贤不遇,神龙困于蝼蚁,可胜叹哉!」意思是,本来是条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活成了一条虫;意思是,本来拿了俩王四个二,可结束的时候仍然被洗白。
从俗人的眼光看。
李白绝对亏大了。
本来可以做一个循规蹈矩、做官发财、普普通通、偶尔担惊受怕、趋利避害、进退得当的人。
可是李白偏偏选择了做李白。
这就是他的不同凡响,这就是他的桀骜不驯。
一般人真的难以理解。
只有那些个【同类】或许才能一探李白的内心,可是如此的人,纵观整个华夏历史上又能有多少呢?
诸天历史位面的无数人当中只有寥寥少数。
其中不少。
还是他们看得上李白,李白不一定看得上他们。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瞧,在这仙神颁奖都能喝的嘧啶大醉的人。
诸天范围内能找出来第二个?看着仙神对于自己的评说,李太白已经是醉眼朦胧差点儿就打醉拳的节奏了。
当然是因为高兴,可这么个高兴法,周围到处都是他这一次即兴创作的诗句,被扔的到处都是随地可捡。
想来。
也不是多少人能够接受的了的情况。你是否愿意和这样一个人成为朋友,他总是大言不惭,自恋到令人发指的程度,酗酒成性,花钱如流水,从来不肯脚踏实地,永远耽于不切实际的空想?
当然。
也有优点。
如果你有一点小市民习气的话,和这个人交往一定只会占尽便宜;如果你是一个性情中人,并且真的把他当朋友的话,他一定会为你两肋插刀,甚至不惜为此而犯险杀人。
如果你是他的同行,你会怨恨苍天为什么要让你生活在他的时代里;如果他是你的属下,你一定对他又爱又恨,而最终恨意会占据上风,你恨不得马上就把他踢到十万八千里外。
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用全部的婚前时光来向往婚后的日子,然后用全部的婚后时间来后悔。
如果你是他的子女,你或许会记得他对你讲过的每一句话,因为他总共也没对你说过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