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于这诗坛!杜断万古!(1 / 2)

若是谈到整个唐朝的历史,如果不好好欣赏欣赏那些文人雅士的风采,那便失去了很多的趣味。

在历史中有众多的记载,在唐朝这个经济发达的朝代,风流才子、文人雅士从未断绝,在这当中,尤其以诗仙李白为首的诗人更是这个时代最靓丽的一道风景,而那些流传至今的诗词便是铁一般的证据。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以及“时事著就英雄”这样的话。可见,英雄本身的因素固不可少,但其外在的时代背景也是无比重要的,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密切相关。

但也和其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时期,也显示出其不同的风格特色。唐朝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在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

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等,其中自是以李白最为强大,有着远超其他人的天赋和意境。

从时代背景看。

李白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唐朝是华夏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改变由盛转衰终至灭亡的命运。在强盛的唐王朝走向衰败的同时,也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

李白作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

其文学地位以及对文学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自李白成名一来,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论作是多之又多。

但都基本上是言其诗歌风格的“飘逸”、“豪放”,然而呢,“飘逸”、“豪放”固然是李白的诗歌风格。

但只是其中之一,其诗歌风格除了“飘逸”、“豪放”之外还有其他风格。这是一个对于写诗信手沾来的无敌诗仙。

开元年间和天宝前期是唐王朝国力强盛、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的盛唐时代,李白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

因此。

其思想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蜀中时期养高忘机、豪侠纵横,到出蜀以后期望通过任侠和结交豪俊博得声誉,再到后来干谒安陆和长安地区的官员以求仕进,在此期间还偶或隐居和求仙访道。

李白在开元年间思想的发展体现了他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他洒脱清旷的精神风貌。

他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

这一时期虽然有一些社会政治矛盾的隐患和暗流,但总体上社会状况是繁盛太平并且蓬勃而充满活力的。

后世许多人将该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所表现出的一种昂扬激越的社会整体风貌称为“盛唐气象”。

并将李白视为“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盛唐时期昂扬、外扩的时代内涵表现得最为明显。

开元时期的繁荣蓬勃的社会背景不仅是李白思想发展的背景,也促进了此一时期士人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

他们或承继六朝名士风度的旷达,或以能文入仕而得到君王赏识,或有豪侠纵横色彩并渴望立功沙场的激越昂扬气概。

当然。

也有隐居而致令名并获帝王赏识的“隐仕”风尚,这些特点在李白身上都有体现,而他的独特个性使他成为盛唐士风的典型代表。当然,在李白的时代后期,大唐的衰败也是非常明显。

不过。

这和李白已经是没有了什么太大的关系。

仙神的颁奖只不过是开了一个头。

一个洒脱不群、狂傲不羁的人物形象,便已经跃然于仙神手中的流光里面,诸天历史位面的人们无一不感受深刻。如此一个刻画鲜明的形象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是可以将能够对号入座的人呼之欲出。

当然。

对此诸天历史位面的人反应也是各不相同。能够猜到这个上榜之人是谁的,也就得是在李白所处的时代之后的人而已。

像是大唐开国,大秦,大隋这样的时空,就是把李白的照片贴他们脸上,他们也不可能认得出来这一个对他们而言属于后世之人的存在。不过,这也不妨碍他们从仙神的评语里窥探到李白的卓然风姿。

大明时空。

“古往今来第一诗仙,倒是确也担得起人杰的称呼。”

大明位面的朱元璋属于是认出了这一期人物是谁的人,他目光当中带着几分闪烁颇为欣赏的夸赞了一句。

他也算是一个熟读诗文的人。虽然是泥腿子出身,但是毕竟当了皇帝,怎么也要用诗文来陶冶一下自己。

朱元璋起兵之前,还是个目不识丁的乞丐,但是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里以后,朱元璋就开始识字看书。

尽可能的完善自己。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一路崛起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够达到超凡的成就,朱元璋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便是一次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说,后来的朱元璋是有着一定的文化底子的,绝不是后世认为的文盲皇帝。

他对于诗歌有着别样的见解和爱好。

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诗句,他对于类似的诗句那叫一个欣赏。

甚至于。

他还写了个杀气更重的诗。

是的,不论整个诗文的成就,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皇帝,却写出杀气最重的诗,比李白的十步杀一人还狂。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经历自然与众不同。朱元璋出身贫寒,能够成为开国之君。他的经历和际遇都是无法想象的东西。

朱元璋乞丐出身,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可以说朱元璋一开始就是妥妥的文盲。

然而。

就是一位文盲帝王。

他竟然写出了一首杀气无比重,比李白的诗杀气还重的诗。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部队,并且认了郭子兴当义父。从那以后,朱元璋的道路就变了,他也深知自己需要改变。朱元璋学了文化知识,慢慢的能够看懂兵书,不知不觉中朱元璋也会作诗了。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便做了一首充满杀气的诗,可以说,朱元璋这首诗是古今中外最有杀气的一首诗。

朱元璋以少胜多,打败了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陈友谅和朱元璋在海上大战,陈友谅的口号为“首战即决战”。

世人都以为陈友谅赢定了,却不知朱元璋获胜。

似乎老天就向着朱元璋这一边,张士诚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之时,老老实实的待在了老窝里丝毫不过问天下事。

张士诚不知,不管是陈友谅和朱元璋哪方胜利,他都没有好果子吃。朱元璋很清楚,他知道自己打败陈友谅以后,天下再没有人能与他抗衡。所以,大战之后,朱元璋做了一首诗。

把自己的意气风发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

只凭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这首诗可以说充满豪气,杀气冲天。通过百万兵和剑犹腥,展现出了了他的豪情和霸气。

虽然诗歌没有那么的唯美,但是它的杀气却是古今之最。从这里就看得出来,他对于杀气重的诗是无比喜爱的。

因此。

怎么也绕不开一个诗仙李太白,对于这样以为人物,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极为向往和推崇。

怎么说呢,也是他不知道仙神江升,有能够让不同时空的人跨界见面的能力,不然保不准就会夜夜祈祷了。当然不只是想要见李白,对于诸天的英雄好汉,朱元璋都想要见上一番。

这在正常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但只要等到江升的经验值充足,显然就能够让这种“妄想”化为现实。

不过嘛。

现如今谈这个尚且还有些太早了,毕竟江升依旧是一个穷哈哈的“仙神”呀。

“好一个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好一个秀口一吐半个盛唐,这是何人,竟能担得起如此评价?”

大唐世界当中。

作为唐王朝主人的李世民一脸震撼的表情。

相比较其他时空的人,他这个大唐的主人,对于唐朝出了这么一个人才,其内心感觉到的情绪自然要复杂许多。

不只是他吧。

实际上整个大唐的人大多数都是越发认真了几分,目不转睛,就盯着仙神流光当中那个傲然绝立的身影。

没有一个唐人不想要知道,什么人,竟是能出口便是半个盛唐。而对于如同李淳风袁天罡这样的神棍,他们也是忍不住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想要看看何等风姿的人才能被仙神认可。

被仙神授予谪仙人这样的称呼。

对于大唐早期的人们而言,他们的心情和好奇可见一斑,而对于李白所处的那个大唐的年代来讲。

百姓,官员,皇帝,就是另外一番心情了。

“这个李白!没想到竟然还能被仙神认可!”唐玄宗李隆基看到仙神话语,自然是一下子就认出了这一期到底是谁。

不禁是在感觉有些惊愕的同时,也是喜出望外的大声感慨了一句。他对于李白一直都是非常喜爱和推崇。是的,没错,李隆基和李白既是君臣关系又是粉丝和明星之间的关系。

李隆基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

就算是李白十分优秀,就算是真的已经达到了仙的境界,说到底李白还只是一介书生而已。

在被唐玄宗李隆基召见之前,李白依旧还只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人而已,李白能有后世的名声少不了这位唐玄宗的助攻。

天宝元年。

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进宫,入职为官。李白大喜,以为从此可以仕途通达了。由山东赶往长安,并且在金銮殿见到了唐玄宗,这位浪漫皇帝李隆基,直接就让李白成了待诏翰林。

这是个什么位置呢?虽然只是候补的位置,却已经接近了唐玄宗和权利中枢,有的是机会升职。

可想而知。

李隆基对李白是颇为喜爱的。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温泉宫时,李白写了《侍从游宿温泉宫》等诗也是深得唐玄宗看重。有次,唐玄宗作曲,想让李白作词,因此便是立马急招李白。

可是李白当时喝醉了,将他泼醒,顷刻间做了十余首诗。唐玄宗大喜,又是大大的赞赏了李白。

李白之后又做了无数诗词,深得唐玄宗的宠信。所以,对于李白这个人,李隆基确实是很有好感。

这也是为什么他现如今会是这番表情的原因。而之所以李白被辞官,其实说到底也跟他李隆基关系不大。

历史记载,李白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当然,如果是李白自己要求走,他之后的诗不会很失意。因此,显然还是唐玄宗让李白走的。而唐玄宗那么宠信李白,为何又让李白走呢?

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李白这个人懂的都懂,他非常非常非常的爱喝酒,因此是他喝醉了,泄露了宫廷的机密才不得不离开长安。

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也说过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唐玄宗本来欣赏李白的才华,可谁知李白醉酒后,口无遮拦因此不得不辞退了李白。

不然的话。

给朝堂上其他人没有个交代。

有不少人曾经认为就是因为李白太过张狂,故而有人说李白最终离开皇宫是因为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但是这样的说法和解释实在是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办法提供更加具体的证明。

然而李白离开翰林院的确是存在证据的,最真实的原因显然乃是由于翰林院内部的排挤。

一个人如果太过优秀,那么,自然是会遭到行内人员的排挤,更不要说此时的李白早就已经声名大噪。

更甚得唐玄宗的礼遇和重视,所以也就招来更多的排挤和妒忌,才有了李白泄露机密的事情出现。

谁也说不清楚是不是被算计了,文人看似优雅洒脱,但是其实骨子里是有很多的细枝末节的阴险狡诈。

这些东西就是封建残留的产物。有一说一,李隆基并不算是个无能的皇帝,他自然不可能看不到李白的才华。

后世不少人都说玄宗如果天宝初年驾崩,那绝对是历史前五的一个贤君吗,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吹捧。

李隆基的外号是李三郎。

李三郎这个人呀。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人物,知道怎么韬光养晦。而一旦等到时机成熟,他就能够一飞冲天。

非常有决断力和担当胆识。

同时,他也有一个政治人物该有的心狠手辣,甚至可以说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作为皇帝的能力都有具备。

不过嘛。

可能也正因为底线比较低,太过于心狠手辣和自我为中心了一点,终究还是不如他那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曾祖李二一般豪气冲天。

年轻时经历的基本都只是宫闱政变,少了些只有经历过战争才有的大格局,多了些对人性之恶的残酷认知。

在战略上,他甚至逊于爷爷李治。

不过三郎一辈子也将用人权谋玩儿得炉火纯青,让大唐积累了近百年的人才人尽其用。

共同造就了整个中华的极盛开元。

然而呢,这却只能让他被称为华夏历史上是“最伟大的幻术师”。

极盛开元确实是一个颇为令人向往的盛世,可惜呜呼哀哉,最终也恰恰是在歌舞升平这一点上玩儿脱了。

也因此。

在安禄山起兵后,后世的人便看到了一个近乎于恼羞成怒的老年帝王,昏招不断使得偌大个盛世转瞬即逝。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那绝对是唐玄宗李隆基生命中黑暗的一天。哥舒翰20万大军转瞬间便是已经战败,潼关失守的消息接连不断传来,安史叛军的铁蹄离大唐都城长安又近了一步。

宰相杨国忠把锅甩给唐玄宗,说这十年来,不断有人跟陛下报告安禄山要造反,他就是不信,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可不是自己的错。他连后路都给玄宗想好了,说大家尽快逃离长安。

去蜀地避避风头吧。

这要是年轻时的李隆基,可能就亲临前线和安史叛军搏命去了,可年逾古稀的他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劲头。

人年纪越大,往往越惜命。

唐玄宗听杨国忠的话,悄悄转移到长安城北边的禁苑,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备好900匹战马待命。

几天后,东方泛白,晨雾缥缈的时刻。

玄宗带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以及其他妃嫔、皇子、公主,还有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等人从禁苑的西门逃出了长安城。城里的达官贵人和老百姓到了早上才发现自己被皇帝抛弃了。

顿时乱作一团。

而这也使得曾经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就此翻开了人生的最后一页,失去民心的皇帝终究将已悲剧收场。

因为这里不是十大昏君的盘点,对于李隆基的后续自然不用多说,只是说明他在前期还是不错的君王。

自然不可能轻视李白这样的人才,如今,看到李白上榜,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兴奋和高兴的不得了。

当然。

最大的原因倒不是为李白高兴,而是为自己的王朝感觉到开心,毕竟李白上榜他的王朝就能获得【天佑】的神恩嘛。

“陛下,我们的朝代也要承受天恩了么。”

一旁坐着给唐玄宗进言的人,正是“祸国殃民”,以美艳流芳于世的杨贵妃。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中的羞花就是指杨贵妃,花园中赏花,杨贵妃一摸花,花瓣立即收起。

绿叶也卷起低下。

这是不少人对杨玉环的评价。

要说到杨玉环为什么成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妃子。

那过程就跟偶像剧差不多了。

一次她正打马球,唐玄宗摆架而来,杨玉环迎驾匆忙,来不及换衣,在一群华服丽影的盛装妇人中,她倒有些不知深浅的小女儿态。这桥段,多少偶像剧里面都有过类似的借鉴呀。

杨玉环此时,除了戴冠垂纱外,亦以头巾扎髻,再延长下来遮着脸庞,这种头巾以质地轻薄的纱罗制成,覆在脸上时,更显温软动人,内中玄虚若现若隐,更添引人入胜的魅力。

和众人一起高呼“万岁”,她不禁好奇地抬眼一望,谁知,最顶上皇袍金冠的那个人也正在看着她。

似乎含着别样的情。

她不禁一笑,天真无邪却又风情无限。

皇帝李隆基摆驾回宫,依然是六宫粉黛衣香鬓影,可他独不能忘记香浓玉艳的寿王妃。

那个美人儿。

从此他竟患起了相思病,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竟放不下那惊鸿一瞥,他一定要得到她。

可是他是自己儿子的妻子,怎么办呢?那就让她出家,做带发修行的道姑,后来差不多了肯定要见一面呀。

于是乎便有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也有了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就这样她成了他的妃。

一个女人只有长得极为魅惑,才会让一个男人,特别是皇帝做出如此事情,事实上杨玉环确实美的惊艳。放在后世的快抖上就是属于那种不开美颜,只会扭腰,也能够成为最火网红的女人。

“如今这李白受到仙神认可,想来以前那点儿过错也不算什么了,您完全可以将他重新召回长安来为您效力。”

对于李白这个写诗写的非常讨她欢心的人,杨玉环是不介意为其说上几句好话,更何况仙神认可的人也不需要谁帮着说好话。但凡不是一个脑子有问题的人,都会去重视这么一个人物。

杨玉环心中记挂着李白的诗句呢。

怎么说呢。

一个女孩子很正常的性格吧,后世的人基本在上初中时,就会从历史课上学习到关于“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无数人熟知的历史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整日在后宫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这才致使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强盛的大唐也逐渐走向衰弱。

由此便有无数人得出结论说杨贵妃是标准的“红颜祸水”,和苏妲己是一个等级“祸国殃民”的妖妃。

是彻头彻尾的大唐罪人。

然而。

这其实只是一个偏见罢了。

实际上早在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罢免贤相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时,就开始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在这之前,张九龄为丞相时,曾经见过安禄山,预言他日后会作乱,那时正逢安禄山兵败进京,于是奏请唐玄宗将其斩首。

可惜,唐玄宗不听呀。

后来在他被安禄山撵出长安,仓皇奔蜀的途中,想起了当初张九龄的忠告,痛悔不已。

可见,实际上“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原因在于唐玄宗做太平皇帝太久,毫无未雨绸缪的准备。

也更是因为他的用人不当。至于说杨贵妃祸国殃民,不过仅仅是个借口,她只是个替罪羊罢了。

这就是在封建王朝。

只需有个贵妃,无需贵妃是谁。

总需要找一个背锅的人不是么,一个女人,手无寸铁的女人就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杨玉环成了背锅侠。

当然。

也不能说她完全无辜。

杨贵妃虽然不是红颜祸水,但也绝不是一个贤妃。要知道,华夏古代的后妃并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种政治身份。人们对后妃的要求并不是不参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参政。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汉朝的班婕妤。

当时汉成帝宠幸她,想要带她一起乘车,班婕妤坚决拒绝了。

她说。

“据我所知,凡是有为的皇帝,身边一定总跟着贤臣,只有桀纣那样的昏君才整天带着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车,不是有损陛下的名声吗?”这才是贤后、贤妃的榜样。

而杨贵妃呢?

显然就是另外一个反面的情况了,她虽然很少干政,但是就现有史料来看,她也从来没有劝导过皇帝要勤政,只是希望皇帝能够抽时间多陪她,这显然就是属于一个贵妃的失职。

不止如此。

杨家一门能够飞扬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纵容有关吗?这样看来,传统史学一提到女人就是红颜祸水固然不对,但是,一味强调杨贵妃的无辜恐怕也有失偏失。

只是说她罪不至死而已。

这位杨贵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没有什么政治城府,也没有政治欲望,她只是一个爱好唱歌跳舞、爱好享乐的单纯女子罢了。如果能够始终和前夫寿王生活在一起的话,她本来可以过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但是,她始终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无论是成为玄宗的贵妃,还是最后横死马嵬驿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本来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最后却被裹挟在政治的漩涡中,然后直到被暗流吞没。

所谓的身不由己便是如此。

从她父亲死后寄养叔父家里就是一生不由己了。

她有美貌有才情,机敏善解人意,可是依然摆脱不了被摆布的命运。因为她的美丽让寿王倾倒她就成了寿王妃,因为唐玄宗失去了武惠妃之后,被她吸引她就成了杨贵妃。

可惜。

哪怕她得到了唐玄宗的爱情,最后也敌不过命运的捉弄,帝王和官员贵族们对权力的争夺和渴望要了她的性命。

既来之则安之的处事方法,也没能给她带来幸福喜乐的一生。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个悲剧的人物。

若是有千古十大悲情角色盘点,或许杨玉环就有资格上榜。

“是的,不错,不错,爱妃你说的很对。”李隆基听了杨玉环的建议,也没多想,便是立刻很是高兴的点头。

怎么说呢。

很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皇帝是不会担心李白这样的臣子给自己戴帽子的。李白供职期间,的的确确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词,更是为杨贵妃做了《清平调》三首,但是,事实上他和杨贵妃见面的次数并不多。

更没有什么近距离解除了,正因为此,即使是在写那些诗词的时候,也都是通过花儿的魅力以及自己的想象所填写的词。如果非要说李白和杨贵妃见过的话,也就是在那个杨贵妃给李白研磨的传说之中。

不过这样的传说实在是有些站不住脚,毕竟,杨贵妃的地位如此的尊贵,又怎会给一个翰林院的小小官员研磨呢?即使有,也应该是李隆基享受这种待遇,皇帝才有这种资格。

事实上妖猫传当中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后世人的一些联想而已,属于是为了对于李白的孤傲进行的展现。

像是杨玉环和李白之间的惺惺相惜,在很多民间故事的流传中均有记载,但实际上便只是谣言而已。像是杨玉环这样的女人,会爱李白写出来的诗词,但绝对不会喜欢李白这样的一个人。